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自虐型人格

这一人格类型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防御方式:自虐人格的防御特点是不计风险地付诸行动,包括挑衅、姑息(“我已经在受苦了,所以请不要再惩罚我”)、示弱(“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些什么!”)。也会运用内摄、反向形成、理想化、道德化、否认的防御机制。总体上,自虐人格者总体比抑郁个体更加活跃,他们以行为来抵消因沦丧、被动和隔离而引起的抑郁感。

客体关系特征:

在自虐者的经历中不难发现,父(母)对他们唯一的情感联系常常与他们被惩罚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依恋和痛苦不可避免地建立偶联。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个体通常会内化其父母虐待行为的合理性,承受痛苦成为抵御忽视的良方。另外,自虐者和偏执者经常会感到自尊、安全和健康面临危机。自虐者在日常生活中总能找到同病相怜者,如果是道德性自虐者,他们很容易找到确认他们遭受不公的相同观点者。他们也倾向于与人建立一种关系,使自己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虐待的境地,最极端的例子是靠近施虐的伴侣。针对这种焦虑,偏执者的解决方法是:“在受攻击之前先发制人”;自虐者的反应则是“我先攻击自己,这样你就无法攻击我了。”

自我结构:

自虐者的自体表象某种程度上同抑郁者类似:卑微、内疚、不受欢迎、咎由自取。具有道德性自虐人格者时常给人留下高高在上蔑视众生的印象。他们以承受苦难为荣,又蔑视那些无法像他们一样忍辱负重的人。唯有依靠此才能维持自尊心。

自虐者把自我的邪恶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为证明丑恶来自外界。自虐者需要周围有人来承载他们内心所排斥的施虐倾向。自虐者通过把恶意指向亲朋好友——亲友们的行为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自虐者的想法:他们是如此地道德沦丧。

强迫型人格

若个体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而与非理性、发散性思维特征(如情绪、猜测、直觉、想象、娱乐、白日梦、艺术创造等)明显不对等,就有理由推测该个体具有强迫型人格。

防御方式:

思维强迫者的惯用防御机制是情感隔离;

行为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是抵消。

功能较好的思维强迫者会采用合理化、道德化、间隔化、理智化等防御方式。反向形成,也是非常惯用的。

客体关系特征:

养育者对孩子过于严格或要求过高,对他们不可接受的言行横加指责,并对随之而来的感受、想法、幻想等也加以谴责,那么孩子很可能产生强迫性适应不良。从客体关系角度看,强迫者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其原生家庭对控制的处理。

与过度控制、道德教化截然相反的家庭氛围也同样容易产生强迫型人格。例如,个体感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缺乏质量,缺乏呵护。为了促进自己成长他们必须根据想象,亲自制定理想化的行为标准,创造出理想的父母意像供自己仿效。而制定的这些标准比较抽象,也缺乏实际成人的示范,因此这类标准常常显得极为严苛,缺乏感情。

自我结构:

内摄型强迫者对控制和品行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88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