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很难进入正常的恋爱关系,他们不是没人爱,也不是不爱别人,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原本有好感的人,一旦对方对他们表白,他们就再也无法喜欢对方了,甚至有点厌恶…是不是很渣?是不是有病?是不是活该注孤生?其实不是他们渣,lithromantic了解一下,学术名叫性单恋,也有人称之为回避依恋人格。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lithromantic——指的是对某人产生爱情,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爱情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lithromantic有的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则不能。lithromantic,真的是我在恋爱关系中见过的最奇葩的群体了。他们只能在暧昧中体验爱情,他们只想享受幻想带来的浪漫,一旦情感得到真实的回应,他们马上就会落荒而逃,好像“谈恋爱”是洪水猛兽一样,他们自己则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堆里。他们能暗恋单恋一个人三五年,却没有办法和别人谈恋爱超过一个月,有的三五天都不行,哪怕对方就是他们苦苦暗恋了三五年的人。他们会愧疚,会不安,会厌恶,但只有从一段关系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重新呼吸,感到自由。他们对别人的喜欢是真诚地,不再喜欢也是真实的。我就喜欢你不喜欢我,他们是情感上的自我虐待者。他们在意识层面并不自卑,不觉得是自己配不上对方,或是对方配不上自己,他们只是不想被喜欢的人喜欢。不得不说,和lithromantic谈恋爱太难了,可能分分钟被甩,而且毫无原因地。因为lithromantic就是最大的原因。lithromantic究竟是无性恋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心理障碍?有人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性取向,不如说这是一种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即回避的态度。性单恋者者具有回避型的依恋模式,英国的心理学家JohnBowlby将依恋模式分为了三类:安全型依恋模式、焦虑型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模式,其中,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幼儿对母亲的存在、离开、返回都十分的漠然。这是因为,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从而通过回避型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的需求。在幼儿长大后,这种“得不到的我就干脆不要了”的习惯化的回避和压抑依旧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从“不接受母亲的爱”,变成“不接受他人的爱”。相比于安全型依恋者,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拥有的亲密关系更少,并且很少对其他人表露、坦白自己,总给人一种距离感,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有点冷漠又疏离。因为他们会主动地“限制”和“压制”自己与他人的亲密。所以,当他人表达了对自己的喜爱时,lithromantic会排斥,会感到厌恶。其实,“性单恋者”内心深处需求着爱,他们只是无法建立起将爱输送进心里的管道。那是不是lithromantic就注定要孤独终老了?不一定,毕竟有一部分lithromantic还是可以进入恋爱关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回避型依恋人格也是可以克服的。另外即使真的无法进入到亲密关系中,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更自在轻松,自己也更享受想象中的浪漫爱情,那么注孤生未必不是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存在状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wh/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