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让我迷茫不开心不
作者:古典本文选自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节选
一、受害者游戏
在脑子里面回忆一件真实的、让你难以释怀的事情,尝试让自己进入受害者的世界。努力说服自己,这件痛苦的事情,其实不是我的责任,全部都是外界(社会、家人、同事)的意愿,除了抱怨,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你也许会觉得这个游戏很荒谬:事情发生,一定是外界占一部分,自己占一部分,怎么可能全部都是外界或者自己的问题呢?记住,这只是一个游戏,你不需要相信自己讲的话,只是全力扮演和体验就好了。
也许你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他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在这个游戏当中,他想到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年年底我的团队成员的离开。我们当初12个人的团队,说好一起互相帮助,一年以后竟然只剩下了3个人,我特别地难受,而且气愤。这些人进入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要把事情做起来,而且也说过一定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什么一遇到困难,全都跑了呢?这样的人,以后不管去哪里都一定会失败,他们这是人品的问题!
而且我觉得现在的社会教育也有问题,所以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没有责任感,他们觉得自己讲话就可以像放屁一样,说了就说了!这个社会太浮躁,你根本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有人说他:“不对啊,那我看其他部门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就你们部门是这样?是不是你也有点问题?”
“其他部门是没问题,但是其他部门和我们不一样啊,我们这个部门是新业务,所以钱不多,又没有固定的计划,压力特别大。公司的这群高层领导啊,自己不懂战略,就拿我们当枪使。”
别人继续挑战他:“是不是你自己没有做好领导的工作啊。我听说你的很多手下是看不到希望才走的。你得给你的员工一个清晰的计划,这样大家就知道在干什么,钱少不要紧,关键是人心别散了。”
“唉,你不知道,我哪里有时间去做领导工作啊,我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我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你知道吗?我哪里有时间务虚?他们(离开的人)看到我这样还要走,我也是心寒了。”
“你也真是不容易。”别人终于说。这像不像在你身边发生过的对话?身边的人其实给了他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受害者世界中的人非常善于玩一种“是的……不过”或者“你不知道……其实”的游戏。这个游戏让他深陷指责当中,看不到任何可能性与希望。
你愿不愿意花3分钟时间试试看?安装一下这个心智模式,体验一下这种感觉?这对你了解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遵循下列步骤:
你最难以释怀的故事是什么?
你觉得这是谁的错?(请注意,你现在在玩受害者游戏,所以,不管是谁的错……反正不是你的错)别人会怎么挑战你的说法?
你会怎样反驳他们,这真的不是你的错?
请确保你完成了,然后再往下看。
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1.体验受害者的时候,你有什么比较舒服的情绪?比如说觉得自己很可怜,觉得发泄出来很开心。写到受益表里面去。
2.你有什么比较不好的情绪?比如说觉得很绝望或者又让你揭到痛处。请你写到损失表里面去。
恭喜你完成了一个受害者损益表。受害者不是你,那只是你的一种模式,当你更了解它,你就能更快打破它,也就能够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
二、掌控者游戏
现在试试看掌控者的游戏吧。还是回忆刚才那个故事,不过这一次,你要尝试换一个版本,让自己进入禅师的方式来思考:不管怎么样,你都要论证,我是可以负全责的,如果我愿意,我会有更好的选择!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游戏,你不需要相信你说的话,只要努力去做就好啦。
还记得那个倒霉的经理吗?看看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
那次团队成员的集体离开,其实我是有责任的。说实话我在他们离开之前就有一点感觉,他们有好几个人都提出想和我聊一聊,不过我那个时候没有注意,觉得自己特别忙,就错过了。如果那个时候可以真心和他们聊聊,或许他们就不会走了。
这个时候有人说:“其实也不是,你不是说你很忙,没有时间做管理么?”
“作为团队管理者,即使是自己的事情做不完,也要先做好管理啊。管理工作做不好,大家都没事做,我一个人忙也没有用的。如果我很好地发动了大家,我就不会那么忙了。”
“这也不能怪你,公司就给你们安排了这么一个活,新业务,不好管。”有人安慰道。这个项目是我接下来的,当初我就知道难度。而且由于是新项目,虽然没有固定计划,但是就是因为有挑战感,我们也吸引到很多人进来。他们的创造力和冲劲都很大,我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来做突破口的。”
“你这么一说的确是这么回事儿,你真的是太背了,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现在也不迟啊,我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不少东西,我可以把这些经验放到现在的团队里面去呢!”
怎么样?这个故事有没有给你一些新的思路?掌控者找到问题另外一面的同时,也找到了改变事情的可能性,从过去到现在。
你准备好尝试你的掌控者模式了吗?你愿不愿意花3分钟时间试试看?体验一下这种感觉?请遵循下列步骤:
你刚才那个故事的新版本是什么?
如果你能够负责,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请注意,你现在在玩掌控者游戏,所以……你能够把控一切)
别人会怎么挑战你的说法,帮你找到借口?
你会怎样反驳他们,其实这也是我可以掌控的?
完成这个体验,回答自己的几个问题:
1.体验掌控者的时候,你有什么比较舒服的情绪?比如说觉得自己突然找到新的方向,写到受益表里面去。
2.你有什么比较不好的情绪?比如说觉得很后悔,请你写到损失表里面去。
我们现在有了一张掌控者清单。
如果把四张清单放在一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模式中获得些什么。
作为受害者,最大的收获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是:觉得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你是受害者模式还是掌控者模式?
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问题,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你最常使用的是哪一种?
但是请记得,心智模式无法兼容,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当我们安装一个受害者模式时,我们就只能看到那些让我们觉得无力掌控的受害者故事,我们也倾向于活得更加受害。如果你安装了一个掌控模式,你就能看到掌控者应该看到的东西,但也必须面对掌控者所需要的压力。
你愿意坚强地掌控,还是愿意自怜地受害?
你有没有去过受害者天堂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希望成为一个掌控自己生命的人,但是最终却还是回归为一个自怨自艾的受害者。
为什么我们对受害者那么的恋恋不舍,藕断丝连?
事实上,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挺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受害者其实有不少的秘密好处,不信?去看看这样一个受害者的天堂!
一、受害者天堂的第一条法则: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如果一个丈夫偷懒不想洗碗,却偏偏和老婆约定你做饭我洗碗,还有什么比一个受害者的故事更加有效?你不知道我有多累,我们老板有多变态!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考好,却遇到父母的追问,还有什么比一个受害者的故事更加有效?不是我不好好学,是我们老师讲得不好!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却遇到上司的质问,还有什么比一个受害者的故事更加有效?经理,真的不是我们的问题,实在是那个客户太变态了!
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太累了。
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
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小时候没有这个条件。
不是我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太浮躁。
广东人有一句名言叫做“屙屎不出赖地硬”,意思就是:如果拉屎拉不出来,一定是地板太硬啦。最近网民改为“便秘就怪地球没引力”,这在受害者天堂被奉为绝对真理。
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一个事情做不好,绝不是本人的能力有问题,而是这个事情有问题。
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一段感情出问题,绝不是我本人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对方太够呛。
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一个课程没有什么收获,绝不是本人学习能力的问题,主要是老师水平太差。
因为奉行“便秘就怪地球没引力”的真理,受害者天堂的人们个个都很有面子。他们完美无缺、神采四溢,中华五千年的美德集中在他们身上,他们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
当然他们也没有做成过任何事情。
他们活得非常轻松,他们不需要承担责任,只要编故事就好了!这些故事一开始比较真实,后来慢慢地加进来夸大的、情绪化的甚至是假的情节。受害者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故事里面,慢慢的,自己也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老师不好、老板变态、老婆不可爱的世界。
二、受害者天堂的第二条法则:安心做坏事
《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卡耐基曾经写信给辛辛监狱(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罪犯关押之地)的监狱长刘易斯,希望研究一下,这些犯了最重罪行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犯罪的,他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在辛辛监狱中,几乎没有哪个罪犯会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和你、我一样,同样是人,他们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例如他们为什么要撬开别人的保险柜,为什么会开枪打别人。尽管他们这种反社会行为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意识地以一种错误的逻辑来为自己辩护,并且他们都坚信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做坏事的人都拥有一个完美的受害者故事,这让他们做坏事的时候心安理得。在此摘录几位近年来在受害者天堂里获得诺贝尔受害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我还要向没有枪的受害者家庭说一声对不起,但是现在想起来,以前有些事情的确做错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我要生存。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祝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杀人魔头张君凡尼季
我杀人是因为我这样的人每天都受虐待。从来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我很孤独。
——16岁的杀人犯鲁克·伍德汉姆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做点坏事,经常会良心冲突。但是受害者天堂的坏人们身心合一,因为他们的受害者故事帮他们取得良心豁免权。
你有没有一些让你自己良心舒服的受害者故事?
你有没有买过明知道是偷回来的自行车?你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吗?但是你还是买了,因为你有一个关于单车的受害者故事——我的车也是被偷的。你有没有在感情上伤害过别人?你知道这样不对,是吗?但是你还是做了,因为你有一个关于爱情的受害者故事——我也是一个被伤害过的人。
你有没有对无辜的人发过脾气?你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你还是发了,而且还觉得挺爽。因为你有一个关于情绪的受害者故事——我也是受气者,谁又哄我了?
你有没有在职场中做过让自己恶心的事情?你知道这样不对,但是你还是做了,因为你有一个关于生存的受害者故事——为了生存嘛。我这样也是没有办法。
真的没有办法吗?真的真的没有办法吗?
三、受害者天堂的第三条法则: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
有人迷恋超女,有人迷恋韩剧,而受害者天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迷恋受害者的故事:打开收音机,你会发现流行的歌曲中,有一大半是关于受害者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歌曲最容易获得认同。
“……怎么舍得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如果你想飞,伤痛我背……”
“……明知道要你离开他的世界不可能回,我还傻傻等待奇迹出现的那一天,直到那一天,你会发现,真正爱你的人独自守着伤悲……”
当然,还有更贱的:
“……你身上有她(小三)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
在受害者天堂,同样的情节也充满其他地方,电视剧、言情小说……(请注意,真正的悲剧和受害者故事是有伟大的区别的,就是悲怆和悲情的区别。)
你也会发现,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有不止一个受害者节目——你一定注意过这种节目,这种节目的形式往往是讲故事或者访谈——他们的宗旨可以概括为“我比你更惨”的故事。老婆必须出轨,男友一定不忠,儿子肯定不孝顺,嘉宾互相咬起来……“我比你更惨”的节目收视率相当高,因为受害者往往都是很好的电视观众:有的人在里面找安慰——对对对,这个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霸道的人?有的人则在里面找快感——我惨不算惨,还有人更惨,哈哈哈。每天晚上,受害者天堂的人们满意地关上电视机,安心入睡。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
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你失恋了,你的女伴会集体聚集起来,陪你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难道她们都试过);如果你上午被老板骂了一顿,你会很快被吸收进公司的受害者小队,他们在中午聚餐,主要任务是一起讨论自己的老板有多变态;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摔到地上哇哇大声,家长不会怪小孩没有走好,她会打地板说臭地板臭地板,孩子于是笑了。
在这样一个受害者的天堂,我们每天浸泡其中,居然慢慢习惯,享受其中,开始分享……
四、受害者天堂的第四大法则: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
受害者天堂里面的人喜欢当受害者,还因为受害者最容易轻松获得理解和帮助。
在受害者天堂,女孩子很早就知道,假装无助会获得男生的帮忙。女孩子们很早学会了在楼下面假装弱不禁风,让男人帮忙提热水瓶或者行李上楼。她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告诫:女人要懂得装傻,女孩子不要太能干,否则没有人会喜欢你。男士也被教育成喜欢这样的女生,他们发明出一系列广告词:女子无才便是德,楚楚可怜。
在受害者天堂,职员很早就知道通过假装自己无能来获得帮助:啊,(嘴巴张大,挠头)这个我不懂,这个我做不来,能帮帮我吗?然后自己偷着干别的事情。
在受害者天堂,人们甚至还有机会什么都不干,职业以受害为生。职业乞丐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镇江公安局车站派出所在劝返安徽省一职业乞丐熊某回家时,被他的收入吓了一跳,基本上三五天存一次钱,一次到元,两个月收入过万。除了职业乞丐,我们身边也有更多人以精神乞丐为生。如果你想轻松地获得帮助,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惨哭穷,到处诉说自己的伤心事和糟糕经历,然后找几个温暖的人待着。你很快可以轻松地出卖你的悲惨,换得足够的情感和物质支持。
装着装着,他们自己开始变得无能、柔弱,他们一边把自己搞得更惨,一边吸取越来越多的情感支持。他们的内心半斤暗爽、八两自怜,享受身边人源源不绝的帮助。
终于有一天,他们自己会完全进入自己编写的受害者世界,这个时候业余受害者会升级为一个专业受害人士——成为一个“情感黑洞”(心理学术语叫做边缘性人格),他们会无休止地寻求关爱,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抑郁、酗酒、暴食,带着过去的惨痛经历寻求帮助。当他们身边所有的支持者都被他搞得身心俱疲、无力支持的时候,他们会大骂一句:“原来没有人爱我,你们都抛弃了我!”然后跳到下一个好心人群体中去……如果没有好的帮助,他们的一辈子,都会以这个为生了。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主要为女性——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他们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在精神科和其他各类卫生保健机构中,此类人格障碍最为多见。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虐待寻求帮助。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反之亦然。五、受害者天堂的最后一条法则: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我很痛苦,我想和我的男友分手,但是怎么都分不掉。
——为什么啊?
——因为他说如果我离开他,他就去自杀!
你听过类似的话吗?这种话对你有效吗?这是受害者的最后一个大好处:用自我伤害来操纵他人。受害者往往也都是控制狂,如果不能控制别人,那就狠狠地伤害自己吧。毕淑敏在她的《心灵7游戏》里面,讲了这样一个受害者的故事。
琼瑶的小说处女作《窗外》发表后,大获好评,并搬上了银幕。父母在电影公映的第三天去看了电影。看完之后,母亲瞪着眼看着琼瑶。琼瑶回忆道:世上再没有那样的眼光,冷而锐利,是寒冰,也是利剑。不知瞪了多久,母亲狂叫:“为什么我会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写书骂父母不够,还要拍成电影来骂父母!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把我杀了?”琼瑶“扑通”跪下了,抓住母亲的旗袍下摆,泪如雨下。母亲啊,为什么要博得你的欢心,是这样的艰难?
……
母亲并没有饶恕琼瑶,她要用她的自虐来折磨和鞭挞琼瑶的良心,她要用自身肉体的痛苦把琼瑶推上审判席。她要重新取得胜利,让女儿俯首称臣。第二天,母亲开始绝食。大家轮流到母亲床边,端着食物求她,母亲就是滴水不进。第四天,琼瑶从一大早就双手捧着碗跪在母亲床边,哀求母亲吃点东西,但母亲理都不理,闭着眼睛不说话。到了第五天,琼瑶六岁的儿子小庆跪在奶奶跟前,说:“奶奶,你不要生妈妈的气了,我端牛奶给你喝!”
母亲依然不理,小庆又说:“奶奶不吃东西,妈妈不吃东西,大家都不吃东西,小庆也不敢吃东西……”
琼瑶再也忍不住,走过去和小庆一起跪在那里,小妹也走过来跪下,大家一齐跪下了,那场面十分凄惨。母亲终于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喝了小庆捧着的牛奶。
看到了吗?受害者母亲先是插自己一刀,然后要求女儿为这一刀负责。如果稍有迟疑,就再给自己来一刀——不信你不听!这就是受害者最高级的“葵花宝典”。
更加可怕的是,小庆很快也学会了这一招。“奶奶不吃,所以我也不敢吃。”奶奶遇到了这样的后进奇葩,也只好见好就收。但是受害者的心智模式,就这样传递下去。由于通过自我伤害来绑架他人如此好用,在我们身边家传着不少套路:一哭二闹三上吊,绝食自杀和今夜不回家都是经典桥段。你会发现那些上演过这些桥段的家庭,经常会一代代地继续上演下去。
你有没有去过受害者天堂?
这个天堂给了我们那么多好处:推卸责任、安心做坏事、找到团队、获得帮助和同情、保住面子……正是有那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总是恋恋不舍。没有人想当命运的奴隶,除非做这个奴隶有不少的好处。
所以当生活没有压力的时候,我们真诚地希望自我掌控。但是一旦遇到问题,我们的受害者模式又习惯性地带我们回到这个受害者天堂。受害者模式变成我们的心理吗啡,我们通过它来逃离短暂痛苦,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控的长久折磨中去。
我们在这个天堂获得短暂的快乐和安全,却损失了自信、自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盼望。最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因为受害者深深坚信,自己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人手中。
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
拒绝受害,现在就掌控你的生命
三小时去,一小时不去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过来找我。他的兄弟离开原公司自己创业,想拉他一起干。他刚刚成立家庭,孩子还小,又不爱折腾,一开始就拒绝了。但是对方情深意切,登门拜访,而且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到了最后他终于觉得不好意思不答应,于是就同意了。
去新公司上班前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真的很发愁,我应该去吗?”
我说:“你为什么要来问我呢?”
他很苦恼地说:“其实我不想去,只是觉得实在无法推脱,每次谈话前一小时,我都打好主意不去,但是到了最后,我又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我说:“人家谈一小时就不去,谈三小时就去。你把去不去的权利,放在谁手上?”
“对。”他若有所思,“他谈是因为他很需要我,但是我去不去应该由我自己决定。但是我真的很希望帮他。”
我说:“我现在也在帮你,但是不是一定要你付费给我才算支持?”
他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其实我可以用其他方式帮他的。”
他去新公司做好了他答应做好的事情,然后回到了原来的职位,开心地工作。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掌控者,我们往往会因为外界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意愿。不管是三小时还是一小时,都不要把你的舵,放到他人手上。
1、看完本文如果让你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动动手指分享给朋友或到朋友圈帮助更多的人!
2、每日好文章以解决我们心灵、思维、人生问题,希望让更多的人幸福快乐!南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上海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1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