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人,他们习惯于寻求保护和控制,难以胜任需要独立性的工作。他们会避免需要直接负责的职位,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陷入焦虑。社会人际关系局限于极少的几个可以依靠的人。并有很高的风险患情绪失调和焦虑症。

随时随地极度需要有人关爱;并且导致无条件顺从,黏人,害怕分离等特征。这种顺从性,依赖性特征的源头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独立做好任何事。

什么是依赖性人格?

-

在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人格特征分成三聚类(clusterA-C),十小类,其中有一小类叫做DependentPersonalityDisorder,编号.6属于ClusterC.中文翻译——依赖性人格障碍

有依赖性人格的人常被形容为被动,自我怀疑,不确信自己的资质和能力,常常说自己“笨”。

他们把批评和反对当作是自己没有价值的佐证,对自己没有信心。

(1)常常无法自己做出任何决定,哪怕是今天出门穿哪件衣服,都要征求他人意见,经过他人反复肯定才做出选择。

(2)他们的顺从性也决定了他们难以做到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因为害怕如果这样做,会让他人离开自己,不再照顾自己。

(3)他们不能领导或独立完成任何工作,总是等待其他人的指导,或让周围的人先开始做,自己跟着做。因为在他们心中,认定了其他人会做的更好。

(4)当需要他人帮助时,他们会绕圈子,难以直接提出要求,但对于其他人提出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也会尽力完成,无法拒绝。

(5)独处时会感到不自在,甚至害怕,因为内心认定了自己无法照顾自己,保护自己。

(6)每当一段亲密的关系结束,会急忙寻找下一段亲密的关系,寻找可以关爱,保护自己的人。

(7)害怕被抛弃,害怕只剩自己孤单一人,而且这种害怕是不现实的。

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处处听命于他人,缺乏自信,总是要求别人为他拿主意。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特征表现

-

(l)宁愿让别人为其生活中的大事作决定。

(2)与亏待他的人保持关系,因为怕孤独。

(3)即使认为对方的意见不正确,口头上也表示赞同,害怕影响关系。

(4)独自难以制定计划或采取行动。

(5)为了取悦他人,自愿去作令人不愉快或降低身份的事情。

(6)独处时感到无助和不愉快,竭力避免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结束时,感到极其沮丧。

(8)经常害怕被人遗弃。

(9)遭到批评或反对时情感容易受伤害。

(10)经常寻求保证、同意或称赞。

依赖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深怕为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亲密关系终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常见病因

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难以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必须依赖他们

常见症状

无主见、无助感、被遗弃感、无独立感、过度容忍、害怕孤独、难以接受分离、易受伤害

诊断标准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特征

以过分依赖为特征

症状表现

表现为请求或愿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处处委曲求全;由于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或无助;沉陷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害怕孤立无援;没有别人过分的建议和保证时做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总把自己看作无依无靠、无能的、缺乏精力的。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1)请求或同意让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愿;(2)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由于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感到不舒服或无聊;(3)沉陷于被关系密切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中,害怕只剩下他一人来照顾自己。

形成原因

心理学观点认为: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治疗与预防

人格障碍的治疗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评价不一。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人格重建,改善病人的社会和心理环境,使其适应社会。

药物治疗

总的来说,没有一种药物对人格障碍治疗有效。但出现异常应激与情绪反应时临时少量对症用药是很有帮助的,某些药物可用减轻某些症状。这种方法并非一劳永逸,并且对于改善其他症状疗效不佳,因为与人格障碍有关的问题本来就很顽固,所以对药物治疗有效的症状通常在停药后复发。

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者是自我协调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常常是在环境及社会地位改变后不能适应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医院寻求治疗。由于社会化问题是人格障碍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心理干预首先是重建他们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创造关心、爱护和不受歧视的氛围。另一方面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矫正其不良习惯,改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动员其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控制和纠正偏离行为与习惯,逐渐改造不良人格,重建健全的行为模式。

教育训练安排

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育系统的配合。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各种服务措施。丹麦有处理此类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律师组成,由1名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员组织日常工作,并经常与精神病福利官员、社会治安部官员、职业介绍所官员等取得密切联系。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召开会议请部分相关人员参加。这类中心提供全日性门诊咨询服务,给这类人以持续的关照和支持。在那里管理人员与寄宿舍、监护车间、工业复原部门、医院、急诊室等机构取得密切配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慢性人格障碍是有益的。

预防

一个人的人格障碍,是在早年就开始形成了,所以强调儿童早期教育,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对预防人格障碍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当儿童出现行为问题时,父母及老师绝不能疏忽大意、听之任之,而应及时设法矫正,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放纵孩子的个性任其发展,则容易使孩子的个性形成偏离正常,贻误终身。年轻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懂得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家庭、幼儿园和学校要对孩子予以良好教育,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减少家庭纠纷,避免父母离异,应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对人格障碍的预防亦大有裨益。

依赖性是人格障碍分类中的C,心理治疗效果比较高。看完文章后对照自己,如果有此类症状并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建议尽早寻求心理医生治疗,最好和家里人一起去…

我是放羊叔,专注心理学研究十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55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