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心理学人格解密边缘性人格障碍
心理咨询领域有句顺口溜:边缘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意思是边缘性人格是一种人格特点
只有到了某种程度才会成为边缘人格障碍,大多数我们称有边缘性人格的特质,或边缘型人格结构,不一定达到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程度。
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
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简称BPD)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性人格障碍最早被命名,是来自于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
心理(精神)学家发现有一部分人即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表现,又不满足于全部诊断标准,处于“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因此命名为“边缘”。
特征表现
-
1、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2、自我飘忽不定——在共生性依恋和敌对性孤立之间,左右摇摆。摇摆在两种状态中忐忑不安,前者预示自己将成为他人的附庸,后者则意味着被遗弃。
一般来说,边缘型人格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无法和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为特征。
3、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4、至少在2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慢性的空虚感。
8、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10、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会对自己的身份定位,自我价值,目标职业以及性别定位产生不确定。这种自我形象的不稳定使他们经常感到空虚和无聊。他们不能忍受孤身一人并且想法设法避免被人抛弃。
对会被别人抛弃的恐惧让他们依附别人,并对他人产生过高的要求。
但这种依附感经常会导致他们需要的人离开。
抛弃和拒绝可能会激怒他们。会对别人产生强烈的感情,但这种感情经常会改变。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感情会变得极端的奉承,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又会变得轻蔑和不情愿。
看待别人的方式更倾向于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并且对一个人的评价会突然发生转变。因此,常常会经历简短又猛烈的感情关系。
当心仪的人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会蔑视对方。
11、很难调节自身的情绪。情绪变化会经历整个情绪范围,从生气和不稳定,到抑郁和焦虑。
常被强烈的痛苦情绪和慢性愤怒所困扰,有时愤怒的情绪会爆发出来。
常常会感到空虚和懊恼以及委屈,伴随着长期消极。经常没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的行为,并时常做出冲动不计后果的举动。
很容易因为他人轻微拒绝,或者没有任何理由,和他人引发冲突或者摔东西。
12、常冲动行事,比如与刚认识的人私奔。
冲动和无法预测的自我毁灭性行为。包括自残,自杀性行为或者真的尝试自杀。特别是当他们对被他人抛弃感到恐惧时。
13、通常没办法处理好和家人还有其他人的关系。
他们通常有不幸福的童年经历,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去世,父母严厉惩罚或虐待,父母的忽视,或者曾目睹父母之间的家庭暴力。
患者会把他们和他人的关系想象成被拒绝或者被抛弃。他们对于其他人,包括对于心理咨询师的感受会在理想、中意和敌对狂暴中不停地快速转变。
14、极度紧贴他们一开始中意的人,但是当他们觉得那个人(不管是心理咨询师,爱人,家人,还是好朋友)一旦拒绝他们或者没有达到情感预期,就会立刻转变成完全的蔑视。
我们再通过一条动画来详细了解下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
目前生理学上认为相当比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其大脑某个组织要偏小,不过抛开生理学上的遗传因素来讲,后天环境,是最大的BPD形成因素————童年创伤、以及父母养育方式。
BPD父母的一方,有很大几率会让子女也成为BPD,这是无可置疑的
1、BPD父母性情不稳定,自身能量不足,需要子女的反哺,易在婴幼儿期造成子女无法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造成子女所谓的缺爱症
2、BPD父母往往对子女控制欲极强,妨碍子女的自我意识形成,容易让子女在人格塑造期难以形成完整的自我人格;
3、子女通常会习得父母行为方式,而BPD父母在家中是强势的一方,子女自然习得BPD这方的父母习性。如此,父母有一方是BPD,其子女是非常有可能也是BPD,悲剧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BPD患者必须有非常强烈的自我重建人格的欲望,才能阻止这种悲剧发生在下一代身上。
动力学理解
-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在出生时便开始产生心理防御机制(投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各种更高级的防御。
而创伤则会让人的防御机制发展停滞,因此如果人在早年间受到了创伤,他的防御机制(一部分)将会停止在那个年龄段。
通过上述诊断标准,我们总结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防御机制:投射、分裂、被动攻击、潜意显现、见诸行动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防御方式研究)。
根据古典精神分析及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上述防御机制多产生(存在)与口欲期和肛欲期之间。
因此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在1-2岁之间经历过创伤或未得到良好养育而产生的。(早于1岁可能是精神分裂,2-3岁间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行为主义的思想中,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