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菌在上周六的推送中简单介绍了一些关于精神分裂的知识。精神分裂症指的是心理功能(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上的分崩离析,阳性症状主要有妄想、幻听,并且大多数病人没有自知力。感兴趣的童鞋戳文章最后。

但是,还有一个名词叫人格分裂,很多人会把这两种精神疾病混淆,所以今天主页菌再跟大家一起来区分一下。

人格分裂(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MPD)最早直译为多重人格障碍,DSM-4(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开始又重命名为解离性身份认同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备注:DSM的发展趋势是淡化人格障碍这个概念)。“在一个肉身里,住着好几个灵魂”,即一个患者同时具备两种或多种完整的人格,每个人格都完全不同,小到口音、笔迹、姓名,大到性别、种族,夸张的还会出现非人类的物种。这些人格是独立、自主的,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意识层面只有主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人格的方式活动。而不定期的(比如,受到精神刺激后),可能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人格,行事风格大变,仿佛换了个人。通常原本的主人格不知道另外这些人格的存在,而后来出现的人格对主人格却有相当的了解。主人格醒来后,可能会出现重大记忆缺环,伴随严重的神经性头疼。

DSM-5给出的诊断标准如下。

注:大致意思跟上文提到的差不多,主页菌表示,如果这篇推送的点赞数超过38,下周六推送就把这段完美得翻译一下。

评论:这么随意真的好嘛╮(—_—)╭

影视圈非常喜欢拍摄人格分裂题材的电影,而且大多带有一些惊悚悬疑(主页菌的最爱)的色彩。常见的一分为二的人格分裂有《禁闭岛》(五星推荐,李奥纳多主演),《搏击俱乐部》(五星推荐,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主演),《一级恐惧》(四星推荐,爱德华诺顿、李察基尔主演),《绿茶》(半星推荐,赵薇主演)比较夸张的还有分裂出十一个人格的《致命ID》(四星推荐)。

媒体的报道,对这种疾病也充满了猎奇的色彩。百度搜索:人格分裂关键字,会找到以下这些文章。

还有各种小说,最著名的大概是《24重人格》。

「纪实性文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韦斯特自己就是人格分裂患者,后来为了解自己就读了心理学博士。他每天会拿一本很大的笔记本,然后把24个人一一请出来交谈。」

另一本《24个比利》,灵感来自真实的司法事件。

「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的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种种“曝光率”,让这个事实在临床上非常非常罕见的精神疾病知名度大增,其实学界对“人格分裂”这个概念还是持怀疑态度的。主页菌查到的资料大部分都是零散的个案研究,甚至连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某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的数据都没有找到。

对人格分裂最感兴趣的大概是佛洛依德老先生及其门徒们了。大部分已知的DID患者在童年时期都有过创伤,包括受到身体虐待、目睹亲人的死亡等。按照弗式理论,儿童在幼年时经受了无法承受的痛苦和绝望后,又没有获得外界的支持,无从逃脱时,就会幻想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来逃避现实。这类儿童的受暗示性很强,成人后很容易被催眠。不过后来又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可能是催眠诱导出了其他的人格。

搜百度百科(因为主页菌的维基百科莫名打不开,只好去查很不严谨的百度),词条还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的。果然第一条就是催眠分析。

主页菌的导师行医数十年了都没有遇到过一例DID患者,所以,即使是精神科医师,对DID的病因学原理、诊断、治疗等其实了解得也很有限。大家如果有兴趣,去看一看前文中提到的电影小说,能够做到把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概念区分开来就很好了。

精神分裂是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79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