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精神分裂症是否会改变人格
人格是人与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塑性,是由先天因素(遗传)和后天因素(环境)决定的。
正常情况下,人格不会突然发生显著变化,但在环境或机体因素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变化。并且,正常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因此能有效地调节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反之,人就会长期处于动机、价值观、信念对立的斗争中,导致心理活动混乱无序,最终人格分裂。
有人认为,正常人格、分裂样人格和精神分裂症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也就是说,分裂型或分裂样人格的患者日后有可能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但这只占患者的小部分;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性格差异,而是在发病后产生变化。
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主要表现出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享受与世界隔离的感觉,是“平和的怪人”;而后者在认知、社会、注意方面(认知扭曲、行为怪异等)有一定的缺陷,但又比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缓和得多,例如患者虽然也能体验到幻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判别真假。
这两种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精神分裂症,但又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完全脱离现实,这类人的言行只是会让人感觉到怪异。
心理现象的“正常”是难以用统计学标准来定义,也因此,人格的正常与否通常不是非黑即白的,例如孤僻性格、嫉妒性格等只能算作特殊人格,不能定义为异常。
特殊人格可能会诱发精神异常,精神异常也有可能会导致人格改变。大约2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前就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喜欢钻牛角尖等,这样的性格在社会里大多是不受欢迎的。
然而,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接收到来自周围人的积极反应,例如,获得父母、老师、朋友的认同与喜欢会推动我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而这类人的人格本身就不受欢迎,接着在社会中又经历否定与打击,只会更消极,也因此相比较那些开朗、善于交际的人更容易受周围人负向干扰,至此循环往复后更有可能向精神疾病发展。
现有数据显示精神分裂症合并人格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2.7%。当然,大部分患者还是在患病后发生明显的人格改变,甚至与生病前完全相反,例如,从前爱干净的人突然变得不喜欢洗澡、不做家务等等。
有研究者使用NEO人格问卷评估了例精神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人格特征,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不自信、松散、信赖度低、意志薄弱。
理解了以上内容后,作为普通人,和他人相处时若觉得对方性格孤僻、嫉妒、或者敏感多疑,无需强求自己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同时,提醒自己尊重对方的行为习惯,不妄加评论。
团结奉献勤奋创新图丨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