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pf/a_4790116.html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曾提出「多重草稿模型」解释意识:人的头脑中有多个并行编写着的叙事脚本,它们相互竞争,在某个时刻胜出的那一个,成为那个时刻的意识内容。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形容某些时候当人们全神贯注、忘我投入,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在这种体验中,日常生活的意识自我消隐,但「意识仍然存在」,达成某种「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在《三生有幸》中,作者李晓煦提出丹尼特意识学说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学说之间存在交汇:「多重草稿模型」可以从秒时间尺度的日常生活意识内容,扩展到分钟小时时间尺度的心流内容。意识层层涌现,快乐长短编织,觉知、心流、使命在不同尺度下构筑彼此的幸福塔楼。本文节选自《三生有幸》第五章第3节,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原书。无脑肉身思想实验与多重草稿意识模型

年,丹尼尔·丹尼特(DanielDennett)与《G.E.B.》的作者DouglasR.Hofstadter合编了一本心灵哲学文集《心我论(TheMind’sI)》,选辑的27篇文章以心灵哲学名篇为主,Hofstadter为文集贡献了《G.E.B.》的精华节选外加两篇对话体短文。Dennett则以短篇科幻小说体裁为文集贡献了《导论》和第13篇《我在哪里?》。

与著名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相对称,《我在哪里?》的精彩情节中,Dennett设计了「无脑肉身」思想实验——把大脑从颅骨里取出放入培养液,用无线方式保持缸中大脑和空颅腔的神经连接畅通,那么意识自我所处的空间在哪里?是感官内容反推的颅骨位置,还是大脑神经所处的实验室?

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中,主人公都体验到意识自我在颅腔的位置,直到发生事故,身体感官功能突然完全「死亡」。在那一刻,主人公又瞎又聋又哑而且动弹不得,却意外地发现意识自我从颅骨位置瞬间飞回了实验室。

在《心我论》第21篇博尔赫斯《TheCircularRuins》的短评中,Dennett创作了另一个科幻故事表述他的意识自我学说:有一部机器人以第一人称创作小说,忠实地将它的当下感官处境整合进小说情节。这样一部机器人如果利用了「无脑肉身」的身体(不妨假设它的体积并不大,可以藏进颅腔),这个小说主人公所处的空间在哪里?

年,Dennett出版了专著《意识的解释》,系统地阐述他的「多重草稿模型(MultipleDraftsModel)」。其中,意识自我被解读为「叙事的重心」。心灵哲学中的「意识」通常指DavidChalmers「意识难题」的「意识」,在Dennett多重草稿模型中对应的概念是「叙事(Narratives)」,相当于「意识内容」,而「意识自我」则是「意识内容」中「作为叙事重心的自我(TheSelfasTheCenterofNarrativeGravity)」。笔者为了解释Dennett的这个观点,总是请课堂现场的学生看下面的Kanizsa三角形。

「谁」正在看这幅图?

当你看到上面这幅图,生物演化史优胜劣汰筛选出的模式识别功能让你自动看到了前景的亮色弧边三角形,不妨把这种模式识别称为脑补。然而与此同时,你不仅看到了这些几何图形,你还看到这一页书,以及这一页书所嵌入的当下处境,也就是你的整个当下处境。这个处境的内容构成你的当下叙事,是你的「意识内容」。

生物演化史优胜劣汰筛选出的模式识别功能,识别出有一个体验者正在这个「意识内容叙事」的重心——更操作化地说,正在第一人称视角反推出的体验位置。你的「意识内容叙事」通过模式识别脑补出了你的「意识自我」。

Dennett的「意识内容叙事派生意识自我」学说,犹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革命。在《意识的解释》中,与哥白尼反驳的地心说对应的「靶子」学说,被称为「笛卡尔剧场模型」——这种模型假定大脑中某处存在一个意识自我,在观看感官输入的意识内容。

如果读者支持「笛卡尔剧场模型」、反对Dennett的模型,《我在哪里?》的「我」将位于缸中大脑的位置;反之,如果读者反对「笛卡尔剧场模型」、支持Dennett的模型,在身体感官未失去功能的时候,小说中的「我」将位于无脑肉身的颅腔位置,因为视听内容占据了意识内容的绝大部分,特别是视觉内容。

Dennett的模型甚至可以解释心灵哲学与心理学的「心」字:为什么绝大多数语言都认为灵魂的位置在心脏而非头颅?因为我们在体验情绪波动的时候,头颅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变化,叙事体验的重心却从视觉听觉转到心跳的加速。

所谓用心想事,正因为想事的时候不牵连耳目头颅的体验,牵连心脏位置的微妙体验。有一部小说写到主角感受到爱情发生在胃部,因为每当对恋人唤起爱意,胃就微微疼痛。

不仅意识内容的叙事重心会发生切换,甚至叙事本身也会在不同的进程之间切换。这就是Dennett把他的模型称为「多重草稿」的缘故。大量的内容在大脑中处于并行编撰状态,其中特定的一组内容成为意识到的叙事。在最新的表述中,Dennett把多重草稿模型升级为「脑海名望模型(FameInTheBrain)」,强调这些并行的内容并不存在各自进入意识叙事的准确时间点,而是像公众媒体中的事件知名度一样,有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

牛津大学出版社有一套非常有名的通识书系VSI(VeryShortIntroductions),其中的《Consciousness》由Meme概念的提出者SusanBlackmore撰写。Blackmore将Dennett的「多重草稿模型」思想史来源追溯到休谟和释迦摩尼。为了解释「多重草稿模型」的并行状态,Blackmore举了认知心理学中著名的「鸡尾酒会」场景——

在一个满是人说话的嘈杂房间里,你可能会忽然转移你的注意,因为背后有人在说:「你猜杰里米昨晚说了些什么关于苏的事……她……」。你竖起了耳朵。此时,你似乎已经知道说出的这一整句话。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提到了你的名字,你永远不会听到这句话。

多重草稿模型的意识内容叙事既不能保证一致、也不能保证连续,反推出来的意识自我同样如此。对于(清醒条件下的)不连续性,Blackmore给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试图很快打开冰箱门,看灯是否一直亮着」——意识自我无法见证自己的缺席。关于不同时点的意识自我不一致性,《意识的解释》第13章第2节讨论了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的实证案例。

同一节还引用了意外的反面极端案例:共享同一叙事的非连体双胞胎。GretaChaplin与FredaChaplin总是形影不离地生活,甚至「轻松地完成彼此的句子,或几乎完全一致地说话」,直至64岁时Greta先去世。Dennett认为,由于持久地共享几乎同步的叙事,导致两个生理上的个体象左右半脑一样在任一时刻总是共享着几乎相同的意识自我。这个案例乍听难以置信,幸而这对孪生姐妹有详实纪录片存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9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