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hn.qq.com/a/20161116/037913.htm

“也读点书”

每个月第二周,“也读点书”栏目都会如约而至,欢迎各位读者交流切磋。本期“也读点书”由张畅(豆瓣

赫恩曼尼,90后,写作者)来为大家荐书。

这是“也读点书”的第21期

—Vol.21—

拼命工作,被不断剥夺着空闲时间。养家糊口,精力被压榨至最后一毫。结婚生子,慢慢被平凡生活吞噬掉的自我。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偌大的朋友圈却找不到一个能够相谈甚欢的朋友。只存活在手机相册里的遥远风景,随年岁渐长而逝去的天真,无法抵达的梦境……

我们为什么这样马不停蹄地活着?除了过眼下的生活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余地?代替厌倦和无聊的难道依旧是厌倦和无聊?如果无意义是一场必然的结局,你我都无可避免要独自一人穿越无意义的绝境。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照

1

与其苦苦追寻人生的意义,

不如让人生变成意义本身

《人生的意义》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

朱新伟译

译林出版社

年11月

据说美国诗人格特鲁德·斯坦在她临死前不停问:“答案是什么?”最终沉吟而出的却是:“但问题是什么?”无法明确问题所在,却仍感觉有未解的困惑,在虚无的边缘提出有关问题的问题,似乎是现代人自我存在危机的一个隐喻。

著名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技高胆大,以“人生的意义”如此宏大的主题为立足点,横跨文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试图厘清“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的来龙去脉。

前现代的人不会比我们更苦恼于人生有何意义,他们只需遵循祖先的行事准则,坚定地信仰宗教,将个体的生命置于集体的生命洪流之中。资本主义现代性将利润、物质生存条件、权力、个体自由抬上了新的高度,人们的日常被流行文化制造的假象填满,文化成为可以贩卖的商品,公共道德被弱化成一句口号,有关“人生意义”的讨论也被包装成了可以获利的产业(比如成功学和传销组织)。

如果我们打破时间的区隔,重新审视“人生”和“意义”两个词语,便能更好理解伊格尔顿最后的论述:“人生的意义不是对某个问题的解答,而是关乎以某种方式生活。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伦理性的。它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生命值得度过——也就是说,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在这个意义上,人生的意义便是人生本身。”

或许,能够驱散哀愁情绪,打破现实无意义咒语的,永远是理性思考和埋头实践。

2

确定性不会让我们心安,不确定性才会

《艺术与恐惧》

[美]大卫·贝尔斯、[美]特德·奥兰德著

刘绯译

湖岸·中信出版集团

年4月

人生短暂,而伟大的艺术永恒。为了突破有限的生命,追寻永恒,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以艺术为业。他们或许还有别的企图,比如名利、金钱或是地位,但无论如何,这群人都需要独自面对创作这桩考验,他们醉心于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希望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榨出点盐,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我枯竭和技艺不足的恐惧之中。

摄影家贝尔斯和奥兰德大概太熟悉这样的感受,他们合力写作了这本《艺术与恐惧》的小书,副标题是“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书中搜罗了有关艺术创作的种种元素,例如想象力、才华、期望、恐惧、接受等等。作者认为,所谓艺术创作,就是将构想变为现实,是一个不断减少可能性的过程,每向前走一步都会将一种且只有一种可能变成现实。或是因为担心不够独特,或是受困于有限的自我经验,创作者常常需要与自我怀疑相抗争。又因为艺术总有缺憾,抗争无休无止。美国雕塑家史蒂芬·得斯塔布勒曾说:“当不创作的痛苦超越了创作的痛苦,艺术家才会开始创作。”

艺术家虽痛苦,却仍在创作。作者给出的解释颇有深意:“你必须进行选择,更准确地说,是从错综复杂的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是竭尽全力地去创作而冒可能不快乐的风险,还是消极地等待一定使你不快乐的结果。事实上,你最终是要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进行选择。说来奇怪,不确定才是让人感到心安的选择。”

3

严格遵守制度是件好事,但是也要给自己留点空间

《六论自发性:自主、尊严,以及有意义的工作和游戏》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

袁子奇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4月

如果一个人在醒着的时候都必须服从于某种制度,无论这种制度是否合理,无论他自身对这种制度持有什么态度,久而久之,这个人极有可能会发展为“制度性神经症”。患上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只懂得服从和配合,能适应各种制度化的规程,不会自发行动和制定计划,对除工作之外的任何事物毫无兴趣,但却格外受管理者的喜欢。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构中度过。思想家斯科特以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生存的空间,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59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