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育婴与自省指导退缩与回避解读关于回避型
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
如果不算基因带来的先天影响,关于最初的心理发展,已经被一些搞理论探究的人,推回到了胎儿期。人们发现,足够大的胎儿,在子宫中,就已具备对外部的感觉能力,有时甚至能做出一定反应。但这种感觉,其主基调很明显是“凡我所需,都自然而然全部被满足”的无欲无求状态,没什么探究价值。临床上做心理疾病的分析诊断,也会涉及“是否足月生产、孕期是否有异常、母亲是否有药物依赖”等等信息,但目的是为了探究新生儿的生理指标,而非胎儿的内心世界。我们大概可以如此认为:胎儿期的感受,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但达不到“形成感知、形成理解”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范畴。
第一个被广泛讨论的“感知觉原型”,是分娩之痛。如果是顺产,小婴儿面临双重打击。其一,是婴儿还没长好的颅骨,会被夹一下,使之变形,更闭合一些,这对母婴双方来说,都可谓是平生最强烈的生理痛苦。其二,是婴儿被迫离开温暖、熟悉的子宫环境,掉进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中,并且,需要立马开始用肺呼吸,需要逐步靠自己调节体温等等,这也是令人不快的体验。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体验”,是今后人们感受到“各种要死要活的痛苦”的原型。但此一说法无法验证,因为初生的婴儿无法汇报他的感受,因而广受质疑。但也无法被推翻,因其假设合理、逻辑严密,能很好地解释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心里神经症。
降生之后,因为没有了脐带和羊水,婴儿很难再体会到“凡我所需,均自然被满足的无欲无求状态”,其大部分需求,虽然也属于“预先被很好地满足”,但确实有一小部分,是难以做到“每回都被完美满足”,比如饿了想吃奶、想被触感舒适的东西包围、排泄后捂得难受、冷了/热了觉得不舒服等等。婴儿会本能地采取一些更为主动的策略,来适应新形势,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哭。通过嚎哭,婴儿在努力地表达一个讯号:“我身处的世界出了问题,现在这样子是不对的,这令我非常不舒服”,尔后,果不其然,问题会被处理掉,奶水来了、屁股干爽了、抚摸来了等等,婴儿就会停止嚎哭。除了嚎哭,婴儿也会慢慢摸索其它的互动方式,但宗旨都是一样的:对外传达信号,并要求作用于眼下的困境。
新生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知不到自身的存在,他们照镜子的时候,会觉得世界里混进了奇怪的东西。但他们能感觉到很多东西,比如自己的手脚、身边的哺育者、奶嘴、布偶、小玩具等等,但凡可以被触摸、被见到的东西,他们都会对之有感觉,但相关的感觉,是碎片化的,还不能被整合进一个个独立的“意向”之中,而是全部糊成一坨,构建成了对于“我”的很模糊的感知,这种感知,不区分内部外部,不区分我和他人,全部被归入“对我和我的世界的感知”之中。
在这种感知模式下,“我向照料者发出讯号,照料者帮我解决问题”这一事实,就被婴儿理解成了“我对世界发布号令,世界变成令我舒适的样子”。这种经验多了之后,婴儿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全能自恋”心理,觉得自己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做出调整。全能感,当然是幼稚的,但它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在长大后,人们追求有所成就的欲望、面对艰难挫折时的自信与豁达等等,都与全能感在后期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期没有“概括性认知”能力,所以无法形成独立的意向感知,那么,凡是能感受到的东西,都模模糊糊地混在一起,囊括在“包含自身在内的全部世界”之中,对所有东西的感受,都影响着对这个小世界的感受。按照埃里克森的探究,婴儿在前期,会反复地体验到两种极端的感觉。如果婴儿发出的讯号,被很好地回应,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友好的,是会遵从他的意愿的,进而对“包含自身在内的小世界”产生信任感,认为自己的心意能被很好地接收,并获得良好回馈。如果讯号不被回应,或者出现延迟、错误回应等等,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充满恶意,虽然无法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恶意,但它就是有恶意,令自己停滞在不舒适的状态的里边,且无视自己反复发出的意愿,在这种时候,婴儿会恐惧,会有无力感,对能感知到的一切,充满怀疑,觉得一个“可控、友好”的世界,是难以达成的,甚至压根就不存在。
信任感和怀疑感,会交替出现,反复捶打其稚嫩的小心灵,久而久之,婴儿会以某种解读,来平衡两者。如果这种解读,是偏向于“信任感”,则他会认定,整个世界是“可控、友好”的,其中的不良回馈,属于偶发现象,是短暂性的,不影响大局,这种偏向逐渐被固化以后,人会莫名地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满怀美好的期待。
如果解读是偏向“怀疑感”,则他会开始认定,世界是“恶毒的、不可理喻的”,虽然其中也有许多愉快体验,但都不可持久,会被粗暴地打断,关于世界,关于未来,婴儿更多地会萌发莫名的无力感、绝望感,关于当下,则时常处于不可理喻的惊慌、焦虑之中。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感受,是非理性的,当这种倾向被固化以后,人会下意识地去认同一些更支持这种倾向的观念、论点、事例,而对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例、观念充满抗拒、质疑。当人遭遇了某个事,对事情的解读,本来可以是多方面的,但这些人往往满脑子都是“比较丧”的解读,解读越多,事情就显得越丧,反而能印证他们一开始的看法就是对的,这种滚轱辘转的自说自证,极难被打破。即便当人长大后,理性思辨的力量越来越强,也经常在这种倾向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理性反而会被这些莫名冲动所裹挟,变成论证其合理性的工具。这种人,就是消极悲观的,充满绝望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讲,婴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从而形成“希望”品质。这个历程,是在曲折、反复中动态演进的,大都在婴儿七个月大的时候,初步显出结果。婴儿需要对“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体验”进行解读,当其所采用的策略、应对,以及最终形成的基本心态,是强硬的、粗暴的,并且严重脱离其实际处境的时候,就会显出各式各样的病态。
一般认为,不愉快体验所带来的无力感、绝望感,是婴儿幼小的心灵,所不能承受的。关于“世界不受意志所左右,自身被长时间阻滞在不舒服的状态”等等处境,婴儿需要形成某种解读,并在这种解读的指导下,做出应对。
最多见的是积极应对,认为这不合理,持续地想办法,释放信号,要求不舒服的处境被处理掉,这种小孩,也不少哭闹,但整体属于比较好带的,因为其每次哭闹,都有明确目的,在问题被处理掉以后,就会停止哭闹,表达出“愉快、放松”的情绪。
而另一种情况,是婴儿开始适应这种“时常不舒适的处境”,将其认定为,是频繁出现的、合理的一种状况,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如此,充满变数,不可控、不可理喻。因此,任何舒适都是不长久的,而痛苦也是不长久的,只需忍过去就好,最为关键的是,即便想对此做点什么,即便释放了信号,也往往不被良好回馈,跟什么都不做是一样的。这看起来是悲观消极的,但本质上是一种积极适应的心态,要让其中坏的事情,从无法理解、不可理喻的状态,变成可以理解、可以忍受。
这就等于说,由于频繁遭遇不好的处境,婴儿迫使自己,提前找到某种办法,采取某种策略,来理解、适应、接纳,所能感知的世界中的“坏的部分”,并慢慢练习,与之做伴。这种策略并不复杂,但小婴儿无法对外汇报其内心感受,所以难以探究,不过,当它在未来人生路上,时不时冒个头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被察觉,无非就是“以高度戒备的姿态,时刻准备迎接各种无法预测的挫折打击,并认为,世界的崩坏,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在这种预判之下,婴儿会很不安,为了应对这种不安,重新获得安全感,他会把“自身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领域”收缩起来,以“可控、不可控”为标准,将世界分成两个圈子,并让他们相互对立。形成对立以后,外部的那些不可控的存在,在感受上,就离自身越来越远,其中的坏,也愈发地与己无关,自身只是很被动地在承受这些坏。与此同时,在感受上,最为核心的自身,还是好的、安全的、可控的。尔后的任务,就是在这种心态的催使下,尽可能多地,去理解外部的好与坏、有利与有害等等,针对性地调整内部的应对姿态,让自己越来越安全。
哺育者是个重要存在,在婴儿还没有意向概括能力,不能区分你我、内外的时候,关于哺育者的一切所知,自然自然地归于“我的小世界”的模糊感知之中。如果小世界里没有对立,那么,哺育者与“感知这一切的主体”,就是浑然一体的,这是最具备归属感的无间亲密。但是,如果这个小世界里,开始发生对立,而造成这种对立的诸多的“坏”,往往最终都会被归咎于哺育者,很自然地,关于这个哺育者的存在,就会被划归到“外圈”,也就是蕴含着各种坏,不值得信赖、不值得期待的那部分,不但不值得托付、倚仗,反而需要被好好地审视,谨慎地应付。
到婴儿七个月大的时候,他感受、认知所有东西的方式,开始出现“套路化”,学术上称之为,形成了“认知格式”、“认知模式”等等,通过视、听、嗅、触等,获得的外部信息,需要通过这种格式来被理解。这个时候,婴儿开始表露出对于“熟悉感”的强烈需求,因为,一些陌生的、无法被现有格式所理解的人、事、物,会让婴儿感到不舒服,感到焦虑,除非这些全新的存在,是缓慢、逐步地进入婴儿“已然形成模式的世界”。这是婴儿第一次感受到“焦虑”这一高级情绪,又因为焦虑的对象,是针对特殊的、最为亲近的人,这又被认为是“人类第一次爱意的表达,爱的能力的萌芽”。这会同时表现为三个方面: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分离焦虑,对陌生人突然出现的焦虑。研究显示,婴儿早期的经验,决定着依恋的对象、性质、强度等等,但所有婴儿都会本能地表现出依恋。
其中的一种依恋模式,被定义为“回避型依恋”。在“陌生情景实验”中,此类婴儿,当母亲离去时没有感觉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也不会主动迎接,甚至躲避母亲的拥抱,一般认为,对此类婴儿,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他们可以达成,在某个环境中“自娱自乐”的状态,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连结,即便有也是很微弱的,所以又被称为“无依恋婴儿”。
为了更好地解读婴儿依恋,需要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心理安全基地(又称“安全岛”),这也跟未来“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密切相关。人总是会依据诸多经验,下意识地认定,居于某种处境,是熟悉、可控、值得信赖、值得期待的,能触发这类积极感受的“所在”,会让人觉得安全、舒适。对于七成的小婴儿来说,安全基地的所在,与母亲是否在场密切相关,母亲在场使儿童感觉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环境中积极探索和操作,并经常与母亲保持目光接触和语言交流,对母亲短暂的离开,或者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反应,当母亲返回时会热情地主动迎接,这种依恋关系是稳定健康的,也是大多数婴儿的依恋模式。
然后问题来了,那些无依恋婴儿,他们是如何获得安全感呢?很明显,他们的“安全基地”的存在,已经与哺育者没啥关联,因为哺育者,已经是个令人彻底失望的存在,被划分到“外围”,不值得信赖,当然不可能把安全基地,与之进行关联。而他们也确实能在陌生环境中自己玩自己的,那他们必然是采用了某种方式,与“母亲”无关的方式,获得安全感。
因为接触过许多附带此类问题的心理障碍患者,我基于自己的感悟,喜欢把他们所采用的应对之法,戏称为“早早地领悟了,打铁还需本身硬”:鉴于世界是不美好的,人类是不可爱的,那么,为了在这样的世间好好活下去,为了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获得些许生活的乐趣,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武装好自己,让自己足够地有能力、足够地能抗压,同时只信赖自身,跟外边的人和事,保持好足够的安全距离,就什么都不用怕了。
依恋类型,是婴儿早期心理发展的结果,同时是下一阶段心理发展的转承点,能很好地预测儿童在4岁、7岁时的各种表现。回避型依恋,一般认为是“不太好”的依恋类型,但比矛盾型(又称“焦虑型依恋”)又好一些(矛盾型才是真正病态的依恋类型,并在儿童期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一般认为跟持续性的“自恋型暴怒”有关,后文中会进行详解)。但它也不是成型后就不再变化的,而是在今后各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会持续不断地受到影响,甚至可能被彻底扭转。
如果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今后心理发展过程中,依恋模式没有被削弱、修正、扭转,甚至被反复强化、固化,在其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会显现出诸多“不太好相处”的个人特色,大概会有以下典型表现:
(1)对个人空间、私属领域等,有“自觉神圣不可侵犯”的强硬诉求。当亲密对象,试图窥探、靠近、进入的时候,会烦躁不安,觉得被侵犯,继而释放出防御性的敌意,勒令对方滚远一些。当个人空间的独立性,和与他人的亲密感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亲密感,维护个人空间。更为严重者,连亲友们的日常亲密言行,都会使其感到难受,身边人越是热情主动,当事人反而越生气,担心自己被卷入、被控制。
(2)为人冷漠,性格冷酷,缺乏世俗性的生活乐趣、生活追求,喜欢投身于技术性的硬核领域,希望在其中获得个人成长,获得成就。认为“生活独立,万事不求人”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品质,对自己严苛,对别人刻薄,无论是分析自身成败,还是评价他人得失,都聚焦在“当事人的个人因素”,会赞叹别人优异的个人表现,但不会宽慰人,更倾向于认同“成功总有原因,失败没有借口”这类论调,由此而经常显得冷酷无情。这类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时刻被一种强烈的愿望所驱使,希望让自己更为成功、更为有力量,从而不再需要别人。
(3)推崇个性独立,不热衷于分享,回避亲密互动。遭受威胁、挫折、伤害等,会立马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化解后再出门。不会找人倾述,也讨厌听别人抱怨,希望各自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去累及他人。其中很多人表达说,“被焦虑的人缠着倾诉”是令自己非常厌烦的行为,部分人认为那种行径,是恶毒的,自己不但不会觉得同情或理解,反而想打人。
(4)极度抗拒“在自己不愿意的时候,被逼着沟通”,认为这是对方想强奸自己的思想,或者进行某种言语支配。
(5)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更侧重灵魂共鸣,包含但不限于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等。在性爱体验上也比较挑剔,而对于日常亲密互动,则比较反感。其最理想的共同生活图景,是“我说话的时候你认同我,我需要的时候你来满足我,我想你的时候你也在想我,我找你的时候你热情回应我,其余时候各忙各的”。
(6)有亲密需求,但经常为此陷入矛盾。有时是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依恋,对亲密对象的感觉,很复杂,最后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做才好。有时是毫不客气地表达对亲密的渴求,在获得满足后,又因持续的亲密,感到烦躁,觉得生气,开始回避、退缩。“患得患失”是最常见的心态,一方面担心自己维系不住亲密对象,觉得该做一些讨好、取悦对方的举动,同时又担心陷入过于浓烈持久的亲密,损害了自己的独立性。
(7)防御机制成熟,且功能强大。面对分离和丧失,为了尽力将痛苦隔绝,会把注意力聚焦到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对争论、冲突等,为了避免被情绪裹挟,会促使逻辑思辨系统高效运作,无视其中“人的感受”,显得理智、疏远和冷漠。
回避型依恋的人,也就是对他人没有依恋的人,其安全感、力量感、信赖感等等积极感受,全部锚定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自然专注于把自身打造成“强大的、无所畏惧的存在”,尔后,以征服世界为乐。这本无所谓好坏,只是其副作用有点尴尬,就是,早早地斩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结”,这在婴儿早期来看,是个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会严重妨害后续的心理发展。在幼儿开始进入“个人意向与世界(母亲)的分离(又称‘自我从环境中分离’)”这一历程的时候,需要逐步获得一种“对他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以之前“对母亲的感受”为模型的,其中的诸多感觉,就是当年对母亲的感觉的投射。如果依恋模式正常,则这种感受是饱满的,既有无力感、割裂感,又有亲密感、信赖感,幼儿会在后续成长过程中,继续整合这种感受,一般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需要”的复合感知,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同理心获得发展,整合得不好的话,极易发展成情感淡漠,或者反社会人格。而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人,这一历程是先天不足的,本来他们对哺育者,就没啥亲近感、信赖感,那他们就很容易把人物化,意识不到自己身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人,而只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