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复杂的伤害读边缘型人格障碍兰迪克雷
作为大学课程《变态心理学》的一小段章节,几页教材就能讲明白的一个概念,作者用一本书来向我们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作为一本心理疾病的科普书,全书结构套路化,写作手法平白,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过于的拖沓冗长。前几章在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甚至会有一种内容重复的感觉,书中出现的心理学名词和概念对一般读者也存在着阅读障碍,比如“物质滥用”这个名词,如果用烟瘾,酒瘾,毒瘾等名词代替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本书部分内容存在地域限制可操作性不大,在中国心理咨询依然是大部分人所不能接受的概念,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更应该去了解此书。
作为一本心理学科普书,此书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介绍逻辑清晰,结构缜密。烟瘾,酒瘾,毒瘾等名词虽更容易让人更加了解,但并不能准确地表达“物质滥用”的意思。如果想更好的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多花点时间理解专业名词是有必要的。
人格障碍一共分六类,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态)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前面几种人格障碍就算看名字也能猜出大概是什么意思,说不定你还会自嘲有类似的性格(但并不能称为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光从名字就很难理解,事实也正是如此。“因其复杂、多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所列疾病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许是受误解最多、也最让人脸上无光的心理疾病”。
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混合,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表现特征复杂多面,“导致无数的误诊及不当治疗”。书中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详细的描述,但作者也非常小心地提醒大家,其他的心理疾病也有类似的特征,大家在判断时要多加思考辨别。最好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如果按书中特征为参考,我们常说的“控制欲极强”,“没有安全感”,“玻璃心”,“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等偏激想法,也因这些偏激想法从而产生“极度暴躁”,“频繁说谎”,“物质滥用”,“自残”等手段来“转移注意力,避免精神的痛苦”,以致最后“抑郁”“绝望”而选择了“自杀”。以上口语化描述的病态表现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导致的。
书中还介绍了另一部分人,他们通过强势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上取得高成就表现来掩盖自己内心,避免精神的痛苦。此类人往往不会承认自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但对周围人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功是最大的麻醉剂,控制欲和暴力是这些人获得成功的助推器。“直白地说,第一种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寻求心理治疗,第二种会导致他人寻求心理治疗。”
在人们寻找造成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原因时,很容易就想到了童年伤害,青春期伤害。原生家庭,校园霸凌,失恋,性侵等,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太多事情会伤害到我们,给我们造成一辈子的伤害。特别是原生家庭的伤害,在近几年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情况下,对原生家庭的攻击冲击了我们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但这些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躲在背后的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谋。“研究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大脑和常人大脑相比,在运转方式上有天壤之别。”经过我们对大脑以及遗传基因的研究,大脑的先天发育可能才是主犯。我们对伤害的判断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除了那些严重的伤害外,轻微的不顺心可能就给一些造成心灵安全感的缺失。小时候我们也许会因为一块未得到的糖而怨恨父母一辈子。
伤害总是在所难免,先天遗传条件我们也无法改变。原因不重要,寻找方法好好地生活下去才最重要。当我们意识到已经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其他心理疾病时,积极地寻求治疗更值得我们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2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