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分享,线下圈子,尽在

===================================

主持人说今天的日子很特殊,对我来说,这个讲座也比较特殊,我很珍惜,因为来这儿花了不少时间。

刚开始答应来以后,我发现前后的时间比较紧张,下一站离得又远,于是找他们商量,想推到下个学期。但个别老师和同学一再要求按时举行,我就同意了。来的路上,从昨天下午开始,飞机和车上的时间加上晚点、堵车,一共花了12个小时,今天凌晨4点才到东北。

为一次讲座,这样跑值不值呢?讲两个小时,再坐六个小时的飞机去下一站。我觉得很值,也很珍惜。

我常常记起释迦牟尼佛在因位苦行时,为求一偈——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甘愿在身上钉一千枚铁钉;而成千上万追随佛陀的修行人,也是为求真理付出一切。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虽然时代不同了,人人都很忙碌,但为讲解和听闻佛法,做些付出是值得的。

博学济世,就是智慧与悲心

“博学济世”,这是你们东北财大的校训,拿它作为交流主题,我担心自己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我得说,在我见过的许多校训里,这是最喜欢的一个。因为所谓博学济世,也正是我们佛教最核心的教义——智慧与悲心。

这样联系并不牵强。“博学”是广闻博学,和佛教的智慧是一个意思;“济世”也就是救度世间,佛教说以大悲普度一切生命,没有两样。刚好是智悲双运。我相信,由这一校训培养熏陶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用的。

智慧在藏语里称“西绕”,其直接涵义是,在所有取舍判断中最顶级的抉择和认知能力;悲心是“酿杰”,“酿”是心,“杰”是王,心之王——在我们可以生起的所有心念中,悲心是最高尚的心念。因此,智悲是佛教中统摄一切的理念。

佛教说智悲,你们说博学济世,一样的。不用特意解释。

没有智是可悲的,没有悲是可怕的

没有智、没有悲,古人今人都无法生存。

离开了智慧,人类无从进步。你们也知道,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再到今天的智能时代,智慧一直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如果没有济世的悲心,智慧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可能给他所处的社会乃至全世界带来灾难。

所以,智与悲最好兼具,也就是智悲双运。

在这个地球上,像非洲某些地方的人,因为没受过教育,不要说为人类做贡献,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古代的东北和西南也一样,因为愚昧,征战抢掠时有发生,生存难以为继。这都是缺乏智慧导致的。所以,今天我们要生存,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存,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

这种智慧依靠教育基本可以保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给大多数人提供了发展机会。不过在藏地,目前还是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开启不了智慧。

没有智慧是可悲的,很难融入这个时代。

然而,今天我更想提醒的是,如果有了智慧,甚至掌握了高科技却没有慈悲心、没有道德的话,是非常可怕的。试想,要是希特勒手里有原子弹,那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因此,在培养智慧的同时,更要培养慈悲心。要知道,慈悲心弱的人,道德感也脆弱,很容易给他人造成致命伤害。

20岁的亚当·兰扎枪杀了27个人,这是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很多媒体都报道说,亚当·兰扎曾是一名荣誉学生,成绩优秀,年因父母离异得了自闭症。有人认为,他报复社会、伤害无辜,是因为人格障碍。

这虽是个别案例,但仔细分析一下,除了个人因素外,更深层面的还是教育问题:教育中给出的优秀,很多时候忽略了道德。现在的中国也一样,知识分子进入社会后,不论从事哪一行业,他们不缺电脑、科技以及各种现代知识,这方面堪称优秀,他们最缺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缺失,一方面是家庭原因,现代家庭可能很少像古人那样重视道德。另一方面,在我们每天看的电视、电影里,娱乐的内容比较多,教导做人的知识少,这些看多了就会消耗人的意志。你们很清楚,一个意志低沉的人,是很难从内心确立一种责任感的,对自己、对社会,都不会有真正的承担态度,更不要说为整个人类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了。

很多同学读书期间总在想:什么时候毕业,毕业了我要多挣钱。多挣钱是不错,但如果你没有利他理念,就算把智慧发挥到极致,最多是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仅此而已。

怀抱济世之心以成长

前两天,我在杭州遇到一名在美国读书的华裔高中生。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交谈中,我随时能感到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关爱和责任,也看到一种差距。

和内地同学聊天,我最常听到的,是他们关于自己的理想,“我毕业后要找个好工作”,“我要买车、买房”,“我要好好照顾家人”,对人生的追求,似乎就只有这些。

但那个男孩不同,他对人生有着许多长程而具体的展望:如果有机会,自己要怎么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落后面貌;有经济能力时,要怎么扶弱济贫;有朝一日如果拥有了更大的力量,他还要如何帮助社会扭转不良状况……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妄想,是不可能成真的梦想。但在我的理解里,年轻人怀抱一颗济世利他之心,是相当难得的,这对他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利他理念,没有泛爱世人的胸怀,即使我们有一些智慧,也会因为自小被封闭在狭隘的家庭或小团体观念中,让智慧在这种自私自利、维护自我、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庸庸碌碌中,浪费掉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对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讲,养活自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把它摆在重要位置上。牛马也能养活自己,而作为人,我们怎么能只考虑这些,甚至把这个当作人生的理想?

想过得快乐并没有错,但如果你只想自己的快乐,不关心他人的快乐,不说佛教,就是在世间道德看来,也是不适当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怀抱一颗济世之心来成长。

反思我们的教育

前不久,北大法律系的一名毕业生,因为被女友抛弃、创业失败、司法考试落榜等原因,心怀怨愤,于是在一个名叫乐乐的11岁男孩玩耍时不小心撞了他之后,为发泄不满,就把男孩骗到家里,残忍杀害了。

像北大这样的学府,在人们的期待中,从这里毕业的人都有远大理想,并且也正在各行各业做着贡献,可他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他的残忍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错不在北大,一个人不好,不代表所有人不好,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值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是不是有问题?他虽然残忍,却也是脆弱的,老师有没有教导过如何面对挫折?有没有提倡控制自我、尊重他人的道德?没有的话,要不要重视?

我们的教育是否有这样一种预见:教了知识,也教了技术,但这些会不会被用在利他利己方面?如果相反,某些学生用它害人害己,那我们就该考虑,是否需要强调济世和利他理念,以确保智慧被用在正确的方向。

有人认为,有学问有能力就有前途,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康熙、乾隆下面都有奸臣,他们有学识、有能力,但为什么会走入歧途,危害国家和人民,也害了自己?现在每每见诸报端的贪污分子,又为什么会侵吞那么多的钱款?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都有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当他们把智慧用在维护自我利益上,心里就只有自己了,智慧成了邪慧,他可以伤害社会、伤害人类。当然,那时候他是想不到因果的,更想不到来世。

如果这不是个别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之上,可能还需要反思一下信仰问题。希拉里的话值得回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她认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也难怪,因为美国95%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

没有信仰,那我们信什么?信钱信权力。这就是问题。一旦从个人到家庭,从校园到企业乃至国家,人人崇拜这些的时候,所有关系都用利益维系,谁都不讲爱心和济世之心,那这个社会一定会出问题的,可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做一个有用的人

人性是本善的,人人有利他倾向,但要激发它、让善心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离开向善的教育,再好的教学条件,教再先进的知识,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前段时间在一个国际性的慈善与宗教论坛上,有学者指出,“现在是人多,才少。”显然,他们所理解的人才,不是单单指有文凭有才华的人。古人说“德才兼备”,先有德后有才,既有德又有才,这是人才,这样的人对社会有用。

今天的教育偏重才智,所以很多学生不关心德行,甚至不知道底线在哪儿。好分数就是好学生,但当企业接受了这样的好学生,又大失所望,“这么好的学历,应该不错,怎么是这样?好像没什么水平。”这就是做人不行的原因。

社会虽然很现实,不如家庭那么温暖,不如学校那么单纯,然而也并非无道可循。如果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合作,投身其中也不是特别困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受过这种训练,所以一接触人,要么退却、要么冲撞,好像是道难以逾越的坎儿。而受不了的,就只有逃避了。

我听一位老师说,他班里有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没开始工作就自杀了,因为他觉得社会太复杂,不敢面对。我说:“那之前作些心理疏导,应该也不至于吧……”

年轻人有烦恼是正常的,因为对自我太执著了,所以面对不了、对治不了。但如果能接受一种利他的引导,哪怕是一句话、一本书、一堂课,或是一两个月的培训,学着让别人在自己心里变得重要,那你的人生可能从此就改变了。

吉姆·柯林斯拜访了85岁的彼得·德鲁克以后,他说:“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而德鲁克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拜访结束,临别时德鲁克对他说:“年轻人,走吧。走出去,做一个有用的人。”

管理大师们是如此强调利他,所以,不管你们现在学什么专业,以后做什么工作,都要有颗利他心。利他心是我们最需要的,在家里需要,在单位也需要,年轻时需要,年老时也需要,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则不一定,现在我们认为重要的,等老了,就不重要了。

博学是为了济世

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博学,为了济世而博学。

人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肯学习,最好能涉猎各方面的学问和知识,通过阅读及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可以帮你提升抉择力,处理好每一个问题。因此,做老师也好,做企业管理者也好,不断学习是很重要的。

许多名人就是依靠读书成长的,老子、孔子都曾当过图书管理员,李大钊、毛泽东也在图书馆工作过,比尔·盖茨、莫言等也是读书高手。最典型的是前美国总统杜鲁门,他四十多岁时还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一直在广泛阅读,因而知识渊博。当上总统后,他就是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智慧和力量,帮助美国渡过难关、走向繁荣的。

杜鲁门有一句名言:“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因此,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当然,读书的出发点最好是利他或者利己,千万不要有害人的念头。如果要研发一些先进的东西,一定要在道德上预先做些权衡,于己于人有益的,就尽力去做。否则,如果只追求先进,不考虑后果,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像各种各样的武器,害了多少人?

这是智慧带来的,但对人类不利。

我们要相信因果

这里要说一下因果,害他人的一定会害到自己,这就是因果。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真有因果,为什么做好事的人不见有好报,干坏事的人却又没见被惩罚?

其实因果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讲,从因到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可以收获,而有些是三年以后才能结果,这是常识。同样,因果也是自然规律,只要你遵循它断恶行善,到时一定会看到果报。否则,只是因为不懂就轻视或践踏它,对自己是非常不好的。

《法句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猎人带着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遇着一位比丘,他心里嘀咕,“今天不吉祥,可能打不到猎了。”结果进了山,确实没打到任何猎物。回家的路上,他又碰着那个比丘了,比丘刚从城里化缘回来。他正好气愤未消,于是放出猎狗去咬比丘。

比丘情急之下,爬到了一棵树上。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丘的脚底,比丘痛得不能护持袈裟,结果袈裟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猎狗见到袈裟,以为是比丘掉了下来,一拥而上,把猎人咬死了。

所以,造罪业的人,终归害的是自己。这就是因果。《佛说四十二章经》里也说:“逆风扬尘,尘不至彼。”

一讲因果,很多人不信,但不信不能证明没有。我常常感到悲哀:你们是知识分子,为什么就没有这种知识呢?如果能接受因果及前后世的教育,像藏地一样,那你们的很多观念会改变,观念一改,行为就变了,行为一变,很多社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因为观念是一切行为的主导。

“没有因果”、“人只有一世”的观念是错的,抱这种观念的人,只考虑自己、只顾眼前很正常,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甚至不照顾父母也可以理解,但这是多么可怕啊!

莫言讲的因果故事

我想起莫言在领奖时讲的故事。以前我就喜欢看书,也看莫言的书,但兴趣不大,是他得了诺贝尔奖以后才看的。人就是这样,名气会为他赢得好奇和







































北京到哪里治疗白癜风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173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