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

摘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是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傲慢自大、好利用人、思维散漫随意、自我感觉良好、自我夸大和好文饰自己等。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当(如溺爱、超值评价等)和患者的自我塑造有关。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可以预防自恋型人格障碍。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可以减弱或阻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自我塑造。

  

关键词: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中心、溺爱、超值评价、自我塑造

病例:

  

张先生,男,35岁,已婚,人际关系不良来诊。   

张先生是父母晚年所得的独生子,从小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万般骄惯,既不做家务,也从不承担家庭责任;家庭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张先生的好恶为转移,例如,为了让张先生能学习艺术,全家人节衣缩食十多年。从小学到大学,张先生学业优秀、一帆风顺。婚前,一表人材的张先生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目空一切,即看不起同学也看不起邻居,是一位孤傲的“绅士”。

婚后,其妻评价张先生是“一位聪明能干、衣冠整洁、目清眉秀的美男子,却不是一位称心的丈夫。张先生自私,吝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他要求妻子承担一切家务,要求家庭活动以他的好恶、情绪和心愿为中心;除了微薄的收入,他几乎未对婚姻作出任何贡献;作为家庭的一员,他从不承担任何家庭责任;他结婚的目的,不是要找一位相亲相爱的妻子,而是要找一位从各方面都能照顾他的“老妈子”。对于妻子的抱怨,张先生平静地说:“她所抱怨的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在单位,同事们认为张先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和势利。对此,张先生说:“我只考虑自己,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不知道怎样与同事们沟通和建立友情,也认为没有必要”。

1 临床表现

自我中心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认知的自我中心表现为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面对客观事实和不接受别人的观点。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平等地待人接物,过分看重自己,蔑视别人。具体表现为:

1.1 给人的印象:傲慢自大——自负狂妄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非理性(无事实根据地认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有不可剥夺的与生俱来的别人所没有的特权。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蔑视和不遵守与人共同生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互惠互利、互助互爱;可以凌驾于道德准绳、社会习俗之上,可以不接受社会责任的约束;可以不考虑他人的权利与情感;别人是凡夫俗子,都应该放弃他们的意愿来迎合自己的好恶。程度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认为自己非常高贵,甚至会沉浸在自己是一个伟人的幻想中。在他人眼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一言一行,无时无事不表现出自负、自夸、傲慢、势利、自我中心。

  

1.2 与人交往的目的:利用——掠夺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愿望,因此,与人交往的目的就是利用他人。他们不能够设身处地地体查别人的情感,更不能善解人意;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权利、感受和愿望;他们只会利用和掠夺别人,而不知道应该有所回报。程度轻者,利用他人时还稍加掩饰,利用他人后还有一丝内疚。程度重者,行为赤裸、毫无内疚。凡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交往的人,都有被利用、被掠夺之感,天长日久,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与他往来。

1.3 思维方式:自我中心——散漫随意 

情形有利时,他们遵守思维规律。情形不利时,他们便不顾思维规律地进行随意的想象和幻想:例如,夸大自己的能力;随意地把客观上的失败转变为主观上的成功;用文饰作用膨胀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自我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贬低任何不承认、不夸大、不美化他的人;编造谎言或捏造“事实”以维持自尊自大的形象。严重者会着迷于幼稚的幻想,认为自己将无止境地获得成功、荣誉、美貌、爱情或财富,甚至将白日梦变成精密的幻觉或非精神病性妄想。

1.4 情绪体验:满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 

借助于无拘无束地想象,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体验到深厚而广泛的自我良好感,基于这种深厚而广泛的自信,他们常常表现出沉着,宁静,对环境的风云变化不敏感,甚至是一种冷静的乐观。当其自信心受到打击时,他们也会体验到一过性的狂怒、耻辱、空虚和抑郁。但是,这种心境不会持续太久,他们会启动文饰作用,很快就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将笨拙的、丢脸的行为转化成“骑士风度”。

1.5 自我评价:自己是令人欣佩的——自己是最优秀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明白无误地认为自己是令人钦佩的,甚至是最优秀的人,是应该享受特殊待遇的人,这种自我评价深深地印刻在心中以至他们从不对此怀疑。因此,任何人只要怀疑他们的自我评价,都将受到蔑视和否定。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自视为特殊人物,因而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所在社会或文化的准则、习惯、习俗和伦理道德。

  

1.6 防御机制:文饰作用 

文饰作用,是指个人在遭受挫折,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歪曲事实以减轻实际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缓解事实对自我形象的打击。文饰作用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通过文饰作用,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为自己的失意、失败和不为社会或文化接受的行为找到借口、托词和辩解;虽然这些借口、托词不真实,却委委动听,很有说服力。通过文饰作用,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既为自己的失败和不为社会或文化接受的行为找到“真实的理由”,又保护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非理性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1.7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关的心理障碍

(1)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癔症型人格障碍。两者的相同点是:希望得到他人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于独立:他们视自己为独立的,冷静的人;认为自己有许多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特权;认为自己可以不受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的约束;喜欢利用和掠夺别人。

  

癔症型人格障碍则倾向于依赖:他们只有在得到他人的承认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的热情多于冷漠与自我中心;他们更多地是靠魅力取悦于别人而不会利用和掠夺他人;他们完全遵守社会规范。

  

(2)自恋——癔症型人格障碍。自恋——癔症型人格障碍者大多聪明、富有魅力、举止轻浮草率。他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和情景吸引,并为之激动,因此,他们的兴趣、活动和人际关系都极容易转移和改变;他们既无责任感也很少约束自己。

  

(3)自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自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道德品质恶劣、不尊重事实和没有责任感。他们纵欲、性乱,诈骗、病理性说谎,粗暴地掠夺他人。他们不仅对他人对社会怀有敌意,而且性情恶毒、手段残忍。他们给人的映象是自我中心;无所不为、无所畏惧;敢于蔑视和践踏习俗、道德和法律。

病例:

  

一因诈骗被捕的20岁男青年的心理鉴定报告患者极端地傲慢自大,从不关心他人的痛痒;好利用别人,与人交往既富于魅力又咄咄逼人,渴望获得特殊的承认和尊敬又不愿意有相应的表现;缺乏社会道德感,性关系紊乱而随便,不诚实,行为多变,不承认别人的权利;缺乏社会成就感和责任感,好夸张,好想入非非,明目张胆地说谎,即使被揭穿谎言,也能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认为自己特别善于单打独斗,敢于冒险,面对惩罚毫不畏惧。患者的内心充满着对社会的仇恨,他以羞辱、攻击和操纵别人,经常发表尖酸刻薄的社会评论等来发泄内心的仇恨,虽然蓄意的发泄仇恨常常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和法律纠纷;但他只有这样做才能满足其复仇感。他好猜疑,不相信别人会有善心善举,他感到危机四伏,总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面对这些,他特别好斗,喜欢主动出击,好向权威挑战,只有在能控制他人、控制环境,或能力超过别人时,他才能稍事休息,松驰一下自己。行骗时,他或是举止文雅高贵,或是扑实无实,再加上声情并茂、巧舌如簧,因此常常成功。被捕获时,他矢口否认事实,并用催人泪下的谎言完全把自己伪装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他执意要保持一个冷酷、刚强、无所畏惧的形象。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他有意招惹麻烦、危险和惩罚。对于他来说,惩罚虽有一点威慑作用,但更多地是证明了他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预见,只会强化他的猜疑和反抗。如果不能疏导这些侵犯性的冲动,他对社会的不满将会变成敌意的行为。

(4)抑郁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体验不到愉快的情绪,并对所有的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其程度较抑郁症轻。抑郁性神经症在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中较常见。当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实际表现或行为与他们的自我形象不一致时,他们会怀疑自己,对自己不满,有一种幻灭感,并最终出现抑郁心态。但是,这种抑郁状态持续时间不长,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用文饰作用对过去的失败作最合理的解释,以减轻失败对自我形象的打击。

  

(5)急性焦虑反应。在夸大的自我形象被事实修正或粉碎时,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体验到急性焦虑。因认为焦虑是软弱的一种表现并厌恶自己表现出软弱,故在焦虑持续存在而不能避免时,他们便会把令其无法忍受的焦虑转化为激惹和愤怒:在他们看来,激惹和愤怒是以接受的情绪状态;只有“具有特权的人”,才敢于表现激惹和愤怒。

  

(6)疑病性症状。疑病性症状是心理障碍躯体化的无意识表现。它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遭受的挫折提供合理的解释,保护夸大的自我形象。

  

(7)偏执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不能接受自己是弱者的事实。为了自信,他们会任意想象,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外部的原因。启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结果,是使长期处于逆境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出现偏执障碍的临床症状:有迫害妄想;或恶毒地咒骂人,或尖酸刻薄地评价他人,或自吹自擂。

2 病因与发展

  

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生物学依据;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当和患者的自我塑造有关。

2.1 养育方式与神经心理的发展

2.1.1 感觉——依恋阶段(0~18个月)

在此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完成的神经心理的发展任务是:

(1)发展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2)发展对父母(及其他人)的心理依恋。   

在此阶段,无微不至的养育方式的积极作用是为孩子提供了生存和神经心理发展的条件,消极的影响是“使孩子感到父母在围着自己转”。

2.1.2 感觉运动——自主阶段(1~4/6岁)

由于言语、运动和精细动作等的迅速发展,此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了发展独立生活技能的条件,在心理上有了自主的要求。如果父母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民主性,及时地帮助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能力、平等地对待孩子、指导孩子明辨是非,便能帮助孩子向自强型人格发展。如果父母把孩子视为天才或上天送给自己或人类的礼物,继续沿用不微不至的养育方式,甚至溺爱和超值评价孩子,就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大量观察发现,由于溺爱,父母不要孩子做任何事情和承担任何责任;由于超值评价,父母不会批评孩子,不会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甚至会帮助孩子以种种理由把错误视为正确,把平凡的行为视为天才的举动。这种养育方式不仅阻碍孩子发展其独立的生活技能,还会使孩子自我中心地认为:

  

(1)我有特权,应该享受特殊待遇而不必有所回报。   

(2)我是天才,理应受到凡夫俗子的屈从、奉成和赞扬。   

(3)我不必考虑怎样与人交往,不必考虑他人的权利、情感和兴趣,不必对人承担责任。   

(4)我不可能有错误。在步入社会前,独生子状态的一个缺点是,会引起和助长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超值评价。观察比较后发现,独生子的父母有溺爱和超值评价的倾向,不同家庭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另一缺点是,由于没有同胞与其分享父母的爱和平等互助的生活,独生子很难修正自恋倾向,发展社会责任感和摆脱自我中心。

2.1.3 主动阶段(4/6岁~整个青春期)

此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并逐渐定型,如果父母继续溺爱和超值评价,就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使孩子变得更富于幻想;更会利用和掠夺人;学到更多的非建设性的行为方式;更加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2 自恋倾向者的自我塑造

  

步入社会、面对父母以外的人,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现实的挑战。面对挑战,有自恋倾向者通常不愿意修正自我意识以适应现实,而是启动下列非建设性的行为以维护习惯了的自我意识,并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2.2.1 强化自己的能力错觉

  

能力错觉是指坚信自己天生优秀,生而知之、能之。能力错觉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强化自己的能力错觉。例如,多数患者相信自己生来就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而“要他经过学习以获得或改进这种能力”本身只会削弱或动摇他们的能力错觉;反之,只要简单地拒绝学习,坚信自己生而知之、能之,他们就能保持自己的能力错觉,强化自己的天才感。由于不愿努力或太努力,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真正的成就方面就会逐步落后于努力上进的人。自命不凡与真实的落后和平庸之间的反差,打击甚至摧毁着他们的天才感,使他们感到痛苦;而为了维护赖以生存的能力错觉,他们不是启动建设性的行为,而是更加滥用文饰作用。

2.2.2 缺乏自我调整与修正

在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只得到父母超值的评价、接受和称赞,而没有得到父母的指导和修正,他们逐渐模糊了事实与错觉之间的界限;习惯于生活在错觉中,习惯于当事实与他们错觉相冲突时,既不必或不愿意承认事实,也不必或不愿意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识。由于否认或歪曲事实,习惯于生活在错觉中,缺乏自我调整机制以检验和修正他们的错觉,他们可以生活在想象中,严重者可以脱离与真实生活的接触,不敢把自己与他人的现实的比较;宁可沉浸于自己的主观世界也不愿面对现实;宁可独处,也不愿意与人共处。

2.2.3 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能信任他人的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他们就可以矫正其好想象好虚构和否认现实的倾向。但是,他们学会了自命不凡,认为不可能从低劣者的身上得到建设性的帮助与指导,学会了怀疑他人的能力和贬低他人的意见。

不信任人和不尊重人是反社会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共性。不同点在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植根于极端的自信和天生优越感;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则是植根于不安全感和担心遭到别人的伤害。由于极端的自信和天生的优越感,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总是把错误推给他人:冲突越大,他们就越是认为自己优秀而对方低劣,越是不信任不尊重对方。

2.2.4 学会利用人和掠夺人

如果在家庭之外得不到特殊的待遇,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就会想方设法找到操纵和利用他人以获得特殊待遇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试—误”学习,他们发现只有与顺从、依赖和信仰他人的人交往,才能实现利用和掠夺他人的愿望。因此,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常是与“被动-依赖型”的人(顺从、依赖和服务于人而不求回报)结伴或结婚。

2.2.5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行为在先,结果在后;结果对行为者的意义决定着行为是否出现和出现的频率。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利用和掠夺别人,随意散漫的认知,对人冷漠、文饰”等非建设性的操作行为中,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结果;而重复这些行为,也就强化了深深印刻在内心的自我优秀的信念。

3 诊断标准(DSM-Ⅲ-R,)   

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至少要具备下述中的5条:   

①对批评感到愤怒、害羞或屈辱。   

②损人利己,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有唯我独尊的自负感,如过分夸大自己的才干,没有相应成绩却希望被视为“特殊天才”。   

④认为自己独特,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⑤沉湎于自己将无止境地获得成功、权力、才华、美貌和美好爱情幻想中。   

⑥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待遇。   

⑦要求得到持久的注意和赞美。   

⑧能意识到但不关心别人的感情。   

⑨过分妒嫉别人。

4 预防和治疗

4.1 预防自恋型人格障碍

4.1.1 不能溺爱孩子   

溺爱的标志是什么呢?溺爱的标志就是父母以自己的“爱”剥夺了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阻碍了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的生活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当其不具备某种生活能力时,自然需要父母给予帮助;而当其具备发展某种生活能力的生理心理基础时,父母再继续给予帮助,就会剥夺孩子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就会阻碍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按照这个标准,如果父母的爱“剥夺了孩子发展其生活能力的机会,限制了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便是溺爱。

4.1.2 不能超值评价孩子   

超值评价就是夸大孩子的优点,忽视孩子的缺点。要避免超值评价,做父母的就应该通过纵横比较,客观地评价孩子的优缺点,并为孩子提供可行的建设性的方法以扬长避短。

4.1.3 帮助孩子摆脱认知的自我中心   

鼓励孩子与其他人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帮助孩子比较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等,都有利于孩子摆脱认知的自我中心。

4.1.4 帮助孩子摆脱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和承担力所能力的责任,指导孩子平等地待人接物等,有利于孩子摆脱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

4.1.5 帮助孩子善待挫折   

帮助孩子善待挫折的原则和方法是:自强不息,不文饰自己。

4.2 矫正自恋型人格障碍

4.2.1 帮助患者认识其行为的自我中心性   

具体步骤是:   

(1)归纳患者的行为特点。例如:渴望持久的   

(2)通过回忆,帮助患者发现其行为特点在童年的自我中心行为中便有其原型。例如:总是渴望父母的   

(3)通过比较,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童年的自我中心行为的翻版,是幼稚的。

4.2.2 帮助患者修正自我评价,客观地看待自己   

具体步骤是:   

(1)以具体的品质为指标,将患者与周围的人作现实的比较,认识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性。   

(2)帮助患者认识到:无理由无根据地认为自己优秀,实属一种病理性防御,是一种自我欺骗;其结果必然是妨碍他们取得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4.2.3 从小事做起,学会平等地待人接物   

(1)反复向患者强调:以利用和掠夺他人为目的的人际交往违反了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原则。   

(2)角色扮演:①患者利用和掠夺别人;②患者被别人利用和掠夺;③与人平等相处,互惠互利;④从角色扮演中得出结论,不能平等地待人接物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孤独无助的原因。   

(3)从小事做起,学会平等地待人接物。

4.2.4 进行逻辑训练,克服随意散漫的思维习惯   

(1)参与辩论。   

(2)解析逻辑训练题。

4.2.5 从小事做起,以努力取代文饰作用,用实际的进步取代虚构想象的进步。

长按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182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