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心灵的面具种心理防御机制》

在成年人当中,有一些人格障碍也许是建立在分离—个体化冲突的基础上的。为了了解这些特定的冲突类型,首先要了解源于童年早期未解决的分离—个体化动力和它们在青春期时的再现。其次,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人格元素应该被整合:这些冲突牵涉到那些促成了合并着分离—个体化问题的人格障碍的驱力愿望、情感和防御。

“妈宝男”:有一些人格障碍涉及到因分离而引起的内疚,以及作为一种自体—客体融合以防御这种内疚的重聚。这种模式可见于那些即便已经是成年人,仍允许侵扰的父母控制他们自己,以缓解自己因为显得过于“分离”伤害了父母而产生内疚感的人。

“壁花”:一种为社交抑制所累的人。我们通常会从防御机制如回避和言谈的抑制等角度来看壁花。但是分离—个体化动力也可能会导致她成为一个“月亮”(总是离你远远的那种人),利用一种疏离的防御去回避跟他人的亲密感。

“恶霸”:通常我们会从侵略性驱力和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性使用的角度来考虑这种人:恶霸试图在他人身上激起恐惧,以便他自己不会感受到受惊吓。但是他也可能会无意识地渴望着调谐,并且确信从来都没有人会感觉到这些,所以他在他人身上激起恐惧、痛苦和绝望;这样做会缓解他自己对自我分解和令人忧愁的分离的感觉,通过使他感觉到其他人有着跟他(恐惧、狂怒和害怕)一样的情感。

也就是说,恶霸们自己内心是充满恐惧、愤怒的,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令人忧愁的分离的感觉,为了缓解这种感觉,他就在周围人的身上激起跟他同样的感觉,当他看到别人也开始跟他一样恐惧和愤怒的时候,他就不再感到孤独,就有了一种融合的感觉。就是那种“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临死也要抓个垫背的”的感觉。

“卑躬屈膝者”:他们是一种颤抖着的、孤僻的人,他们害怕自己的阴影,使用被动和禁欲主义(撤离)的防御机制来避免其在攻击性方面的内疚感。然而,他们也可能回避任何与导致自体—客体融合焦虑的客体接触。也就是说,这种人表面上奴性十足,其实内心攻击性很强。他们就是那种你呵斥他一句,他就乖乖地对你俯首帖耳,而平时则离你远远的那种人。

“唐璜”:是一个玩弄女性的男人。我们通常是用涉及性驱力,也许还有一些超我不足方面的理论来获得对他的概念。但是他也可能是个“彗星”(离你忽远忽近的人),喜欢享受强烈而性欲化的亲密的快感,可是接着必定会逃跑以便防御自体—客体融合的抑郁性情感。这种人很难跟人建立起持久稳定的亲密感,他们对这种亲密感是既向往又恐惧,他们最害怕的是被抛弃,所以他们会在被抛弃之前,先抛弃你。

“淘金者”:是那些追求金钱的女性。我们相信她们是自恋的,尤其是关于她们的口欲性驱力(对金钱的渴望)。她利用性来达到那个目的(性欲化被作为一种防御),并且由于超我缺陷而很少感到内疚。对于错综复杂的事情,她们也可能会回避温情和亲密感,通过防御性地(冷酷无情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口欲性满足(口欲性力比多退行)上。为了防御身份认同弥散焦虑,她用抵偿性的性活动来避免亲密感。

这种女人往往是很性感,对男人充满魅惑的,但她们之所以跟你交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你的钱,当她们感到你行将落魄或者又找到比你更好的猎物之时,她们就会消失地无影无踪。

“母夜叉”:这种好斗且怀有敌意的女性通常会把我们引导到关于驱力方面的推测,尤其是攻击性的宣泄。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把这种女人定性为“她的脾气不好”。但是她也可能是在防御着严重的分离焦虑。她的敌意可以防止她跟别人靠近,然而同时她却通过自己言语上的敌意控制来使别人依然拴在她身上。虽然她总是对丈夫骂骂咧咧,但是她依旧会跟他维持婚姻关系。

一个男人若是娶了这样的一个老婆,那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你对她越好,她就越是害怕失去你,她就越是没有安全感,她就越是对你河东狮吼;你若对她不好,那更是为她的凶悍火上浇油。

“书呆子”:这是一种在社交上不善于跟别人共事的人,因为适应的抑制的防御机制,表达攻击性方面的冲突,以及有缺陷的社交社交能力(作为自我功能)而受苦。书呆子们可能无法摘取和理解跟别人之间的状况,或者在社交方面跟别人互动。但是他的避群行为也可以防御他因为危险地顺从于一些团体而导致的自体影像的毁灭。

这就是那种生活在城堡中的人,在人群中,他们会很不自在,他们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他们适应人际环境的能力很差,总是觉得周围人不支持他,总是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他们非常地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像一个闷葫芦,八竿子都打不出他一个屁来;他们在理解他人的情感方面表现的就像一个白痴,从他们嘴里冒出来的“你是不是觉得……?”,往往会把你气得头上直冒青烟——“你怎么会这么想呢!难道我是那个意思吗!”

“恶作剧者“:这是一类怀有“特征性的变态心理”的人,最常见的是男性,他们患有严重的阉割焦虑,但是却防御性地通过使别人受惊吓来引发他人的恐惧。实施恶作剧可以吓到其他人并且对他们表达敌意攻击。然而,这个恶作剧者,通过诱发对于环境安全方面的担忧,也可以在他人身上引发出(投射性认同或点煤气灯)他在自己的幸福感当中感觉到的不稳定感。

也就是说,那些喜欢恶作剧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幸福感有一种隐隐的不稳定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那种疑神疑鬼的感觉,他们会把他们的这种感觉投射出去,也就是通过诱发他人对于环境安全方面的担忧,以获得一种认同感。就是那种“看到大家都生活在一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也就安心了。”的感觉。

对于以上人格障碍出现的原因,冲突论学家们(经典精神分析)都朝向了在内疚、口腔性欲、肛门性欲、性欲和攻击性方面的解释。而客体关系理论学家们则强调了关于亲密感、人际距离、稳定性和温情方面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防御与愿望。

Akhtar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最适距离。亲密感方面的冲突(儿童以一种膨胀的、无所不能的状态进入这个亚阶段。然而,儿童仍然间或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以及其他需要的表达。)对于在和解期(分离个体化的第三个亚型16~24个月)的两岁孩子来说不是病态的:他们正挣扎着想形成截然独立而稳定的自体和客体影像。那么十年之后,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和解期再现的13岁孩子来说,对亲密的不安也不被认为是病态的:他们正努力地想确立自己的个性。

但是有些成年人(即具有人格障碍的成人),他们不是基于快乐原则去寻求人类亲密感的满足并想要重复它,而是体验到与亲密感有关的严重焦虑,并因此建立了一系列的疏远性防御。

这些人会建立起远隔的人际关系,却渴望着亲密感。愿望和防御两者的一些元素也参与了他们建立那些人际关系的方式。

我想起我大学时代写的一首诗:

你的眼

瑟瑟秋风,

吹来一个阴冷的下午,

也吹起你额前的那一缕青丝。

于是你那慌忙躲藏的眼,

终于成了我的猎物。

它就像一只温柔的小猫,

渴望着主人的爱抚,

却又在羞涩的挣脱。

现在看来,这首诗很好地描绘了有关人际亲密感的问题。

那些在人际距离和亲密感方面有问题的来访者是最容易让咨询师产生挫败感的,看下面的对话。

来访者:我感到孤独、抑郁。

治疗师:那你为什么不去参加一些活动并认识一些人呢?

来访者:我无法那样做。我太害怕有些人会就这样认识我。

治疗师:嗯,可是如果人们都不认识你,那么你就会变得独自一人了。

来访者:是的,那就是我为什么会抑郁。

我们可以用下列词汇来描绘那些在人际亲密感方面有问题的人:“系链”、“轨道”、“隐形篱笆”、“月亮”、“彗星”以及“出逃的宾尼兔”。

1.系链

那些建构了跟一个心理治疗师或者他人有关的心理系链的人,会防御性地与人保持距离但是不会放弃感情上的联系。

Kramer描述了一个她治疗过的潜伏期(6~12岁也就是小学时期)年龄的男孩,在每一次她要去度假之前,这个男孩都会做一条链子。这个男孩告诉她说:“我将胡神奇般地使用这条链子。当我拉动它的时候,你就会听到我的声音,并且当我拉着时你将会神奇般地跑回到我身边。但是如果我不拉它,那么我就不需要你。”

一些成年人在情感上如果跟另外一个人靠得太近,他们的反应就好像是在说自己的自体影像将要消融了。他们会因此防御性地通过避开这个人、挑起争论,或者通过让自己变得没有感情,来建立跟别人的距离。

2、隐形篱笆

人们可能会为了建立或者维持防御性距离而竖起隐形篱笆。你可能会注意到当你刚开始要获取一些详细而私密的信息时,有些人会突然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不能够深入谈这些;我有一堵墙封住了而你将永远无法穿透它。”

对于一个对亲密感有焦虑的人,当你对他进行共情性调谐时,会激发他的焦虑。也就是说,当你说你能够看到某些东西让他感到苦恼的时候,你得到的不是对方因为被理解而感到的欣慰而是愤怒。因为你穿透了他们所设立的拿到“隐形的篱笆”。

3、轨道

Akhtar对“轨道”的注解是,人际间的最适距离最好是被看做一种心理位置,这种心理位置允许没有丧失自主权的亲密和没有痛苦的孤独感的分离。

一些人会形成卫星风格的人际关系,以便既能防御跟所爱的客体的亲密感又能紧紧抓住这个客体。这种风格可以被描述为“受限的物体在一个彼此矛盾但又强烈依从的引力场中沿轨道运行。他们有关疏离的尝试,如旅行、慢跑、果敢,使他们安心于抗衡(自体—客体)融合的恐惧,同时他们想象中的系链提供了他们跟那些仍然可以见面的分析师进行有距离的接触。”

4、月亮

月亮人是指那些跟另外一个人保持一种相对固定的情感距离的人。他们在那个人的周围绕轨道而行,没有靠得太紧也没有脱离轨道。当有恶兆显示或者失去母行星(分离焦虑)或者变得太靠近母行星(自体—客体融合或毁灭焦虑)时,他们将建立多种防御操作,包括消失(例如到工作间埋头做木工)或者变得沉迷于他们的电脑或手机中。

5、彗星

彗星会活跃一会儿并能够在情感上享受亲密的关系。然而,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会产生自体—客体融合焦虑(或者抑郁性情感,像在婚姻中一个配偶觉得他或她已经失去了个人个性的一些元素)并因此建立防御(例如休一个单身假期或者在性活动中失去兴趣)。

6、出逃的宾尼兔

《出逃的宾尼兔》的故事开始于一只决定逃跑的年幼宾尼兔。他母亲对他说:“如果你逃跑,我会追赶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宾尼兔。”于是开始了一场讨人喜欢的追逐游戏。不管这只小宾尼兔采取了多少种形式——溪流中的一条鱼、隐藏在花园中的番红花、山上的一块石头——他那坚定、敬慕、保护的母亲总能发现一个找回他的方法。

非常不幸的是,那些在成年期还在像出逃的宾尼兔一样的人,都是相当失常的。他们不断地在情感上逃离关心他们以及反过来追逐这个出逃的宾尼兔并想抓住他(或她)的那些人。逃跑是一种对自体—客体融合焦虑的防御,而重聚是一种对分离焦虑(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关于客体影像会瓦解的想法)的防御。逃跑然后再被接纳回家的这种模式,在某些嗜酒者和调戏女人者身上是非常普遍的——他们总是改了再犯、犯了再改。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人品问题(这些具有人格障碍的人看上去都好像是人品有问题)概念化为防御群的集合。这些防御群防御了结构性(经典精神分析中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冲突)和分离—个体化两组冲突。两组冲突都似乎促成了那些构成病理性性格的折衷形成。

注:本文属心理专业著述,读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做这个读书笔记的时候,对某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做了修正,主要是在文法表达方面,更贴近一般人的阅读习惯,个别地方也做了我个人的诠释和理解(文中蓝色字体部分)。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198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