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

蓝天心理微课堂04·走进心理学大师

客体关系之母—克莱茵(文字稿)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一个精神分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叫梅兰妮·克莱茵,她年3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在年9月22日,死于伦敦,享年78岁,梅兰妮·克莱茵是精神分析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女性精神分析师,是被誉为在佛洛伊德后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师,(当然后来又出来了一个人物叫比昂),她是儿童精神分析治疗的先驱,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展了理解婴儿最早期心理历程的途径,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发展具有贡献的一个领导人物之一,她的理论后来被誉为客体关系学派的基础理论,被誉为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之母。梅兰妮·克莱茵对儿童的工作和她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对成人的治疗技术,通过对儿童的分析她看到了防分裂机制、投射认同、内投、内摄的力量,这些重要性以及活跃程度,她从小病人的内心状态持续波动的意义,看到了以后对她,对这个人格形成心理发展的形成有了重要的论述,比如说,她观察到一些内在客体是如何被分裂的,其中一部分是如何投射到分析师身上,又如何被分析师的某些干预或者是分析师什么都不做的状态所改变,然后这个被改变的形式又是如何被内摄进来,这样的一种形式的分析,与经典的精神分析比较起来,我们发现她会更为频繁的动用解释,尤其是对幻想的解释。她一步一步的追寻着分裂、投射、内摄,并且向病人解释的这些,在移情当中这些对焦虑的波动和防御焦虑的细致的追随,使得她可以到达内心的一些更深的层面。

她最重要的一些对精神分析的贡献包括对生命中第一年的观察的重要性,她提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第一年未整合的和在攻击性推动下的未被整合的焦虑,在成人的干预中,又是如何要必须被考虑进去,她通过解释来减少攻击性,她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她在治疗中解释爱的客体,解释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的防御性分裂,在趋利整合下最终转移到的抑郁位态的部分的好的和坏的客体,部分坏的客体的想象,识别并向病人解释投射性认同的一个过程,她的工作聚焦于局限于嫉羡与感激的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些贡献在未来的很多年里,被传授给历代的儿童和成人分析师,使得分析师们发现这对他们的病人以及分析者都非常的有帮助,用这样的方法,从克莱茵自身的失败和缺陷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贡献,都不会贬低她的成就。相反,我们会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她自身的缺点,也在咨询服务中帮助我们自己,在咨询服务中帮助来访者,战胜来访者。在生命的第一年的婴儿感受的重要性和母亲在那个时间在场的重要性,这是她第一个重大的发现。

现在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克莱茵的成长历史,看看她的成长历史是如何帮助她,在她生命的早年,生命一生中带给她困惑同时帮助她形成这样的临床的理论与实践。克莱茵出生在奥地利,她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正宗的犹太法典学者,到37岁的时候,他一直都不太喜欢做犹太法典的学者。终于在37岁时她的父亲脱离了自己正统的背景,开始接受教育,他想当医生,最终也获得内科医生资格证,在克莱茵18岁的时候去世。而克莱茵的母亲精力充沛,非常漂亮,善于持家,即使在她家境窘迫的情况下,不仅承担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还开了一家商店,用此来支持她的丈夫和家庭,保证她的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克莱茵32岁的时候去世。

克莱茵十分钦佩她父亲独立及科学的态度,但是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可能这和她父亲50岁的时候她才出生有关。但是她也知道她是父亲认可的最聪明最漂亮的孩子,克莱茵觉得与母亲更亲近些,在她的记忆中,在她小时候,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情感,她很羡慕母亲的美丽,聪明,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克莱茵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她的二姐西多涅9岁的时候去世,当时克莱茵才5岁。西多涅去世以前有一年的时间是卧病在床的,她的身体不好,在她卧病在床的这一年里,梅兰妮和二姐西多涅非常地亲近,二姐也很喜欢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克莱茵,这使得克莱茵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读书、写字、做算术,姊妹之间的情感非常的深厚。但我们也看到梅兰妮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去接受去感受到这种丧失的可能,这种死亡的焦虑,以及对于客体丧失、爱的客体的丧失她就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二姐去世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又建立起了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伊曼纽尔比梅兰妮大5岁,很有天赋,对于文学、艺术、音乐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弹的一手好钢琴,文章在当地也写的小有名气,这个男孩经常鼓励梅兰妮,和她一起分享这些乐趣,并邀请梅兰妮加入他的朋友圈。伊曼纽尔对于梅兰妮的才华充满了信心,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于文学和音乐也倾注了自己的热情,但非常不幸的是,就像与二姐西多涅的关系一样,伊曼纽尔的身体也不好,也死的很早,伊曼纽尔与梅兰妮的关系同样由于死亡的迫近而充满了阴影。同时梅兰妮唯一的哥哥是有心脏病的,所以克莱茵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哥哥也会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死去,但是她和哥哥的关系也非常好,她在14岁的时候决定学医,在哥哥的辅导下通过了入学考试,可以进入到维也纳预备高中读书,这所高中也是当时维也纳唯一的仅有的一所为女孩子进大学提供预备课程的学校,17岁那年,克莱茵考上了大学。但是与此同时,她订婚了,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开始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哥哥也去世了,虽然克莱茵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修艺术和历史,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且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的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对于克莱茵来说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她18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也去世了。在21岁时她和她订婚的亚瑟结婚了,亚瑟是一个化工技师和商人,为了工作必须时常旅行,那么有几年他们婚后居住在斯洛伐克与席雷西亚地区的小镇。年,她的老公亚瑟在布达佩斯找到了工作,这个时候,克莱茵已经28岁了,并开始有了小孩。

在布达佩斯的时候,克莱茵第一次在偶然的情况下读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论梦》,她如获至宝,从而开始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而这个时候她的婚姻已经开始出现了问题。在布达佩斯居住的时候,她开始与桑多尔·费伦齐(也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师)联系,并接受费伦齐的分析,他去鼓励她开始儿童分析,年7月,在克莱茵37岁的时候,她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上宣读了她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叫《一个儿童的发展》,并且在也就是同年她加入了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在年的精神分析大会上她遇到了卡尔·亚伯拉罕,这个时候卡尔·亚伯拉罕邀请她去柏林工作,这个时候她的老公又接到了一份瑞典的工作邀请,所以她的老公前往瑞典,而在得到亚伯拉罕邀请的第二年也就是年,克莱茵大概38、39岁的时候决定和三个孩子一起应亚伯拉罕的邀请到了柏林,从那以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精神分析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步地发展了她的儿童分析技术,大家可以找到她的一本书叫《精神分析新趋势》,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里,她生动的描绘了自己的早年的体验,在到了柏林以后,年到的柏林,年开始接受亚伯拉罕的分析,但是仅仅分析了一年,亚伯拉罕就患了重病,分析被迫停止,但是分析给克莱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后来反复地谈到对亚伯拉罕这样一位精神分析师和老师她怀着最深的钦佩,欣赏和感激。年时,亚伯拉罕患重病的同年的最后一个月—12月份亚伯拉罕去世,从此以后克莱茵坚持每天自己进行有规律的精神自我分析,(我们知道在佛洛伊德的晚年也在做)。

亚伯拉罕的最后一年的夏天也就是年她接到伦敦精神分析协会欧内斯特·琼斯也就是当时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邀请去伦敦做一系列的演讲,并请她稍后到伦敦定居。而这个时候从亚伯拉罕去世以后,克莱茵渐渐感觉到柏林精神分析协会与她格格不入、志趣不投,所以她就接受了琼斯的邀请。那么在年她带着孩子来到了伦敦,从年直到去世,克莱茵就一直留在伦敦,并且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进行工作,在这个协会里,她继续开展自己的事业,并将这个事业推向深入,同时也从事着教学,比如说在塔维斯托克。

在克莱茵整个的一生中她经历了很多的创伤,她幼年时候二姐西多涅的去世;她的好朋友伊曼纽尔的去世;20岁的时候哥哥也去世了;当她27岁的时候,克莱茵因为过度的沮丧住院治疗达数月之久,而这个时候她的孩子—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32岁的时候母亲去世;44岁与丈夫离婚;52岁的时候,她的长子汉斯因登山去世;同时与她工作的女儿也变得与她疏远了,倒向了安娜弗洛伊德。克莱茵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是在年春天里一次登山事故里死的,死的时候年仅27岁。同时她的女儿梅利塔·施密德伯格,这个学过医的女儿也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最初与她的母亲一起和谐地共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克莱茵50岁出版《儿童精神分析》的时候还在感谢她的女儿对她的帮助,但是52岁的时候她的女儿梅利塔就宣布与她的母亲断绝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一直到克莱茵死的时候她们也没有和好。因为梅利塔对于深受克莱茵的性格,因为克莱茵非常的强势,而且非常地固执己见,所以梅利塔跟梅兰妮几乎决裂了。不过对梅兰妮·克莱茵来说她与小儿子埃里克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偿。埃里克在伦敦结婚有三个孩子,并且这三个孩子在梅兰妮晚年孙子绕膝,梅兰妮对孙子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在他们身上充分感受到了天伦之乐,所以最后陪伴她的是她的朋友、学生,她的孩子埃里克和她的孙子,她在里面得到了快乐,同时她自己说从艺术中也得到了巨大的享乐。

我们现在从克莱茵和孩子、与她母亲的关系中来看一下克莱茵在她和佛洛伊德观点的区别以及她的理论的发展,在她的大女儿梅利塔三岁,然后她的第二个孩子汉斯还是襁褓的时候,克莱茵去了布达佩斯,2年以后因为沮丧再次离开他们去往瑞士的一个疗养院,在克莱茵的传记中被记录到当克莱茵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克莱茵的母亲以巴萨说把克莱茵送到了水疗中心,她对克莱茵说因为克莱茵的脾气太坏了,如果克莱茵离开,克莱茵的丈夫、母亲和孩子都会更高兴一点。这使得克莱茵更加沮丧,而且她剥夺了她不仅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宽慰,而且也剥夺了她去对孩子、家庭的支持。她的情绪变得非常的糟糕,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可能是类似于产后抑郁症的这样的情绪所困扰着。而那个时候她的母亲坚持认为在家庭需要克莱茵的时候,克莱茵其实令她的家庭,她的丈夫和孩子更加的讨厌,所以她就必须也要隔离自己的需要去忍受家庭抛弃她的行为,而且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家庭,家庭也不能用家庭的力量来保护克莱茵。这一点在她后面的理论中,她在写到修复这种的时候,她谈到了很多,她说她自己想象自己在那个临床的情境下摆脱了嫉羡的人,因为她不能忍受自己的生活,这些经验给她的临床理论带来了重要的见解。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在她自己的生活中是没有用的。

刚才我们谈到克莱茵没有陪伴儿子汉斯度过生命中的第一年,也就是克莱茵自己在理论中谈到人格发展的、人格形成的第一年是最重要的,她后来有很多的文章谈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年。我们知道她的另外一个孩子埃里克也就是一直陪伴她终生这个孩子在语言期在婴儿的时候也被送到埃里克的奶奶那里,所以也没有妈妈的陪伴,所以她对于婴儿的第一年非常的感伤,因为她的孩子们基本上第一年都不在她身边。她在后来的著述中,她说我们必须重视婴儿的第一年,即使对于婴儿来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成年以后也不会记得那些年发生了什么,她认为在治疗室中重构那个时间的故事,是理解婴儿经历的唯一渠道。

而且在治疗的情景下,重构生命的第一年,在克莱茵的临床理论中是具有革命性的,通过这样的一些经历,克莱茵也会去思考未整合的攻击性,她觉得是由母亲的缺失造成的,是由延迟喂养或者母亲的缺席,或者作为一个不在场的母亲这样的经历造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克莱茵自己和孩子的亲身经历中,这些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所以在克莱茵经典的临床治疗理论中,母性侵扰的影响也同样应对在她早年对创伤的解释中,母性侵扰在克莱茵母亲那里得到了总结,在她的传记作家格鲁斯·克斯的书中这样写道,克莱茵的母亲以巴萨感觉到,好像是被迫使自己的孩子的生活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像是母亲下在棋盘上的棋子一样,这样的感觉,在座的各位老师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现在的来访者常常会抱怨啊,他们对学校的老师和父母安排的,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对吗?就是我们看到,解释攻击性是分析师的重点,这一点也是克莱茵临床理论的核心部分,这和她自己的人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论是她的孩子,还是她的追随者,都会同意她的这样一个临床理论的重点。但是呢,又会发现克莱茵的攻击性是非常的强,克莱茵对那些反对者的忍耐,她觉得她忍到极处了,但是这都没有能阻止她在生活中,几十年里,她不断的和她的孩子、和追随者的关系进行破裂。很多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都认为克莱茵很无情,因为她在这个几十年的过程中,抛弃了那些不能全心全意支持并跟随她和她想法的人们,不论是汉曼,还有瑞克曼,温尼科特、瑞维尔、罗森菲尔德、海斯科特,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克莱茵自己的女儿。克莱茵的女儿曾经对于她母亲的这种性格非常的不舒服,她曾经请求克莱茵去改变。这种对待差异时无情的态度,只是不同的观点就非常的无情,她请求她的母亲克莱茵,不要总是把别人不同的意见看作是对她的攻击。好,我们到现在可以看到梅丽塔给她母亲的信中这样写到:如果你可以给我足够的自由,独立和特立独行,如果你对这些事情不那么敏感,我确定在您的帮助下,我可以和您保持一种美妙和友好的关系。在信中,梅丽塔还写到满满的爱—你亲爱的梅丽塔。我们看到梅丽塔对和克莱茵进行连接的试探,但是,这样的话可能可以打动很多的母亲,但是克莱茵依然勃然大怒,并且将她赶出了伦敦和自己的生活。我们知道后来,这个梅丽塔是坚定不移地站到了安娜·弗洛伊德那一边。

讲到这里,我们可能要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在一九三四年、三五年,在整个精神分析学界的一场大地震,也就是所谓的安娜·弗洛伊德与克莱茵之争,有一本书叫《弗洛依德与克莱茵的战争》,说的就是这两个女人之间的这样一场争论,它的影响之大,以至于使整个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分裂,变成了克莱茵派和安娜·弗洛伊德派,也就是成为伦敦派和维也纳派。当然克莱茵成为伦敦派,而且因为这两派,还形成了一个中间派,也就是温和派。

克莱茵是受欧内斯特·琼斯之邀先来到伦敦,在英国精神病学协会下面工作,她来了以后呢,带给伦敦一股新风,几乎英国精神病协会会员都成了这个克莱茵的粉丝和追随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弗洛伊德和她的全家包括安娜·弗洛伊德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年也来到了伦敦。我们知道安娜·弗洛伊德是被她父亲分析的,是弗洛伊德6个孩子之中唯一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孩子,安娜·弗洛伊德也被她的父亲鼓励,进行儿童精神分析。那安娜·弗洛伊德来到伦敦以后呢,弗罗伊德因为那个时候年事已高,所以基本上不大出来活动,但是安娜·弗洛伊德年富力强,正是好精神的时候,她来了以后呢对于克莱茵的这个理论以及临床非常的不认同,然后她认为自己是正统的,这个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人,而克莱茵篡改了,就是没有在继承这个精神分析,她觉得她走了邪门弯路,两个女人都是非常的强势,而且听不见对方的意见,然后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而且毫不肯妥协,冲突的极致的时候,以至于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开会,只要有克莱茵在里面安娜就会拂袖而走;只要安娜·弗洛伊德在里面,克莱茵也会拂袖而走,她们就不能坐在同一个会场里面一起进行开会。最后,整个伦敦,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就分裂为克莱茵派和安娜·弗洛伊德派,那么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多年。当然也有一些精神分析师,两派他们都不赞同,比如说克莱茵的学生温尼科特,比如说巴林特,大家理解的,比如说费尔贝恩,这些人被称为中间派,那么克莱茵是温尼科特的督导,克莱茵又把自己的儿子埃里克放在温尼科特的手上,由温尼科特进行分析,他强烈地要求克莱茵去报个案的时候,就报她儿子,而这被温尼科特拒绝了,所以她对温尼科特不满,这是不满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当克莱茵和安娜·弗洛伊德发生剧烈冲突的那些年,她要求温尼科特站在她这一边,温尼科特不同意,他很委婉的拒绝了,并且后来写了多封信去劝这个克莱茵。他觉得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两个人应该坐下来来,心平气和的来看待精神分析的发展,为了这样的一些信,克莱茵也跟温尼科特决裂了。这样的一些事情,这使得英国的精神分析师们认为克莱茵非常的无情,她就像抛弃温尼科特一样,抛弃她女儿一样,抛弃那些不能全心全意支持和跟随她以及她的想法的人们。这个情形,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这个两派的情形究竟是如何解决的?大家可以自己上网查一下,你可以思考一下,这是非常有趣的,很有英国精神的英国文化的一个解决方式。

我们回头来看,我们发现克莱茵非常的矛盾,对吗?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性格的,性格非常强烈的,非常彪悍的一个女人,而且有一些分裂的特质。一方面她认为精神分析是要接受孩子们对他们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得这在临床上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说我会发现在我的游戏的屋子里,孩子们的头脑里出现的那些强烈的焦虑是基于对分析师幻想的实现,我是一个可怕的巫师,在那一个时刻要将孩子们撕成碎片。但是通过我的解释,我解决了孩子们这些特别的焦虑,孩子们又可以开始快乐的玩起来,对于孩子来说,我可能又变成了仙女,克莱茵认为,也许是通过这样的解释,使得治疗师能够解决了负性的移情,同时出现了正性的移情。她认为,她在治疗中忍受着孩子们对她的愤怒。这种容忍能够使孩子们视她,也就是说视治疗师为朋友,我们看到她的临床理论,当她突破了性格上的界限,但是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它的这样的一个突破,仅仅限于她的治疗室,在她的生活中,她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她的性格上的局限是非常的清晰,而且她一点都没有修复的意识。克莱茵在她的生活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分裂,虽然她在理论上谈到整合好的和坏客体,而不是把客体分裂成好的和坏的部分,但这只是她的理论和临床工作,在克莱茵的生命中,她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分裂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当她周围她家庭或者她的小组里面有人反对她的时候,或者是让她觉得对她没有用的时候,她就会觉得是全坏的,她很难维持这样的一个关系。对她而言,当其他人不按照她的想法来做,或者反对她的观点,就真的变成了她的坏妈妈,我们看到她和丈夫离婚,和自己的女儿长期的僵持,公开和每一个追随者去战斗,包括布罗夫、汉曼、温尼科特,维克曼、斯科特,包括比昂,而且她从未和解。一旦克莱茵的攻击性被唤起,她显然很难看到身边那些人好的方面,以至于她有时候也不得不自己提醒自己,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攻击的欲望。克莱茵意识到,且向病人解释这样一些病理性投射认同的防御,对于经历这种情感和接受这种情感的人的澄清,对于分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分析师需要时刻来察觉自己的感情,感受,追寻这些感受,回到自己以往的经验,并且将这些和自己正在经历的部分区分开来,归纳或归因于自身。她认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思考,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这也是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或者精神分析本身能够成功的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会看到,在克莱茵和别人的互动中,我们也看到她总结出来的这样一些非常对的东西,和她的人际互动中显示出来的这种快速直觉的个性反应也是差异非常大的。

温尼科特就曾经指出,克莱茵需要小心她自己责备其他人的倾向,以及要小心投射性认同的理念在她自己的分析和督导中带来的危险。所有这些形成了克莱茵在临床上的洞察力,这是很难得的,克莱茵可以理解病人需要呈现出来的婴儿的感觉,比如说愤怒,甚至是仇恨。她嫉妒母亲,母亲拥有乳房,可以给予,或者带走,有给予,也有带走的权利。因为克莱茵自己理解到,她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她在家里是最小的和最不被期待的孩子,让她的母亲呵护着她的姐姐和哥哥,不停的批评她,对她很苛刻的时候,唤起了那种由于竞争被唤起的嫉羡。随着嫉羡退回到发展早期,在自己后面有很多的这种嫉羡的痛苦,她自己把它一个归结成较早的阶段和她的婴儿期,而不是儿童期。传记作家布鲁斯克斯说,克莱茵对她的女儿也非常的嫉妒,她唯一的女儿梅丽塔是一个医学生,而且在和一个医生做分析,她的女儿的分析师是一个帅气迷人的男人,而且还是弗洛伊德家的恩人,克莱因也非常嫉妒她的女儿,克莱茵只写过一些文章,是女性嫉妒自己的母亲的,没有说没有写到母亲嫉妒女儿的,但是她的传记作家认为克莱茵也非常嫉妒她的女儿,因为她的女儿上了她没有上过的医学院,而且在和一个年轻帅气的男性的医生一起分析,同时,这个和她女儿去工作的这个分析师还是弗洛伊德家的恩人。克莱茵很难理解她自己对女儿的这个嫉妒,克莱茵也很难理解其实她的自己的母亲也在嫉妒着她,克莱茵从来没有从母亲那里学到,在婴儿期,很小的时候,婴儿是如何保护母亲的,以及如何做母亲的功能,她的传记作家写到,当克莱茵的第一个孩子梅丽塔出生的时候,克莱茵的母亲只对梅丽塔,就是克莱茵的小孩感兴趣,而且是,表现得一点点的兴趣,而且经常在克莱茵照顾她的女儿的时候产生影响。我们也可以同时从这些观察到,这个对于生命的第一年的观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非常的不一样。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家庭里面,女人只是给了孩子生命,喂孩子大量的食物,宠爱孩子,然后弗洛伊德鼓励母亲们要给孩子的感觉,想要给予孩子的感觉,他鼓励母亲去给予。但是很有趣的是,我们会看到,似乎在弗洛伊德的家庭中,这个婴儿可能只能是安娜·弗洛伊德,而在克莱茵这里,克莱茵曾经自己都说她要提醒自己要照顾好自己的母亲,因为她自己有小婴儿时没有过的那种关心。同时,克莱茵也不得不提醒自己,母亲在婴儿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与之相对的就是那些对于母性功能的诋毁。

好,我们现在来说一说克莱茵的理论著述,克莱茵在44岁从她坚持每天有规律的自我分析以后,她每年都开始有比较有名的作品出来。最重要的作品是《儿童精神分析》,还有一本叫做《嫉羡与感恩》。《儿童精神分析》是她50岁的时候才出版的。她五十五岁以后仍然有1到2年就有著作出版,直到她去世,她还有一些作品未完成。她著名的作品《嫉羡与感恩》是在她病逝之前4年才完成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当她的健康日益恶化时,她对阿斯科洛斯的作品《俄瑞斯提亚》进行了精神分析、研究和写作,这篇文章刚刚完成,她就去世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梅兰妮·克莱茵的一些最重要的一些学说重点。

第一克莱茵她首倡的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她的重点的研究不像弗洛伊德,放在这个性本能的,她是放在关系上,特别是母婴关系上。我们知道,弗洛伊德从来没有进行过儿童分析,弗洛伊德的著名案例小汉斯并不是直接对小汉斯进行分析的,还是隔着小汉斯的父亲的一些幕后行为。我们读到小汉斯的故事,都来自于小汉斯跟父亲和弗洛伊德的通信,而弗洛伊德的这种精神分析的实践都是通过听,在治疗室里面鼓励病人,鼓励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听来的。但是,在克莱茵这里,她是通过观察,通过游戏来真正的,她不是听出来的,所以她说,观察儿童,婴儿以及儿童的这样的一些行为得出来的,特别是婴儿前语言期的母子关系,这个是弗洛伊德完全不能企及的领域。因为弗洛伊德用的是自由联想,用语言表现出内心的无意识的东西,但是克莱茵到的位置是前语言期。前语言期的体验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通过观察。同时,克莱茵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使用了游戏治疗。这个的游戏治疗在精神分析儿童精神病学上的地位,就如同自由联想在成人精神分析中的地位一样。它扩展了精神分析的工具、技术,使得儿童精神分析可以进行。

第二,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是说无意识支配的,无意识的主体是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冲动。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但是在克莱茵这里通过克莱茵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弗洛伊德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她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解决性本能的冲动的问题,而是和重要的人物要建立关系。这个在后来有很多的猴子的实验,或者是很多的实验都得到了证实。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我在这里再和大家复习一下,刚出生的小猴,人类让它们离开猴妈妈,但是给它两个替代的猴妈妈,一个是硬硬的,但是上面绑有奶瓶可以吃到奶的模型猴妈妈,还有一个是没有奶的,但是披着毛绒的柔软的模型猴妈妈,观察者发现,小猴除了解决饥渴的时候,跑到硬硬的奶瓶妈妈那里以外,其余的时间都会和这个软软的毛皮的妈妈在一起。这样的实践,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小猴子除了本能的满足,比如说饥饿以外,还有其它的需要被满足,这是个小猴会在吃奶以外的,所有的时间里都和那个柔软的毛皮的妈妈在一起,同样的,在孤儿院里观察到,那些仅仅给予食物喂养,但是很少有人去关照的婴儿,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弗洛伊德并不是不关心这个关系,“客体关系”“客体”这个词就是弗洛伊德提到的。但是弗洛伊德认为在俄狄浦斯期以后才有这种所谓的,人和人的关系的







































白癜风会治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13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