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症状 >> 史学天才为何坠楼对于抑郁症公众其实知之甚
华东师大一位青年学者和西安一位中学生的最近接连离世,使得“抑郁症”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再次高频度地浮现在公众眼前。某种意义上,公众对抑郁症的逐渐熟悉,要么是从一些自杀官员开始,要么就是一些精英人士因抑郁自杀而来。正是接二连三的悲剧,让人们对这个号称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有了最直观、最不安的认识。
据世卫组织预计,到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不过,对此也不要过度担心,毕竟,抑郁症是一种及时治疗也能治好的疾病。然而,相对于其他常见疾病,公众对于抑郁症可谓知之甚少,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从而导致了应对不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不足0%。也曾有这么一个估计:抑郁症患者如果不予以治疗,约三分之一会自然恢复正常,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另三分之一会反反复复,拖成慢性;再三分之一可能会选择自杀。某种意义上,正是极低的就医率,反过来导致了极高的自杀率。所以,当下很多抑郁症患者其实并没有接受正规、专业、高质量的治疗。当然,也不能不说,这里面有一时难以克服的客观原因,据报道,在临床方面,抑郁症因为病因与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至今还是个医学难题;而国内精神科医生数量仅有2万多名,缺口很大。在缺医少药的窘境之下,要想获得好的专业性治疗,本身也很不容易。
除了就医率低之外,包括抑郁症家属在内,很多人其实并不懂得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技术。在这方面,曾是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著名媒体人张进经过艰辛治疗病愈之后,在个人博客连载治疗过程,就流露出对于普通公众在抑郁症护理经验的空白和无知的切身体会。也是,面对抑郁症患者那种痛不欲生,一个正常人难免会茫然失措,不知该如何处置是好。
特别要强调的是,三毛、张国荣、崔永元…当这些名字常常和抑郁症联系在一起而出现在媒体上时,往往造成了抑郁症是“富贵病”,或者说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资格”得这种病的假象。可事实上,抑郁症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大约有万人,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的现实里,谁能说普通老百姓就不是抑郁症侵袭的最大群体呢?
说到底,这个社会必须要承认和面对认识上的一些盲区,这是抑郁症高发情势下需要补足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当医学科学以及医疗硬件无法突飞猛进,缺医少药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那么,在几乎人人都叫喊着“压力山大”的今天,让整个社会更加了解抑郁症就变得十分重要,这既有助于抑郁症的预防,还能提高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水平。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才能有助于降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杨鹏)
相关链接:
从史学天才之殇重新认识抑郁症一个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24日凌晨,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去年年底刚出版史学专著的8岁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去世。媒体证实,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
一位仅仅8岁,就出版了两本学术著作的高中生,最终却以自杀的方式为自己尚未真正绽放的人生匆匆画上了一个句号,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件足够令人惋惜的事。而在惋惜之余,有着“不平凡”标签的林嘉文的死,必然会引发诸多的反思,比如其成长教育方式,比如其史学研究的价值讨论等等。但除此之外,其自杀的诱因——抑郁症,也不应该被“史学天才”的光环与公众的惋惜之情所遮蔽。
严格说来,近年来见证了太多因抑郁而导致的悲剧,不管是名人还是官员,抑或是普通人,抑郁症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到底有多深,我们又是否能够拿出足够有效的力量来干预或挽救更多的“林嘉文式悲剧”,却依然是一个令人生疑的沉重话题。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细节是,之于林嘉文因抑郁而选择自杀,很多人不自觉地将之归咎为“年少成名”和历史研究的枯燥与压力,比如有声音就称,“这个孩子活得太明白了。太明白的人会率先和人生的核心问题短兵相接。多少大圣之人,都是早早碰到这个坚硬的内核,然后花一生时间与它周旋迂回。”
这样的理解似乎无法证伪,也颇具代表性,但又不免有对抑郁症的“美化”和“特殊化”之嫌。要知道,抑郁症在现代医学角度,已被确认为一种心理障碍类的精神疾病。医学博士博尔温·班德洛在他的《隐疾》一书中,就通过分析多位患抑郁症名人的故事与经历从而得出结论,这些名人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是因为“名望所累”,而是“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就此而言,若过于强调抑郁症这一隐疾的“特殊性”,而忽视其内在的“病原”,无疑不利于我们真正认清并正视其作为疾病的本质。
在抑郁症被“特殊化”的另一端,是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性忽视和歧视。钟南山院士就曾说过,国人的传统性格比较隐忍,习惯把事情压抑在内心。还因为爱面子的心理作怪,患者往往把得抑郁症看成是丢人的事情,不愿去看正规的心理医生。这类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认知偏差,归根结底是源自社会大背景下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而这种社会性认知偏差所对应的,就是对于抑郁症的防范和干预出现严重的滞后或不自觉的轻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远非如媒体所曝出的名人个案,其发病率其实已达到6%,完全可以视为是常见病了,而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更是达到万人左右。但这些患者只有不到0%得到专业的救助和治疗,同时,还有相当多的患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更没有进行过诊治。像林嘉文这样的“低龄化”抑郁现象,更是尤为突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6%以上,万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
由此也就不难明白,成为压垮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生命最后一根稻草的抑郁,其实并不特殊,它很有可能是更多人的隐疾所在。我们愿林嘉文在天堂能够摆脱抑郁,继续他的史学研究。但对于生者而言,如何让更多人免于抑郁的“伏击”,却是一个必须共同面对且无比现实的问题。比如,在近期就不止出现一位名人死于抑郁,有专家就提醒,春季为抑郁症复发最多的时期,该季抑郁症患者复发约占全年抑郁症患者的7成左右。那么,对于春季抑郁症的干预,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和行动?(朱昌俊)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