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在刚进去的时候,孩子想要拿一本他喜欢看的《西游记》,但是刚好也就一本,恰好另一个小朋友也想要看这本书,我跟孩子说:儿子,我们看其他书吧,让给这个小朋友,这本书你也看过两次了,说不定他还没看过呢。儿子想到我的话也没错,于是就放手了,示意给那个小朋友看。谁知那个小孩跟我孩子聊起话来了:我也看过这本书,你也很喜欢?

儿子听到这句话后看起来挺开心的,就但是有点胆怯的说:是啊,我,,我看了两次了。那个小孩伸出了小手,说: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儿子愣了一下,我碰了碰孩子,用眼神示意孩子牵牵手,孩子慢慢的伸出手了,这样他们就算是成为朋友了。他们二人就在一边一起看着《西游记》,有说有笑。

但是,在我看来,孩子怎么老是处于回避状态,感觉孩子好羞涩,并不像那个小朋友那么放的开敞得开心扉,难道孩子是害羞还是不够自信,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大胆说话,这本书孩子也读过两次了,就不应该这么不自信呀。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度娘,才知道孩子可能是属于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性人格。下面就来跟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什么是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50多年前,一位心理学家发明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婴儿的安全感及依恋的模式,这个实验就是陌生情境实验:

实验者将妈妈和12个月大的婴儿请到一个满是玩具的、让人开心的房间,然后给孩子呈现三个情景,分别是先让妈妈和孩子玩,接着妈妈离开孩子,一段时间后就有陌生工作人员进入,观察婴儿的反应,属于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婴儿看起来几乎完全不需要安全感这回事,他们可以完全不与母亲交接,母亲在的时候自顾自玩耍探索;母亲走了和回来都好像没看到一样继续玩耍,甚至有意回避她;陌生人出现,也无视陌生人的存在继续玩耍。

看起来他们好像很有安全感,很满足,但是根据研究人员对回避型婴儿心率和皮质醇水平的测量中显示:在分离的时候,他们虽然看上去很镇定,不受影响,但是他们的心率水平和那些看上去痛苦的安全型婴儿一样,都是加快的。

这个实验表明:

回避型婴儿其实内心深处是痛苦的,但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他们只能选择将这些情绪隐藏起来表现出毫不在乎,他们的冷漠只是一种适应性策略,防止自己进一步受伤害。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表现: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主要有几个比较突出的表现:

(1)在人际交往中处于焦虑回避的状态,不敢与人对视,会减少与他人接触交往的次数;

(2)在陌生的环境中,对于父母的离开,表面上无动于衷,内心却焦虑不安,容易动怒;

(3)经常表现得闷闷不乐,傲慢或者是容易产生对抗性行为;

(4)攻击性强,较为敏感多虑;

(5)缺乏参与游戏或者集体活动的主动性;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自我为中心,缺少朋友。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对孩子的影响?

对于有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累积多了,孩子会逐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与他人发生一点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顶撞父母,不听父母劝告;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小气吝啬,不受人待见等等,这些恶劣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成长发展,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有着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会在以后的成长发展中很可能进而演变成为几种人格障碍,患上精神心理疾病,例如:人格分裂症、自恋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狂躁型人格障碍等等,对孩子心灵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父母怎么引导孩子走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父母们要知道如果孩子形成了回避型不安全依恋,这是与父母互动的结果,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就出现问题行为,那么必然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他的社会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走回正轨。

引导孩子在自我关系中转化。其实,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和自我的关系。人最惨烈的斗争,是自我撕裂成两个甚至更多,在体内打架。

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静的一个人,内心里或许是焦虑不安的,有些人抵受不过这种自我斗争,就会选择自暴自弃,有些人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而孩子出现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人格障碍,是因为孩子在与自我斗争,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把自己的情绪感情表达出来,而不是把全部都隐藏起来。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作为父母,我们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工作几乎把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霸占了,孩子多数与老人家一起相处,但是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无论工作再忙,生活再苦,我们都不要缺乏与孩子的交流陪伴,给予孩子正确的爱。

下班后多陪伴孩子玩耍,而不是一下班吃完饭就拿起手机做自己的事,口头上一味地叫孩子完成作业,自己却一边逍遥快活去了,多与孩子沟通,陪伴一下孩子做作业,与孩子一起阅读,运动,只有父母做的好,孩子才会模仿父母,才能从父母身上学习到更多。

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孩子正确的把情绪表达出来。由于孩子的右脑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形象思维,与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

制作亲子手工:

情绪转转脸,用不同的颜色把人类的各种情绪画成小脸,让孩子看着这些画的小脸做出相应的情绪表情,然后再用语言表达这个情绪的感受,这样的话,孩子就会通过对自己脸部表情的观察认知到自己的情绪,同时识别出这个情绪对应的颜色,做到形象和逻辑的统一。

制作情绪小宝库:

父母帮助孩子用折纸叠成小方盒,每一个盒子代表一个情绪,然后父母与孩子一起把所对应情绪的表情、动作、感受写出来,然后让孩子将这些小卡片放到相对应的盒子里,并让孩子写出一些有关这个情绪的小事情,遇到什么事情会出现这个情绪。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情绪,也能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的协调,从而改善孩子的小情绪。

当孩子有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时,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心害怕,如果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那么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心理辅导班。办法总比问题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平日里,家长要多陪伴孩子,还要付出耐心和细心,才能让孩子在光芒下成长。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90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