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慎行拒绝网络暴力—拒绝成为网暴的受害者—

在网络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网络暴力的危害性极大,如果不加以制止,它将会不断破坏社会的公共秩序、突破公民的道德底线,严重侵犯个人的权益以及个人名誉。如果未成年人过度接触网络暴力信息或者参与其中,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01

容易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暴力倾向,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传播的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些倾向总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未成年人长期收网络暴力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往往有着很强烈的攻击性,从而削弱他们的共情能力,情感被严重隔离。

ATTENTION02

容易影响未成年人自我认同的构建

网络暴力信息会使未成年人的心智变得更加空虚,“空心病”年龄范围呈低龄化。“空心病”最大的症状是快感消失,部分学生会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进一步使得他们丧失对生命意义的感受。而如果青少年在青春期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网络暴力的环境,势必会影响他们青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人格发展,进入大学后患“空心病”的几率更大。

ATTENTION03

促使未成年人“心灵麻醉”,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从微观上看,遭受网络暴力信息袭扰的青少年精神萎靡,无心学习,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从宏观上看,他们会逐步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ATTENTION

面对网络暴力

如何应对更有效?

除了法律途径追责方式、力求让网络暴力也有法可惩以外,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们该如何积极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项调查发现,和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一样,网络暴力同样会使受害者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同时,哪怕是未被确诊的网络暴力受害者,也会随时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症状。

面对网络暴力,研究总结归类出三类受害者可能选择的应对方法:主动向亲友寻求支持,在网上或现实回击施与暴力者,或自责并试图逃避、忽视暴力的存在。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人员们发现,主动向亲友寻求支持能有效缓冲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负面情绪,但其他两种应对方式——“以暴制暴”地回击和试图忽视暴力的存在——却和抑郁症症状有着正相关关系。因此,面对网络暴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抑郁风险,有效的应对方式是积极主动寻求身边人的支持、和他们聊聊天。

三思而后行,不要当网络暴力的滋生者,也拒绝当网络暴力的传播者,莫使你的未经思考的恶言恶语成为中伤他人的利器。

供稿/上马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城阳区上马街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60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