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时代空心病焦虑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
清北,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徐凯文,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只是学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 2、粗心大意、马马虎虎。阅读难,理解弱。考试时总在很简单的地方出错,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并且重复出现。老师盯得紧、家长“辅导”勤,作业做得还说得过去,考试时却常常看错题、算错题、写错答案,越是简单的题、会做的题,越容易出错,即使是小测验,也不能%地做对。
3、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听力差,记性差。小动作特别多,这些小动作均与教学无关,低于生理年龄、单调无聊、简单重复,而他们做起来却怡然自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虽然规规矩矩、在“聚精会神”的听讲,但思路却不能与老师同步,被提问时常常答非所问,让人啼笑皆非。
4、丢三落四,生活混乱。厌学习,效率低。书房、书桌、书包里杂乱无章,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到了需要时,找来找去也找不着,严重者记不住别人的谈话内容和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做作业时再问同学,还会经常遗失随身用品和文具。
5、爱好广泛,却有始无终。不自信,反应慢。爱好非常广泛,几乎到什么都喜欢的地步。无论是喜欢的玩具、文具还是喜欢的运动、音乐、乐器、棋类都是三分钟热度有始无终。
6、话多易怒,多动冲动。情绪化,易冲动。他们的话语明显偏多,节奏快,吞吞吐吐,不分场合,说完后却常常不知所云,该说话时却无话。行为表现的无目的、无意义、无作用、无聊的动作特别多,情绪很不稳,容易激动,发脾气。集体活动中不能像别人一样遵守规则,不能等待,表现为急不可耐。
7、逆反被动,自卑懒惰。易错题,老重复。逆反情绪严重,不管什么事一定给你找个理由反着来,理由一箩筐。很少主动做什么,而且有点难度就退缩。能不做的就不做,能拖的就拖。
8、沉溺电视,游戏成瘾。作业慢,爱拖延。看电视、玩游戏不制止就不停,不能自控,没有节制。
9、聪明伶俐,成绩低下。怕数学,畏推理。玩的东西一学就会,学习就不行。从小成绩就不理想,学习能力低下。相当多的家长在老师的建议下,做过智商测试,但智商正常甚至是超常,使老师和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10、思想超前,行为幼稚。像小大人似的,想法很多,什么都懂。但行为却很幼稚、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年龄过低,十岁孩子像八岁,十五岁孩子像十岁,喜欢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
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是孩子
专注力不足导致的!
成年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障碍延续到了成人阶段。除了具有上述儿童期主要临床表现外,还会有持续性活动过多、情绪不稳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表现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严重影响其学业、工作、社交、婚姻等社会功能,并已逐渐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城市化-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元凶
对孩子的“大脑皮层”刺激不足
--久驻舒适区--刺激简单,不丰富
--选择过多--刺激短暂,不持续
--疏忽儿童需要--刺激无效,反作用
对孩子的“感觉统合”刺激不足
--环境单一--触觉刺激剥夺
--运动减少--本体刺激剥夺
--空间限制--前庭刺激剥夺
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刺激不足
--家长工作繁忙--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关系不协调--负能量“崩盘”
--教育方式不良--焦虑持续积累
对孩子的“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