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只是一个状态,那里也是人心。现在的孩子,尤其是有些表现不够“优秀”的孩子,有了很多的名字。“多动”、“网瘾少年”、“行为障碍”、“思想古怪”、“厌学”、“叛逆”、“孤僻”、“偏激”、“不成熟”。如果他们成熟了,会不会在成年以后说:“我没有童年!”而且,现在即便是成年人,有几个敢说自己成熟了,这个所谓的成熟应该是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听话”吧。当然这里我不否认确实有的孩子的行为举动到了需要干预和治疗的地步,但这样的概念滥用、泛化到一般的、一时的、阶段性的孩子身上真的好吗?我们怎么了?为什么我们这样的乐于制造东西,制造物品,制造冲突,制造抱怨,还制造孩子的“病”,孩子又没有什么发言权,如果有的话,他会不会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且不是一个人在这样的另类的看他,而是一群人。如果这样的现象如此的频繁,是不是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文化“病了”。用病理性的词汇形容儿童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我也是其中之一的推动者,现在想来,五味杂陈。都不知道说自己什么好。曾经有一份真实的心在面对我,我却没有去看它,去听它,我只是告诉它我从书本里听的知识,让它去做书本的样子,如果有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一定会扔掉书本,静静地听心的言说,告诉他,我只想听你自己来说。如果为了所谓的客观现实,有一股力量驱使我去质问他言说的虚假,我会对这股力量说:“不”。我的工作是触及一个有生命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功与过”的标准,那不是一个精神分析家的欲望所在。我愿意在他糊弄我千百遍的时候,去等候他发自内心的“欣喜”。回到“行为障碍”,这个词最初叫“性格障碍”,它描述了一种不稳定的,挑衅,冲动,反抗,易怒的孩子。后来的儿童精神病理学独立出一个章节,叫行为障碍。最初建立的清单是一张不带结构或人格偏见的纯粹现象学描述,笼统的说,是不太社会化的一些行为表现,包括:撒谎,偷窃,逃学出走,依赖,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攻击性行为,偏离性行为,反叛,违法,挑衅或危险行动。而现在,“行为障碍”被用来指定一个不断扩张的领域,越来越泛化。从正常的行为扩张到几乎涵盖所有心理疾病的领域,多动症之类,包括最近同行乐道的青少年抑郁,“哇塞”,是不是真的抑郁就评定为抑郁,“抑郁”也时尚吗?不知道你们学过“集体暗示”没有?如果没有,建议看一下《乌合之众》一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zz/2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