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诊断及原因
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
李彤,35岁图书管理员。从小就比较害羞,没有亲密朋友,害怕被伤害或指责。
之前她曾经跟一个偶遇的熟人约好一起去参加聚会,但到达聚会的那一刻起,她就觉得特别不舒服,然后匆匆离开了聚会,而且也不再见那个熟人。
在生活中她也尽量避免碰到任何人,除非她能确定这些人喜欢自己。
01
典型特点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personalitydisorder)表现出极端的社会羞怯和内向性格,导致其社会关系模式受限,拒绝参与社会互动。他们对批评和拒绝高度敏感,且非常恐惧,所以不会主动寻求与他人的交往。
尽管如此,他们渴望被关爱,常常会觉得孤独和空虚。也就是说他们并不享受这种孤独的状态,会因为缺乏与他人形成舒适关系的能力引发极大的焦虑,同时伴随着低自尊和过度的自我意识。
02
DSM-IV-TR诊断标准
APD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常是社会羞愧、感到能力不足、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至少符合4条以下症状:
拒绝参加需要人际接触的职业活动;
除非肯定别人喜欢自己,否则不愿意跟其他人来往;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害怕被羞辱或嘲笑;
主要注意力是避免批评或拒绝;
在新的人际场合感到羞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
认为自己是社交白痴,觉得低人一等;
极度不愿意承担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害怕尴尬。
几乎所有的回避型人格障碍都患有广泛性社交恐惧,包括更持久的低自尊感。
03
致病原因
人际互动中的“回避行为”,通常开始于婴儿或者儿童期,伴随着害羞、隔离和对陌生人、新环境的害怕。对于大多数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是正常现象。
但发展出回避障碍的个体:
1、先天表现羞怯和内向的气质;
2、可能在早期经历拒绝羞辱的父母,经历情感虐待与拒绝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焦虑与恐惧的依恋模式,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最重要的原因。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