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郑朝盾编辑|覃滟云责编|郑朝盾无实物表演是演艺界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在假定情景中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学会在一定的任务下,在一定的规定情境里,有效地组织有逻辑的、有顺序的舞台行动;养成动作性想像的习惯;逐步扩张到不同物体态度变化、不同环境态度变化,应用形体动作的工作方法去适应假定任务和假定情境;随之延伸到创造角色中去塑造人物形象(有点拗口,来源:百度百科)。好笑的是,在精神科临床,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种无实物表演的实例——做作性障碍。鉴于很多精神科临床医生对此种障碍以及诊断本身存在很多疑惑,本文就此做出一些阐释。做作性障碍指有意制造或夸大躯体或心理的体征和症状,其唯一的目的是充当病人的角色,被称为原发性获益。做作性障碍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法律责任等继发性获益的疾病行为。有无继发性获益是区别做作性障碍与诈病的基本特征。必须强调的是,尽管做作性障碍的症状是有意扮演的,但其内在动机可能是无意识的,然而诈病者假装疾病的动机却是有意识的。在疾病谱的另一端,那些愿意承认故意自我毁坏行为的患者,如自残行为,则不考虑做作性障碍,这类行为常归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最常见伪装的疾病包括:慢性疼痛、肢体软组织损伤、慢性腹泻、癫痫、不明原因发热、伴有多种「幻觉」或「言谈怪异」的精神疾病或问题等。DSM-5将做作性障碍分为三种类型:①伴有突出的心理症状和体征;②伴有突出的躯体症状和体征;③伴有心理和躯体症状和体征。第四种亚型则不符合其他任何亚型的诊断特征,称未标明的做作性障碍,包括代理性做作性障碍。做作性障碍常常与类似的Munchausen综合征(病理性谎言综合征)相混淆。Munchausen综合征并不常见,严重的做作性障碍以表演性疾病为特征,患者常常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当真相被揭穿后,医院医院不断地继续扮演病人的角色。做作性障碍的一个特点是症状常以一些真实疾病为基础,他们经常接触医疗机构的患者。病人常有创作性的症状,创作性症状可被称为幻想性妄想(病理性谎言),根据既往的病史资料,这种谎言听起来不但可信,而且似乎很有道理。另外,这些谎言常常具有幻想性和夸大性。做作性障碍患者在谈到自己的疾病时并不担心。他们口头上主诉自己的疼痛或烦恼,但其情绪易变且情感反应不恰切,当叙述自己的病情时,他们似乎漠不关心。他们的症状是模糊的,与实际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不符。他们所描述的这些症状往往具有夸大性的和戏剧性,另外治疗对该病的心理症状或躯体症状对治疗无明显的效果,如果出现疗效,也是一种不稳定和不典型的类型。大多数做作性障碍是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类型。对于患有心理症状或体征的做作性障碍患者,也往往合并有躯体的主诉。患者的动机不十分清楚,但可得出这样的推论,病人并不是为了装病而企图逃避责任,或一旦面临困难时就会表现这种疾病行为。一旦患者假装精神病人的疾病角色,她便进入这种角色,药物或心理治疗不能"治愈"。患者总是想保持自己的躯体疾病表现。必须强调的是,表现以心理疾病为主的患者往往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也可能是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而不是做作性障碍患者或人格障碍。做作性障碍患者合并人格障碍的诊断并不少见,其中以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最常见。做作性障碍的病因不明,然而有一种假设:在童年期被父母抛弃,经历过情感的剥夺,可能导致患者自尊心降低和缺乏自信。因此,需要重建自信与自尊。从表面来看,患者很像原发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或原发性心境障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相)。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继发于躯体疾病所致的心境障碍或精神障碍。有些情况下,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不协调的精神病症状外,其人际关系及一般功能完好,这有助于排除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诊断。患者对抑郁情绪的奇异描述和幻想性特征以及情感轻微不协调,则可完全排除原发性心境障碍的诊断。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患者的自杀观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患者有明显的伪装“自杀”时,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风险评估和照料工作。特别是对那些有冲动行为史、自伤行为或判断力受损的患者更应加以注意。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如转换障碍、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通常不会有意伪造他们的疾病。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也不会为假扮病人角色而创造疾病。另外,诈病伪装疾病则有明确获益动机,如为经济利益和逃避法律的惩罚。当做作性障碍患者受到质疑时,大多数会否认伪装疾病或巧妙地从病人角色中脱离。绝大多数做作性障碍患者不愿意接受治疗。符合重型诊断标准的患者——Munchausen综合征,通常不服从治疗,并且总是重复他们做作性的生存方式。某些患者会死于意外的失算行为;其他一些患者因伪装疾病接受治疗时,常会导致医源性损害性疾病或死亡。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各种做作性行为。我们应采取非指责性的、关怀的态度,避免患者感受到尴尬的治疗技巧和谈话。药物通常可治疗合并轴I障碍的患者。SSRI类的药物控制冲动行为可能有效。心理治疗应重点教会患者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是采取做作性疾病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合理的心理应对策略,并监测不断发展的心理学症状。

参考文献

1.LaurenB.Alloy,JohnH.Riskind,MargaretJ.ManosAbnormalPsychology,ninthedition.

2.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FifthEdition.

3.MageeWJ,EatonWW,WhtchenH-U,etal.Agoraphobia,simplephobia,andsocialphobiaintheNationalSurvey[J].ArchGenPsychiatry,,53:?.

4.ShearMK,BeidelDC.Psychotherapyintheoverallmanagementstrategyforsocialanxietydisorderm.JClinPsychiatry,,59(SUPP):39?44.

5.BaldwinD,BobesJ,SteinDI,etal.Paroxetineinsocialphobia/socialanxietydisorder: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controlledstudy[J].BrJPsychiatry,,:?.

6.WellsA,PapageorgiouC.Socialphobia:Effectsofexternalattentiononanxiety,negativebeliefs,andpersectivetaking[J].BehavTher,,29=-.7.EbertM,LoosenPT,Nur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61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