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oF.Kernberg

EveCaligor

人格障碍的一种精神分析性理论作者:OttoF.Kernberg

EveCaligor

翻译:段锦矿

作者简介:

OttoF.Kernberg,医学博士,医院韦斯特切斯特分部人格障碍研究所所长,康奈尔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和琼桑福德威尔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培训和督导分析师,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EveCaligor,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医师和外科医生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心理治疗训练与研究主任、培训与督导分析师。

译者简介:段锦矿:帛石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移情焦点治疗(TFP)国际认证项目学员。正文:

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性理论的基本前提是,特定人格障碍的可观察行为(人格特征)和主观困扰反映了潜在心理结构的特定病理特征。因此,改变心理结构和心理组织的治疗会使病理性人格特征和主观困扰发生改变。我们提出的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性理论与治疗模型密切相关。从我们的人格病理理论得出的治疗方法的实证研究(Clarkin等,;Clarkin,Levy,Lenzenweger和Kernberg,)使我们能够研究作为基础的心理组织模型的效用。

在这一章中,我们试图对人格障碍的病因、结构特征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分析性观点。我们的模型是基于对特定类型人格障碍及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精神分析性理解的进展。对接受精神分析性治疗的人格障碍患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具体来说,精神分析性研究使我们能够观察到以下关系:(1)病理性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2)表面行为和潜在的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治疗过程发生改变的各种病理性行为模式的关系,(4)行为动机与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5)行为改变与主导移情模式的转换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本章中介绍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性治疗获得的临床数据中得出的。我们试图将这些数据与精神分析研究的经验数据以及精神病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和婴儿观察领域的相关科学发展相结合。

我们提出的理论推动了针对人格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特定治疗方法的发展(Clarkin,Yeomans,Kernberg,;BatemanFonagy,)。具体地说,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种针对严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Clarkin等人,),一种针对高水平或“神经症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Caligor,Clarkin和Kernberg,),以及一种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Kernberg,,)。

进展中的研究工作为开发各种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这些治疗方法经过微调,可以解决不同人格障碍带来的临床需求。此外,心理病理的精神分析性理论有助于人格障碍细微方面的鉴别诊断,可用于建立预后指标和指导差异治疗计划。在这方面,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恶性自恋症候群和反社会人格特质之间的鉴别(Bursten,;Hare,;Kernberg,,;Stone,)尤其具有影响力。

在这一章中,我们提出了一个解释人格障碍描述特征的心理组织和心理功能模型。所谓“描述性特征”,我们既指可观察的行为,也指作为特定人格障碍特征的主观状态。在介绍了我们的心理组织模型之后,我们期待这一心理模型(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来解决人格障碍的病因、人格障碍之间的发展连续性以及治疗意义等问题。我们的模型首先根据病理严重程度,使用维度方法对人格障碍进行分类,然后使用典型的(或明确的)分类系统进行二级诊断。我们认为,任何在临床环境中使用的分类模型都必须将维度和分类方法结合起来。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和心理结构

我们提出的模型基于由OttoKernberg(、、、、)发展起来的当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这个模型着眼于心理结构的组织(源自生命早期的体质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描述性现象。从本质上讲,人格特质及其与病理性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潜在心理组织的具体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模型主要是心理内(intrapsychic)取向的。

我们在这里使用的“结构”一词是指相关功能或过程的组织,这些功能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稳定和持久。结构可以整合,以及在越来越高的复杂水平上形成新的结构。“组织”一词常被用来指这一过程所形成的结构。“心理结构”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功能或过程结构,它组织着个体的行为和主观体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人格特征和主观困扰(即人格的描述性方面)被概念化为可观察的结构,有时被称为“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又反映了潜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这些结构的整合和组织程度。这些潜在的心理结构(有时被称为“深层”结构)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相反,深层结构的存在和组织是根据人格的可观察特征来推断的,可以认为,这些特征是由深层结构所组织的,并反映了深层结构。

内部客体关系

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内部客体关系”是心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动机和相关行为模式的组织者。内化的客体关系包括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与自我形象、特定互动的他人形象相联系(例如,恐惧,与一个受惊吓的弱小自我和一个强大的、有威胁的权威人物形象相联系)。

内部客体关系源于与生俱来的情感倾向和与照顾者的互动,这从生命的最初几天起就开始了。当一种情感在特定的互动环境中被反复体验时,情感记忆就被组织成持久的、充满情感的表征或记忆结构,我们称之为内部客体关系。内部客体关系与其发展起源有着复杂的关系,反映了现实与幻想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两者相关的防御。

最基本的内部客体关系是二元的,我们的意思是它由两种表征组成,一种是自我的表征,另一种是互动中的他人表征。随着内部客体关系变得更加高度整合,并与第三个人相联系,它们可能成为三元组或三角形。三元内部客体关系由一个自我表征和两个与自我互动的客体表征组成。三元内部客体关系的原型是一对性交或相爱的夫妇和被排除在外的第三者的形象。

认同的整合与内部客体关系

内部客体关系被整合和分层组织,形成组织人格和心理功能的高阶结构。我们的人格和人格障碍模型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认同(identity)”的心理结构或组织,正常的、整合的认同对应着稳定的、现实的对自我和他人的主观体验。相反,病态的认同形成与不稳定的、两极分化的、不切实际的自我感和他人感相对应。

从动机系统的角度来看,正常认同与广泛的情感倾向相联系,其中以积极的情感状态为主,反映出爱占主导、亲附的动机和以压抑为基础的防御占主导。相反,病理性认同的形成与冒犯、紧张、调节不良的情感相联系,以消极的情感状态为主,反映了病理性攻击占主导,以及以原始解离或分裂为基础的防御占主导。

完全整合的认同是正常人格所具有的特征,也是更高水平(或“神经症性”)的人格障碍(癔症、强迫和抑郁-受虐人格)的特征。认同形成的病理是严重人格障碍的标志(这里我们包括所有的DSM-IV人格障碍,除了强迫症人格)。该方法是由Kernberg()发展的,吸收了其他精神分析研究者和理论家的重要贡献,特别是Akhtar(,)、Krause(;KrauseLutolf,)、

Stone(,,a)和Volkan(,)。

(未完待续。本翻译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尊重译者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州帛石心理

暖于布帛,安如磐石。

帛石心理咨询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64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