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人格障碍》第1篇–回避型人格障碍作者:蔡银兵人格通常指一个人在行为上与心理上独有的倾向,以及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主要由气质与性格两大部分组成。气质是具有遗传倾向的,属于先天的部分,通常具有稳定性。在西方医学教父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当中,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的人表现特点为:热情、活泼、主动、善于交际。此类人对外部世界十分感兴趣,行动迅速,反应敏捷。但缺乏持续的注意力与恒定的意志力。粘液质的人表现特点为:严谨认真、自律、坚韧。此类人做事情十分专注,有耐心,有毅力,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但又因循守旧而不够圆融。胆汁质的人表现特点为:外向、热情、直爽、急躁。此类人心境变化很快,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比较热情主动。但又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常常显得冲动鲁莽。抑郁质的人表现特点为:敏感、谨慎、内向、善于思考。此类人行动迟缓,做事情优柔寡断,不善言辞,逃避社交,多愁善感,情感体验深刻。但细心且富耐心的他们,常常对事物的理解比较透彻。性格与气质不同的是,性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多为后天习得。如一个人自信或是自卑、大方还是吝啬、勤劳或者懒惰等等,这些特点往往是在成长环境中所学习到的。因此,气质具有稳定性,而性格具有可塑性。一个人的人格通常在成年以前就逐渐趋向于稳定,成年后的人格几乎无法改变。即使是遇到重大变故或挫折,也只能使其性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无法动摇人格本身。普通人的人格常贯穿生命始终,而所谓的人格改变,事实上都只是建立于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基础之上,暂时的导致人格发生变化。一旦疾病得到改善或恢复,那么人格也随之恢复常态。对于人格障碍者而言,则介于精神疾病患者与普通人之间。人格障碍是一种有别于正常人格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人格障碍者的人格常常偏离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标准。其主要表现在意志、情感与行为上的异常。虽然智力与意识并无损害,但本身异常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常遭到周围人的不解。人格障碍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通常持续至成年甚至终生。因人格障碍本身并不具备精神疾病从无到有的发展特点,因此很少有人会主动就诊许精神科或进行心理咨询。然而人格障碍者本身却常常深陷痛苦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给自己与他人带来痛苦。人格障碍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回避型、偏执型、强迫型、依赖型、表演型、冲动型、分裂型、反社会型等。本章节通过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案例解读,分析并总结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特点,以及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李星宇(化名)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由于父母性格急躁,情绪不稳定,李星宇从小没少遭到父母的虐待。这种虐待不仅单指用竹枝条抽打身体的体罚,也包括心理上的虐待,如嘲讽、奚落、侮辱谩骂等。据李星宇回忆,刚上小学那年,有一次父亲赶集回来,途中遇到同村人攀谈了几句,期间同村人家的小孩,主动向李星宇父亲叫了一声“叔叔”。回到家中的父亲,便对李星宇母亲说道:“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有礼貌,家长没说啥都会主动问候别人,再看看自己儿子,怎么跟人家孩子比?咱家的孩子咋就这么没用呢?”此时的李星宇就在父母身旁站着,而父亲显然是有意当着李星宇的面说这番话,以达到奚落孩子的目的。假如作为读者的你,此时就是李星宇,听完父亲这番话,心理会有什么感受?也许你心里在想:原来我这么没用,别人会主动问候,我却做不到,我很惭愧,因为我低人一等。我想此时读者心理所想的,和李星宇当时的想法一样。毕竟童年时的我们,都是通过家长与外部评价来形成自我印象的。一个受到爱多的人,常常更懂得自尊自爱;而一个受到恨多的人,也更容易自我贬低。如果一个人受到负面的评价和挫折,只是偶尔发生,那么这根本不足以使人形成自卑退缩的心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卑心理的形成,有赖于一个提供自卑形成的成长环境。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9%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by/2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