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不少年轻人社恐,害怕社交是不是回避型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本文章节:
01、“社恐”的你,可能有回避型人格异常
02、回避型人格异常是怎么形成的?
03、如果孩子过分回避社交,父母要及时重视
编辑此图为AI生成
文
何日辉
发布
晴日心理
01、“社恐”的你,可能有回避型人格异常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连续数个月、甚至数年待在家里,几乎完全不出门,回避现实中的社交,被称为“茧居族”。
如今外卖、网购行业发达,“茧居族”就算足不出户,基本的生活需求仍能得到满足。甚至有的“茧居族”在家里也能工作,有一定的收入,并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建立一定的链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是幸福感。这部分“茧居族”不但没有精神心理障碍,甚至有可能比很多天天出门上班、上学的人的心理更健康。
但大部分“茧居族”之所以避世,是因为有轻度到中度的社交焦虑症,严重的可能达到回避型人格异常的程度。
另外,有很多人虽然还没达到要“茧居”的地步,但很“社恐”,不敢与外界的人打交道,非必要的话绝不参加任何的社交活动,喜欢宅在家里。
还有一类人自称有“社交牛杂症”,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社恐”,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出门了也恨不得当透明人。但在网络中,他们是“社牛”,特别爱评论别人,跟网友聊天时像“话痨”似的,止都止不住。
那么,这部分人是否也有回避型人格异常呢?
以下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大家可以参考进行初步了解: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4项(或更多)症状: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被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窘迫,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另外,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及强迫症的青少年患者中,有很多人因病休学在家,不愿出门,甚至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间门口,对自己的父母也爱理不理,更不用说跟其他人交流了。
他们回避社交,是因为遭受过大量的、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内心自卑,很害怕与别人进行交流。
而他们之所以不想与父母说话,除了很有可能因为父母采取过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之外,还可能是因为他们曾接触过某些心理学流派的观点,过度地将自己生病的原因归咎于原生家庭及父母,对父母充满了愤怒。
不过,即使青少年患者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我们也不建议对未满18岁的青少年下“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我国《精神病学高级教程》中认为,18岁以下的个体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而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则认为,如果要对18岁以下的患者下人格障碍的诊断,那么他们的症状、特征要至少存在一年。而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能在患者18岁之前作诊断。
虽然以上两种意见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看出,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诊断人格障碍是必须慎之又慎的。
而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部分青少年患者存在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部分症状,但只要找到症状背后相应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予以高效化、精准化的修复后,再结合强化认知提升、深入的家庭治疗等等,他们的人格异常往往能快速逆转。
02、回避型人格异常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现在主流精神医学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病因还不明确,跟生物学因素有关,跟心理社会因素也有关。不过,很多精神科大夫更倾向于认为人格障碍与遗传因素、大脑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再加上,很多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因为极力回避社会中的活动,除非他们还被其它精神心理症状所困扰,令自己很痛苦,否则,他们主动求医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临床上也缺乏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调查样本。
但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回避型人格异常的病因是非常清晰的——主要是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人际交往。
比如,他们在校园中很可能遭受过同学的嘲笑、排挤与欺凌,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集体孤立。
他们可能有讨好型人格,对朋友掏心掏肺,却曾经被朋友背叛与抛弃。
他们一度非常努力、上进,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及赞赏,但却总是得不到,甚至还经常被别人贬低得一无是处,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对他们指责、否定。
一方面,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会导致他们陷入自我否定,内心深处非常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总担心自己令别人不满,被别人瞧不起。
另一方面,他们很敏感、多疑,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别人的行为,觉得别人故意针对自己。
所以,回避型人格异常患者一般还伴有偏执型人格异常,他们的敏感、多疑又会反过来令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心理创伤,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有回避型人格异常的人,还缺乏理性、科学的社交准则。他们很有可能采取不理性的反黄金法则,即“我这样待你,你也要这样待我”。
“反黄金法则”本来强调的是双方平等,这本来没有错。但如果我们总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认为别人必须像自己付出的那样来回馈自己,那当别人做不到时,我们就很容易感到悲伤、愤怒,并引发人际矛盾及冲突。
随着人际交往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当达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程度时,他们会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完全外归因,甚至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外界及别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只不过他们不会像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那样无比愤怒,甚至报复别人、报复社会,他们会躲起来,尽量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隔离,避免被伤害,这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当然,社会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让生活变得更便捷,他们通过电脑、手机操作就能解决吃饭、购物的需求,甚至还能从事网络工作维持生计。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回避社交的行为。
而且像上文提到的“社交牛杂症”群体,他们虽然极力回避现实中的社交,但在网络上却能与网友侃侃而谈,甚至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言时充满戾气,总是发泄负性情绪,甚至不断攻击别人,他们就是网友所说的“键盘侠”。
很多“键盘侠”在现实中沉默寡言,显得木讷老实,甚至也极力回避社交。但其实他们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已经出现了回避型人格障碍,内心压抑、痛苦、愤怒,所以在网上寻找情绪的宣泄口。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