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在他的书《幸福之路》里有一句话:“我相信,倘有一条幸福之路摆在眼前,很少人会胸有成竹地去选择不快乐。”幸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里,因为幸福感的高低不同,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相同地校准。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都付出很多努力和精力。然而,百分之百付出后就有高回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为幸福努力时,其实还有一群人看不到幸福的大门,每天生活在焦虑和无措里。我们是幸运的,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不被幸福眷顾的人,他们为什么无法获得幸福,还有他们主观上没有想伤害身边人的故意,却无时无刻不折磨身边人的原因。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我们要去阅读?当清晰认识到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这些问题,在这本里会很好的给我们解惑。《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这本书的作者保罗·梅森和兰迪·克莱格,用书中的知识和经验,告诉很多人一个不被大众熟悉的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很长时间不被大众所了解,无数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种疾病存在。可是就如书中作者所说,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危害的不仅是自己,更多时候危害身边的亲人、配偶和朋友甚至是与之交往的其他人。作为一个不容易被分辨出的疾病,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原因就是:它也许就在你身旁,而你总是来自亲人朋友的压力也因为它!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但就是这样的权利却在无形中被剥夺!这是一本教所有人分辨出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书,书的可贵之处:帮助大家按书中的知识分辨出什么是边缘性任何障碍后,书中有具体的应对方法,让深陷其中的无辜者和患者都得到改变。《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是一本助人和自助的书,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到这两点呢?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通俗点说就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要了解它,原因很简单:这个心理障碍会在不知不觉中“吃掉”你的幸福感!关于这个概念,在书中有很明确的解释和相关案例。当这本书由两位作者历时三年时间编写完成后,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疾病变得有据可查。所以,这是所有人的福音,尤其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和他的亲人朋友的福音。洛夫克拉夫特曾说过:“人类最原始且最强烈的情绪就是恐惧,而最原始且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遭遇不幸的事这个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在本书中,因为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无所知,而造成患者亲友或者患者本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就会清楚看清一件事情的本质是很重要的。翁美玲因《射雕英雄传》黄蓉一角而大火,她扮演的黄蓉古灵精怪,至今让人难忘。翁美玲生于香港,祖籍安徽。年5月14日,翁美玲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身亡,死时年仅26岁。关于她的死亡原因猜测最多的是因情自杀,人们痛心和遗憾时,却不理解这样一个大红的名人为何要自杀?如果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来解释,那一切就能说得通了。人格障碍的确切标准之一是:会令患者本人和他身边的人都感到痛苦。而患者为了缓解这样的痛苦,会选择很极端地方式释放压力,以此来解脱自己。如果和生命的可贵程度对比,自杀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行为。如何来避免这样的悲剧呢?其实一切事物都开始有因,持续不能解决这个因就会产生恶果。自杀本身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出生后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法等有关联,但又不是必然的联系,所以还是脱不开个人因素。翁美玲的成长经历让她变得没有安全感,她对情感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也是她的恐惧来源。如果她能正面应对情感需求,理智对待情感的得失,结果就会完全不同。生活质量提高的今天,青少年自残行为屡见不鲜。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在读中学生属于心理正常范围的占40﹪,属于心理不正常倾向的占22﹪,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高达43.7﹪的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有23﹪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之前轰动世界的「蓝鲸」死亡游戏,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孩子,他们进入游戏后接受各种「洗脑」挑战,自伤自残,最后自杀,在全世界引发几百名青少年「争相」自杀。这样的现象如果还不能引起家长深思,那么诸如此类事件会经常发生。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认定其中一点就是:反复发生的自杀行为、自杀企图或者自杀威胁以及自残行为。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这是边缘性人格者的一种应对机制。那么要应对的就是:为了释放或者控制无法应对的痛苦感受。一个人的痛苦感受无非是羞愧、愤怒、悲伤和被抛弃感。如何陪伴陷入这样情绪里的孩子,书中有明确的方法。但作为父母,我们面对孩子时其实只要做到几点就好。第一:给孩子足够需要的爱。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中国父母从不吝啬给孩子爱,关键是给孩子的爱是不是他需要的那种。孩子想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但父母却以这样会有危险诸如此类的托词,却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执行。类似这样的情况,都是对孩子的伤害。时间久了,孩子会升起逆反心理。第二点:理解和尊重孩子。中国传统思想里男性为尊,以夫为贵,父母的决定孩子就该遵从,这样的思想影响太多人的思维模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尊重。孩子的成长,个人特色形成更主要,否则世界上的人岂不是都是相同的了?第三点:讲究说话地分寸,不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无论做事还是做人,做到“正好”是最好。凡事过犹不及,尤其对待孩子更是要有耐心,不能以爱的名义进行人身攻击。孩子的自尊心珍贵如生命,不要轻易让孩子失去尊严和信心。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方式出现。这就是当我们了解到了这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后,为什么要重视它的现实影响的原因。拿它的现实影响有哪些?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二点。二: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的危害性。首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的危害的影响:第一点:这种人格障碍的数量庞大,很多人都中招!书中有这样一个数据,作者在引言里说北美有六百万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而大约有一千八百万个家庭成员、伴侣和友人在这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自责。这只是北美被大家知道的患者人数,可想而知全世界又会有多少这样不被人们知道的患者?我们对未知疾病的恐惧其实是来自对它的一无所知,战胜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正面应对!如何让自己对比有所了解?认真读这本书就会受益匪浅。第二点: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影响的对象多。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危害的不仅是患者本人,还有患者身边的亲人、配偶、朋友、同事或者其他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行为影响的人。伤害的范围大小取决于它的受众体范围,没有疑问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患者的影响范围很大,所以应该被人们重视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大群体,需要面对的困难很多。作为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有接触的人,很多时候无法避开这样的困扰和伤害。就如上面举例说的孩子的自残和自杀行为,孩子的这种极端行在发生时,他们不一定本身就是患者,也可能是受真正患病的家长的压迫造成的。14.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幸福之路》之所以说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的可怕,原因在于大家对它的认识不清楚,无法确定让你痛苦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帮助,至少能在有据可查时解决你面临的问题,以及生活中无法自拔的困惑。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患者,我们该如何应对?三:你只是病了,但有希望痊愈!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变得可怕,是因为它的神秘。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都心存恐惧,但一切被剖开后就变得很平常。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并不是“晚癌”,如何早发现早应对是首要任务,具体怎么做书中给了明确的方法。而我们把它当做工具书,经常翻看查阅后实践就可以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既然是疾病就可以进行治疗。所以这个心里疾病解决办法一个是治疗范围。第一种: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个人的疾病特点,给予相应的药物,而不是一概而论。第二种:心理疗法。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疗法,关键在于治疗的可行性,医患之间的配合度等等。《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是一扇破开我们认知盲区的窗户,也许我们经常感觉痛苦却不知为何;也许我们经常遭受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迫害,却不知道是谁的错误;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后,你会发现困扰你的一切负面能量,我们都可以甩掉。如果你是负能量的制造者,那么请静下心来试着敞开心怀来聆听、去实践。因为你要相信:只要努力,你就有痊愈的希望!只有淡化“彼”或“此”的色彩,“彼此”的色彩才会更加浓郁。——马克.李维伤害与被伤害是一个整体,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与非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之间是一个整体。没有谁是绝对的独立体,彼此都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和努力。但两者又是需要保持相对独立的个体,所以彼此又要相互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无论是谁都应该得到理解和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by/3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