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会留言问什么时候可以讲讲依赖人格方面的东西。可能相对于强迫边缘或者其他莫名其妙的难懂名词,依赖算是离我们正常人最近的一种“心理障碍”了,也是在我们这群正事没有天天瞎想的青年姑娘们最容易自我代入的了。所以我想,那就索性翻翻我的书,把我知道的关于依赖人格的一些东西散漫的放在这。大家各取所需,找到“这不就是说我么”的那一段,慢慢体会吧。

通过“投射性认同”以及“依恋理论”,“依赖”这个名词已经变得越来越被人熟知。在传统的语言体系下,依赖难免带有一定贬义的味道,但是正如我们所知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依赖性,正如自体心理学家所说的,真正的独立不但是不可能的,亦是不健康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需要各种不同的自体客体,诸如赞许、同理、肯定、仰慕,用来维持住我们自己的内在稳固性,以及调节我们的自尊。所以说人呀,一生,都是需要依靠他人的,如同盲眼的蝙蝠,没有他人的存在,变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位置。

根据DSM—IV的描述,依赖性人格患者具有“普遍且过度需要被照顾,导致逆来顺受、执着的行为、恐惧分离”的特点。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这类患者一般很难独立作出决定。他们参照别人的选择作出自己的决定,避免与他人不一样,以免被拒绝。当他们独自一个人或者被要求积极主动时,他们会有不适感、害怕、无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寻求被喜欢,对批评和反对非常敏感,害怕被抛弃,如果一段亲密关系结束,他们会感动极度伤心,而且很快开始另一段可以为他提供关心和照料的关系。

依赖性人格障碍患者自尊水平较低,自信心低,而且对他人的保证有较高的需求。他们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可给予别人的,所以必须作为次要的甚至是委曲求全的角色去尊重他人以便被接纳。他们会对破坏性的关系和不合理的要求过度容忍。他们一般是他人导向的,他们的满意和失望都取决于他人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们自我中心,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赞赏。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方法思考,相信绝对化,而且往往会小题大做。

依赖性人格疾患诊断准则

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一种广泛且过度的被照顾需求,导致顺从与黏附的行为,以及害怕分离,显现于下列准则中的五项(或五项以上)

(1)若无别人给予极度的指导和保证,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决定会有困难

(2)大部分主要的生活领域里,都需要别人为他们担负责任

(3)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会因为害怕失去支持或赞同,而感到困难。注意:并不包括对报复的实际害怕

(4)很难自己展开一个计划或做任何事(因为对自己的判断力或能力缺乏自信,而非缺乏动机或精力)

(5)过于极力获取他人的呵护及支持,甚至自愿做不喜欢的事情

(6)由于过度害怕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在独处时会感到不安或无助

(7)当某个亲密关系终止时,急切地寻求另一个关系作为照顾和支持的来源

(8)不切实际地专注于被迫自我照顾的恐惧

在临床上依赖性人格障碍很少被拿来当做主要或者唯一诊断。很多研究表明依赖人格的来访者往往具有其他症状,比如抑郁。两者都有绝望、无助、缺乏主动性和难以作出决定的相同特点。其他障碍,如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以及其他人格障碍,都会与依赖型人格障碍共病。依赖人格障碍更像是代表了广泛的人格精神病理中,某个切点下一系列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特质,并且与很多其他不同心理困扰有所联系。

下面在说说关于依赖性人格的动力学理解。首先免不了使我们弗洛伊德弗大爷的儿童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理论,也就是口欲期、肛欲期、阳具欲期、潜伏期和生殖欲期,这五个贯穿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口欲期发生于生命的第一年。婴儿通过吸乳和咀嚼来体验外在世界以及确认自身的存在。在弗大爷的理论中,口欲期对于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再这一时期,婴儿通过与食物或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产生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儿童的人格不再是单一的、混沌的本我。现实原则逐步取代快乐原则,成为儿童获得自我满足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口唇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被过度满足,便会引起这一发展水平的固着。弗洛伊德相信,这时期的固着是依赖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发展若是停滞在口唇阶段早期,就会导致“口唇—吞并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习惯于从他人哪里获得支持与鼓励,因此会非常依赖他人以获得满足。他们一般过于相信他人,喜欢接受并容易上当受骗;对他人的看法完全从能获得什么着眼,因而不可避免的与让人发生冲突。在他看来,过度的饮食(同志们,重点来了)、酗酒、接吻或者吸烟以及对爱情、金钱、权力和财产的贪婪都是其具体表现。固着要是发生在口唇阶段晚期,就会导致“口唇—施虐型性格”,表现为对他人冷嘲热讽,而且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攻击性。这种人嫉妒他人的成功,而且通过使用控制策略努力操作别人。

以上的理论算是传统精神分析对于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解读,但现如今这种观点已经没有那么对人采纳。更多的心理学家强调患者成长的生活背景,一种假设是,患者的父母亲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广泛的强化了依赖行为。很多依赖性人格障碍患者会讲述一段被过度保护的经历。当他们还是婴幼儿时,他们有活动性低、伤心、和内向的特点。他们一般在儿童时期被养尊处优,家人期待他们表现完美,与家人保持深厚的亲情和忠诚,主动性的发展被阻碍。研究与临床治疗发现,相对于正常的家庭,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家庭更多的表现出低表达性、低独立性和高控制性的特征。

不安的依附关系是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标志。很多来访者都会诉说出一种与家人的纠缠型的依附关系。许多病患的父母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方式传达“危险伴随独立而至”的这种感觉。他们若保持对父母的忠诚,可能就会得到隐秘的奖励,但任何迈向独立的步伐,则会遭到父母亲的拒绝。往往这样的父母本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抚养孩子时,并没有给孩子提供“情绪涵容”“安全港湾”的作用,而是相反,把孩子做为自己自己情绪的宣泄之地,需要孩子来做自己的父母,形成情绪上的反哺。比如会对孩子抱怨家庭的琐事以及丈夫对自己的不公等等,即使样的话孩子并不能理解。但是这种情绪却能够被传递,孩子发现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自己的情绪无法被父母所理解,所以往往会陷入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之中。可能会通过过渡性客体,比如玩具、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或者相反,通过极端的肢体语言表达,比如无端的大哭吵闹甚至身体不适来吸引不敏感的父母来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174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