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朋友邀请,去看了曹保平执导,刘烨、张译主演的电影《追凶者也》的首映——这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是由一件凶杀案引起的荒诞喜剧,节奏不错,几个主角的演技也都很好。回来后好奇心作祟,还查了事件的原型——贵州“吊水岩杀人事件”的资料,一个环环相扣的谋杀案。

影片一开始,是在西南边陲的一个镇子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名摩托车司机猫哥在偏远的中途被残忍杀害,身上的钱财和摩托车被抢走。在命案发生后,先后出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一个是修车工宋老二,因为前几天和受害者发生过口角,引起了警察的怀疑,虽然他看起来傻乎乎的,连警察都觉得他不是凶手;第二个是偷车贼王友全,一个小混混,因为不小心偷了凶手的摩托车,被宋老二发现,指认为凶手而逃走。之后,他们两个在舆论的压力下联手,开始寻找真正的凶手。

这段时间关于凶杀的新闻真的有点多。据说夏天是谋杀案最高发的季节。我们于是决定写一篇关于“谋杀”的文章,借电影给大家介绍一下哪些人有更高的风险杀人,为什么人要在谋杀后自杀,以及真实的FBI是怎么破案的。

(文中配图来自电影《追凶者也》)

(这是两个嫌疑人的样子,

你们觉得哪个看起来更像凶手?)

哪些人有更高的风险会杀人?

1.生物学因素

有一些人天生就比别人容易犯罪。因为他们的基因里有一些“危险的种子”。在对美国18周岁前因杀人被判处死刑的14名男孩进行精神评估的过程中发现,57%的研究对象有过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64%有严重的精神系统异常;50%被或曾被诊断出患精神病(Ming,)。

这些精神损伤有一些是由于遗传学因素,譬如精神疾病;也有一些是由于后天生理伤害造成的神经损伤。这些生理上较为异常的个体精神上较为异常,因此也就很容易在受到外界环境催化的情况下产生严重的犯罪行为。

2.性别因素

影片里的3个嫌疑人都是男性,而在现实中,杀人也的确是一个更男性化的犯罪。在美国,女性杀人犯仅占到14.7%。且男女的作案对象也有很大的不同。80%的男性杀人犯将自己不熟悉的对象(例如陌生人或社会关系疏远的人)选为犯罪对象。而60%的女性杀人犯则会选择干掉自己的配偶、家人或者其他社会关系紧密的人(KellermannMercy,)。

3.早期创伤经验

Garbarino在他持续20年对于杀人犯的心理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回应童年经历量表的过程中,没有杀人犯的童年是健康幸福的。他们的早期童年经历只能用地狱来形容。他们大都经历过虐待(包括性虐待)、暴力等一系列惨痛的遭遇。这让他们的心灵支离破碎,因此也就不奇怪他们不具备健全的心理功能和亲社会人格了。

除了心灵创伤之外,早期的孤独感、缺乏存在感和连接感会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FredericDeclercq,)。长大后,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这个残酷世界的无助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总感到愤怒,总忍不住想要报复这个世界。从而,就有了掠夺性暴力(PredatoryViolence)的发生,其中最严重的情况也就是去掠夺他人的生命。

在Katie的研究中,青少年时期有过虐待动物或者校园欺凌行为的个体长大后更可能成为杀人犯(Krueger,)。他们从虐待他人或动物中获得快感与控制欲的满足。这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共情他人伤痛的能力。也就使他们更加冷漠,更看低人生命的价值。

4.贫穷与教育

通过跨国研究调查,贫穷与谋杀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应证(Pridemore,)。此外,在各项犯罪中,与学历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谋杀、袭击与偷车(LochnerMoretti,)。

(所以,《追凶》还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杀人案原型的:发生在贵州六盘水的大山里,受害者是一个农民,在骑摩托时遭到劫杀,偷车贼被卷入其中……)

(据说是还原了真实的警方侦查现场)

一种特殊的谋杀形式:

谋杀式自杀(Murder-Suicide)

在这里,我们也想谈一谈一种特殊的谋杀形式。

我们常会在一些社会新闻中见到“谋杀式自杀”的案例,例如前不久,杀死了一家人,然后自杀的中国女子。这样的事件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年,德国之翼航空公司的副机师AndreasLubitz蓄意坠机,致使机上名人员遇难;美国俄亥俄州一名18岁男子在杀死自己的祖父母、母亲以及女友后,开枪自杀等等(Roberts,;ViolencePolicyCenter,)。

根据美国暴力政策中心(ViolencePolicyCenter,)的定义,谋杀式自杀指的是施暴者在谋杀了一人或多人之后又自杀的一种难以预料的、带有戏剧性的悲惨暴力事件。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以及由种族狂热分子或恐怖组织所发起的自杀式袭击(suicidebombingbycultsorterroristorganization)并不属于谋杀式自杀(Roberts,)。

*通常,谋杀式自杀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调查显示,74%的谋杀式自杀发生于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这其中有96%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2.Wormer与Odian()的研究发现,当女性是谋杀式自杀的施暴者时,受害者通常是她的孩子以及她自己;而当男性是施暴者时,受害人通常是他的配偶或伴侣。

3.在谋杀式自杀的案件中,有一种施暴者被称为家族灭门者(familyannihilator)。

施暴者会在自杀前,杀害所有家庭成员,并且通常这类施暴者都遭受抑郁的困扰且家庭经济困难。他们选择杀害所有家庭成员的原因是,施暴者认为,与其将家人留在世上独自面对这些困难与痛苦,让他们与自己一同死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ViolencePolicyCenter,)。

4.谋杀式自杀的地点,大都发生在家中(77%)。

5.在美国等可以合法使用枪支的国家或地区,枪击是最常见的行凶方式,其后依次是刺杀(stabbing)、勒杀(strangulation)、以及毒杀(poisoning)。

*谋杀式自杀的动机与影响因素

在谋杀式自杀中,与其说自杀是一种行为结果,不如说自杀是他们谋杀行为的原因。换句话说,施暴者行为的最主要动机是自杀,而杀害他人只是次要的动机(WormerOdiah,;Dahl,)。例如,前文提到的俄亥俄州的男子,便是因为家中负债累累而做出杀害全家人后自杀的举动。

有研究发现,谋杀式自杀的施暴者大多数都受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或偏执、反社会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困扰(ViolencePolicyCenter,)。而这些困扰可能带来的无望感(hopeless)、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认知偏差(执意认为他人试图危害自己)等都会让人产生伤/杀害他人或自己的想法(suicidaland/orhomicidalideation)。

而一些外在客观因素的诱导,如经济困难、伴侣出轨等,就会使一些人将这些想法付出行动。

另外,“恐怖管理理论”(TerrorManagementTheory)中提到,当人们意识到人都有一死时,就会产生一种存在的无意义感。有些人便会希望通过一些自我牺牲的行为来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被众人所认识和记住(Routledge,)。因此,有些人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死亡(谋杀式自杀)方式寻求社会的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184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