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觉得自己很害羞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很难和同事相处的“丑小鸭”
26岁的格拉迪斯在一家公司干了8年秘书,曾获得老板的赏识而准备升职,但新的职位需要和同事们进行团队协作,她以无法胜任为由而拒绝。她说此后老板就没她加过薪,还经常当众骂她,让她没脸跟同事、客户等交往。她认为同事们都吹毛求疵、自以为是,让她无法忍受。因此,她不喜欢参加同事的聚会,平时只爱看书或者和母亲一起看电影。她没有男朋友,认为自己是一只没人喜欢的“丑小鸭”,但她梦想有朝一日能找到爱她、呵护她、包容她缺点的“灵魂伴侣”。
表现:不敢与人交往,埋怨受到孤立
在生活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不敢冒险或者尝试新鲜事情,害怕出洋相被人嘲笑,严重者甚至不敢去上学、上班。原来,他们过于在乎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负面评价和拒绝极端敏感,性格自卑,鄙视自己,自视低人一等,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尽管实际上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他们十分害羞,说话容易脸红、结巴,担心自己说错话,特别害怕当众讲话,经常感到尴尬,长期紧张害怕。回避就是他们的应对机制,回避那些让他们害怕的精神刺激——对于他们来说,被拒绝是很痛苦的事情。
起因: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值得商榷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遗传、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研究发现,儿童受到父母冷漠对待,被小伙伴排斥,就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暨南大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左小萍表示,回避型人格障碍可能与患者生活的家庭父母强势有关,特别是父母对孩子有着诸多要求,例如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这对保护孩子有积极意义,但也相当于回避社会接触,导致孩子对没有恶意的人也不理不睬,缺乏信任,久而久之跟外界缺乏联系,社交圈子大为缩小,逐渐形成不开朗的个性。她建议家长不要“一竹竿打死一船人”,毕竟社会上的坏人还是少数,以后孩子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状况,应教他们分辨好人和坏人,识别对方不怀好意的表现并提高警惕。总而言之,不宜一味回避社会交往,而是鼓励孩子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会更有利于人格的完善。
国外有调查显示,人群中有约%~2%的人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回避行为在未成年人身上很常见,他们羞涩、怕生、尴尬,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但通常是成长期的正常表现。左小萍表示,医生的诊断通常很慎重,不够8岁的患者人格个性未能定型,再害羞也只能说是“适应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还可出现其他精神障碍,如旷野恐惧症、强迫症、依赖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这些症状相互混淆,医生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深入了解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在治疗上,回避型人格障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包括社交技能训练、认知治疗、团体治疗等,逐渐增加患者的社会接触。心理医生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因为他们可能回避治疗。随着治疗的深入,医生会纠正患者的错误想法,让他们明白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不堪。如果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等其他精神障碍,还需要服用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
左小萍表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可以改善的,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脱敏,让害怕见人的患者到人多的地方去,尽量和大家在一起,但不一定要说话,可以先听别人说话,再慢慢开始和人交往。但她指出,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将持续终生,回避型人格障碍也不例外,而且很多患者不想改变,没有求治的意愿,故治疗起来很棘手。她建议患者最好能找一个性格开朗、社交能力较强的伴侣,性格互补会让家庭比较有活力。
—————End—————
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比较见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1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