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quot懒quot字潜藏精神分裂
“懒”被窝,“懒”做事,“懒”说话,近日,这样的“懒”人常被查出患有精神类疾病。专家提醒,并不是因为冬天人变“懒”了,需提防整天“懒”的后面隐藏着危险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日常生活懒于自理心理学专家介绍,有些人爱睡懒觉,早上总是睡不醒。尤其是一些学生整天睡意朦胧,头昏沉沉的,眼睛也总是睁不开,饭也不想吃,甚至懒得做事,懒得说话,日常生活都懒的自理。常有这样的状况,需警惕可能已患病,临床上诊断为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就是“懒”。这是一种病态的“懒”,与大多数人偶而感觉疲劳、“懒一次”的所作所为症状完全不同。此病大多始发于青少年时期,起病十分缓慢,初期常伴有头痛、失眠、记忆减退等轻微症状,所以往往被患者忽视而未能及时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病情发展明显后才引起注意。行为变得孤僻、懒散患上精神分裂症使人的行为变得孤僻、懒散、被动。对人情感逐渐淡漠,失去对家人及亲友的亲近感。学习或工作效率也逐渐下降。病人的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人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互相之间不再像正常人那样协调,而出现了分裂、互不协调的症状。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以对生活兴趣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如一些青年患者常产生轻生妄想,将一连串不愉快或遭受挫折的事连在一起,于是灰心丧气,对人对事都不在意,采取逃避生活的态度等等。他们在生活中具体反应,就是“懒”的表现。除此之外,部分病人还会产生听幻觉、视幻觉,其行为常常带有一定的冲动性、盲目性、怪异性和不可理喻性,一般正常人难以接触和难以与其沟通。患此病者自动缓解者较少。早期识别有效干预针对以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社交退缩为主的“懒人”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徐教授提醒一定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治疗。需识别该病的早期症状,如性格的突然变化、讲话离题含糊、行为古怪、个人卫生差、突然冒出的古怪奇异想法、情感迟钝淡漠、社交退缩等,尤其是出现“懒”被窝,“懒”做事,“懒”说话等系列“懒人”表现。提倡及时进行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在内的早期干预,能够促进病人的精神康复。使用精神药物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可对病人的学习能力和情绪有明显地改善作用,可促进病人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消除病人耻辱感,使病人回归社会。关于惰性: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几乎没有人在处理问题和对付生活的挑战时能发挥自身潜能的10%以上。自詹姆斯以后,其他人也说了本质上类似的话,尽管各人对比例数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几乎无人对此观点持有异议。也许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未曾使用的潜能构成了比情绪障碍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更加广泛。马斯洛认为心理学中通常所谓的常态:“其实是一般人的病理心理,只不过它们太平凡,太广泛,以至于我们平时甚至没有注意到它们。”你将会看到,许多当事人除了有严重程度不等的生活问题外,可能同时也是这种常人具有的、自我施加的病理心理的长期受害者。是什么妨碍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在物理学中,由惯性定律我们得知,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有许多当事人陷于或停留于困境之中,无论其原因为何,他们依然无所作为。隋性的来源很多,其范围可以从纯粹的懒惰到使人束手自缚的恐惧。在你试图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你将遇到各种面目的惰性。我们不必从很广的范围中寻找惰性,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惰性。我们不应该过于匆忙地对当事人的惰性大加挞伐,惰性处处渗透在生活中,而且是使个人、组织和机构不断陷在常人病理心理中的主要机制之一。我的一个朋友,是好几家企业的顾问,他同我谈起其中的一家大型企业,他与该企业的高级经理一起研究改变场地的事。他们干得不错:识别、确定关键问题;确立目标,形成策略,起草计划。我的朋友表示满意,于是他告辞了。6个月后他回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那里面目依旧,从总裁到工人,没人按计划行事。经理们看来有点不好意思,给出了我们人人都会说的理由--太忙,其他事情插上来了;与其他人接触不上;碰上了麻烦。而这还算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公司。克服惰性:你也许要问:怎样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而把自己推动起来?当然,惰性实在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一件东西。没有多少人不懒惰,那些勤奋的人,都是一些意志的力量在推动他的。所以,我们不妨说:“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这个目标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达到,我们就会觉得有理由把自己发动。俗话说:“人不为利,谁肯早起?”“利”是目的之一,喜欢“利”的人,自然会为了追求“利”而让自己早起。当然,世上不是人人都喜欢“利”的,即使人人都喜欢“利”,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把“利”当做最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把什么来代入这个“利”,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理想或喜好了!惰性每个人都会有,而且越放纵就越懒惰。为利而早起,“利”可理解为多种涵义,可以利已,可以利人。懒惰的原因是什么?——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孩子的懒惰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还会危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要解决孩子的惰性,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孩子惰性形成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惰性的形成呢?一、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关怀和包办代替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师表示,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关怀和万事都包办代替是形成孩子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些父母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分大小难易,一律都不需要孩子动手,经常如此、当孩子能动手自己做的时候,也会故意撒娇,对自己做事失去信心而懒得去做。二、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懒于做体力活,有的则懒于动脑筋思考,这也是受家长溺爱而形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担心孩子做体力活累坏身体或本身轻视体力劳动,不让孩子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而有的家长则替孩子想得太过局全。害怕孩子过分用脑影响成长,不让孩子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这样下去,孩子就会慢慢变很懒惰起来,什么事都不愿意动手做。三、孩子独立做事时常受到责备孩子总有自己想独立的时候,不论多么依赖的孩子都是如此。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师提醒,当他在独立做事情时,如果因做得不能令父母满意,经常受到强制或责备,就会失去做事的兴趣,从而心灰意冷,这也是造成孩子懒惰的原因。四、父母的懒惰行为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懒惰行为,也是形成孩子懒惰习性的又一原因。有的成人在家中动扔使唤别人代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有的成人一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时就叫苦连天或半途而废,等等,孩子亲眼看见这些后就会加以模仿,这也就滋长了懒惰的心理和习性。信不信,父母越界,孩子就懒惰文/练丽丹(醉梅)一个家庭中,彼此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也有生活界限。尤其是孩子,在他的生活领域里,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为他他自己的成长助力。如果父母出于过度的爱,或出于无奈而越过界限去帮办,甚至包办,就越界这个界限了。安安上一年级了,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安安应该说是妈妈的第四个孩子了,前面三个都因故流产无缘来到世上,所以,安安出世后,就成了妈妈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安安从没沾过一点家务活儿,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桔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另一个同学值日时,不是指挥对方做,自己不动手,就是自己跑掉,留下同学一人做。当老师找到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老师惊愕。安安妈知道后,批评他:“宝贝,你都这么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这是责任。”安安反说:“责任,你不是说我的责任是学习吗?我就不做,我讨厌干活……”家长怨孩子没有责任心、懒惰。这是谁的错呢?应该反省的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该孩子做的事,因为你的手太长,伸过去替他完成了。长此以往,觉得家务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变懒惰、没责任心也是情理之中了。在养育孩子上,父母们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幼小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爱之不深,爱之不够。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这是生活上的溺爱。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潜意识里的话是:看,妈妈多爱你!什么都帮你做了。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爱满足感。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也没有那个耐心,干脆等他长大一点再让他做了。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1.孩子分不清哪些是他该做的事。家长包揽了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责任,会导致亲子之间责任不清,界限模糊。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孩子哪些他可以做,所以他不知道要做;而我们知道孩子哪些可以做,却也代他做了,于是,孩子没有他可做的事了!剥夺了他们独立动手做事的权利,他当然不懂得什么是他该做的事,也不想做本该他做的事了。现在反而来责怪孩子不爱劳动,不懂得体谅父母。斯科特?派克有句话说:“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交给我们照顾——但不是永远。”是的,不是永远,该归孩子管辖的生活、学习范围,我们没有划给他,没有告诉他界限,没有教给他责任;等到该放手时,我们已迟了,孩子像牵牛花一样牢牢地攀援在大人这颗树上了。因为以前照顾太多了,所以孩子习惯于依赖我们了。2.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等不良人格。上海、天津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甚至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父母搂抱着睡,偎依着坐。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懦弱、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的不良人格特点。他们就像是心理学上讲到的“蛋壳效应”,那外观完好的蛋壳,表面上十分坚硬,但只要轻轻一捏就变成碎片。亨利?克劳德博士在《过犹不及》一书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父母越界行为的后果:“你的孩子就好像是你的邻居,他从来不为他家的草坪浇水。可是,你一打开你家的自动浇水系统,你们家的水全都撒在他家的草坪上。你们家的草坪因此发黄枯萎。孩子看到他自己家浇得绿油油的草坪,跟自己说,‘看来,我家的庭院没有什么问题嘛!’你们的儿子不必念书,不必有打算,不必找工作,照样住得舒舒服服,钱多得花不完,还能享有一个负责的家庭成员可以享受的一切特权。”“他不负责任而过得快乐,你们负责却过得很凄惨。其实,只要你们跟他设立地界就好了,搭个篱笆,把他家的问题留在他家的庭院内;反正那个问题本来就是他的,不是你们的。”这用来形容溺爱型、保护型的家长是最恰当不过了。家长总是用母鸡式的爱进行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过多照顾,过度 镜头一:“宝宝快来吃饭,张嘴!”张奶奶跟在孙子后面,瞅准时机不时喂上一口饭。小孙子却东张西望地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又拿起小车子“嘟嘟”地开起来,嘴里含着一口饭怎么也不咽下去。 镜头二:“要迟到了!快点,豆豆快起来,来伸手穿毛衣!”虽然两个闹钟不停地响,今年刚上一年级的豆豆还是不愿起床,妈妈只好过来掀起被子,然后帮他穿衣服;而这时奶奶正依次把孙子要用的牙膏挤好、洗脸水倒好,饭盛好,而爸爸则负责背豆豆的书包、拿好帽子、手套等,全家人都在一起忙乎这一个孩子。 事事包办要不得 现实生活中,像宝宝和豆豆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在少数,专家表示,“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也做不了,就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碰,结果孩子大了,什么都不会做。其实,孩子在两岁左右时会有很强的动手欲望,看到爸爸看报纸,他要帮着翻,结果,把报纸撕了;妈妈剥豆子,他觉得有趣,哗啦一下,刚剥好的豆子洒了一地,于是,家长们就觉得孩子变得调皮了,总是捣乱,甚至限制孩子的这些行为。” 儿童学习的方式大部分是通过实践,所以家长要多提供一些动手机会。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借鉴: 有趣的动手练习 除了和孩子一起动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外,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选择一些有趣的动手练习。比如孩子都喜欢出去玩,不妨准备一个纱网和一个本子,在认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时,收集一些标本带回家,和孩子一起动手制成昆虫标本、植物书签等。此外,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做些小手工,五颜六色的盒子、瓶子,孩子会很喜欢。 把复杂动作分解开 把复杂的动作分解开可以使孩子很小就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时,让他帮着翻书,开始时家长掀起一页书,拿着孩子的手把这一页放下去,逐渐过渡到家长掀起一页书,孩子自己把这一页放下去,然后再过渡到孩子掀书,家长可用手指把一页书和其他页分开,留一点小缝隙,孩子把这页书翻过去,最后就是孩子自己翻书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洗脸、刷牙、穿鞋袜、吃饭等。 适时鼓鼓“劲”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的协助和鼓励很重要。帮助要适时适当,如果不给孩子提供帮助,失败得太多,会挫伤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但是帮助太多就成了包办。鼓励不必是物质鼓励,一个眼神,拍拍他,都有肯定的作用。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自己能做”、“你真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活的小能手。NLP七月寄语:)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无论如何请记得——你的生命可以变得更美好,你的孩子也会因为你而成长得更健康!如何通过学习,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张怡筠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 有一次,我在演讲会场碰到一个女孩,她告诉我,她今年的新年计划是减肥成功,决定每个礼拜去跳两次韵律操。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她:“韵律操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她有些尴尬:“只去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碰过体操服了。我老是光说不练,该怎么办?”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经历:订了完美的计划,却无法完美地实现,一开始还兴致勃勃,不久就后继无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在心中立下伟大志向时,也跟着引发出一股抗拒的心理,这种抗拒是与生俱来的。你也许会想:没错,不就是因为天生懒惰吗,很多事才坚持不下去。的确如此,但天生懒惰的心理也有着很深层的根蒂。 首先,懒惰是求生的安全机制。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抗拒改变,是想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只要是熟悉的,就不易出事,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因循旧习。其次,很多人认为自己光说不练,是因为意志力太差了。乍听之下,好像懒惰的人意志力都很薄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刚好相反,懒惰的人自觉意愿都很强烈。他们在潜意识里有一个想法:“我要抵抗外来的影响,这就是我,你再怎么说我都不会跟着做。”因为有这些深层意识作祟,所以我们知易行难,手脚老是不听使唤,改变永远难如登天。 那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抗惰性?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雪儿曾提出几个妙方,供你参考。第一个,我称它为“欺敌计划”。比如你想跳韵律操减肥又怕坚持不下去,可以这样对自己说:第一天,“我今天不运动,只是穿上球鞋和运动服,走到健身中心而已。”第二天,“我今天不运动,只是进健身中心去看别人跳操。”第三天,“我今天不运动,只是换上体操衣,跟着在旁边伸展手脚而已。”懂了吗?每次只做到自己所说的就好,绝不多做。如此一来,就能让心中对改变的恐惧无从发挥:“我又不是现在就改变,紧张什么呢?”几次之后,你将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改变了。 第二个方法叫“从小开始”。害怕半途而废,最好的做法就是从小单位开始逐渐增多,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以免心底的懒惰势力又趁机抬头。例如,今天运动3分钟就好、看书2分钟就好,每天加一点量,如果觉得有倦意,就维持原量,直到自己再度感到自在为止。《生命时报》科学家破解吸引力之谜:懒惰的大脑喜旧厌新对我们的大脑来说,从不规则的脸和变形的图案中寻找吸引力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熟悉的形状和常见类型相对来说就好多了,这是因为在寻找吸引力上,大脑不必花费很大功夫。这是不是说,大脑是懒惰的呢?最近德国和美国的研究者用实验给出了解释。“顺眼”就有吸引力看上去顺眼的东西并不会自动变得有吸引力。进化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证实,被人的大脑判断成平常类型的东西要比不同寻常的好上很多。一张左右完全对称的脸虽然看上去很不自然,但是高度的对称可以让一张脸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这里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的大脑更加偏爱顺眼的类型,为什么复杂的图形、模型或者不对称的脸会让大脑讨厌?一部分心理学家从进化的角度认为,如果一样东西偏离了左右对称的原则,那意味着它有一定的缺陷。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人的身上,那么不对称的体形可能说明他难以适应环境。德国卡塞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拉德·欧勒说:“很多基因上的干扰造成了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的干扰,比如营养不良,也会导致不对称现象发生。”一张平常的脸显得更健康。如果某个人的脸总是让人觉得端端正正,那便是一个标志,说明他在常规之内,而且他的基因要比其他人更稳定一些。因此,这样的人有更多存活的机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这就是进化生物学的观点。让大脑轻松也是一个原因然而,心理学家皮奥托·文吉尔曼提出另外一种观点——看起来不显得与众不同的物体,是因为可以让大脑比较轻松地处理而显得有吸引力。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简单的认知机制,那就是大脑处理外界信息的容易程度。如果一种固定类型、一张脸或者一个物体看起来和其他的区别越是小,而且在人看起来,它们更熟悉的话,那么人的大脑处理起它们就更加方便。同时,大脑处理它们的过程也会运行得更加顺畅。与之相应的是,人们认出这种事物的速度要快很多。“比如,一张图画上的人物是一个人的妻子,而不是一个陌生人,那么他的大脑处理起来的速度当然要更加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美学心理学者赫尔穆特。莱德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诺尔伯特·施瓦茨补充说:“把人认出来的容易程度或者过程能使人感觉良好,这也导致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因此,一件事物越容易被人认出,越能被算作对人有吸引力。早在两年半前,施瓦茨就曾经在专业杂志《性格和社会心理学评论》上作过上述报告。当时他的合作者还有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一名研究者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皮奥托文吉尔曼。有实验作出证明施瓦茨等三人在早先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观看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图片。一些学生被要求用最快的速度认出图片上的东西,另外一些学生必须判断这些东西的吸引力多大。在实验中,图片的前方会突然出现图片中物体的轮廓,当然学生们不会意识到;然后,学生们便会更快回忆起那个物体,而且还觉得它更漂亮。这就是施瓦茨最近的新发现。虽然我们的大脑在认知熟悉事物的时候,显得更加轻松,但是这种轻松的认知机制也很容易受到人为的操控。目前为止还不清楚的是,以下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答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固定类型和熟悉的事物更加吸引人呢?可惜,文吉尔曼从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人们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其他答案。他的这个结论刊登在专业期刊《心理科学》上。诺尔伯特·施瓦茨认为:“文吉尔曼的研究成果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展示。为什么熟悉的事物更吸引人?其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大脑处理外界信息的困难程度变小了。”施瓦茨的这个看法也排除了任何其他的可能。吸引力大小立刻体现皮奥托·文吉尔曼曾经是施瓦茨的学生,最近他跻身备受尊敬的研究吸引力的心理学家行列。文吉尔曼和三位同事以及数十名实验志愿者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由点构成的模范图案。这些模范图案上显示的是一幅接一幅的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相似之处变得越来越少。在实验中,稍后展示的由八个点描绘的图形总是要比上一幅图形更加变形。研究者们说,当显示的图形和最初的正方形图案越来越不像时,实验志愿者为图形分类花的时间越长。“一个完全变过形的正方形图案常常会被当作没有吸引力的,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形状糟糕的正方形。”在进一步的试验中,实验的参与者会看到某一种由点构成的模范图形。为了让他们的大脑能够“更加顺畅”地处理这种图案信息,科学家们会在实验之前让实验参与者看一些类似的图形。在实验中,科学家确定实验参与者会产生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反应:他们脸颊上的一块肌肉会活跃起来。按照科学家的想法,这提供了一个信号,表明实验参与者确实更加偏爱看到的图形,而且他们后来也会说自己的确喜欢。文吉尔曼的研究团队报告说:“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参与者会立刻说出是否喜欢看到的图形,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知道,这种和感觉有关的反应是自发的、强烈的。”
白癜风治疗哪里好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