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二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
[关键词]:自恋型人格障碍儒家文化社会化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
三、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
四、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
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
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
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
六、小结
第四章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
一、“圣贤人格”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
二、“人人关系”导致“自我客体”式的人际关系网
三、“为己之学”导致缺乏共情能力
四、“修齐治平”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
五、小结
第五章对儒家文化的反思
一、对儒家文化的辨证思考
二、对家庭中人际互动的思考
结语
附录
一、注解
二、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上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一)》
北京中科白癜风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