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心专栏N个残酷又真实的人格故事之一
N个残酷又真实的人格故事之一
——自恋的水仙花
作者:李淑萍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在英语中原来是水仙花(Narcissus)的意思。
它的意思来源自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故事:在一个山谷里居住着一个美丽英俊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做纳西斯。因为他的美丽英俊,山谷里所有姑娘,都会在看到他的第一时间爱上了他。可是寡情的纳西斯却拒绝了所有姑娘的爱慕。山谷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回声。她因为受到诅咒,说话时只能简单重复别人说话的最后几个字。有一天,纳西斯在山谷里打猎迷失了方向,他遇到了回声。回声在看到纳西斯的第一眼便深深地爱上了他。但当纳西斯向她问路的时候,她却只能简单地重复纳西斯的话最后的几个字。于是纳西斯不理她继续赶路,回声勇敢地上前抱住了纳西斯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慕,可是纳西斯却绝情地推开了她,转身奔向森林深处。伤心欲绝的回声向神祈祷说:她希望纳西斯以后只能爱上他自己。神答应了她的要求。后来纳西斯在湖边喝水时,看到了湖面上美丽英俊的自己的倒影,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倒影。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个美丽英俊的倒影正是他自己。他如痴如醉地坐在水边,寸步不离、不饮不食、不眠不休、日复一日地看着水中的倒影,终于憔悴而死,幻化成一朵湖边的水仙花。
后来这个希腊神话被弗洛伊德引用来为过度自恋的人格障碍命名,即“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即夸大自恋。
我们的人格中或多或少地都有自恋的部分。如果我们的行为及个性特点与自我的认知基本相符,这样的自恋便是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能帮助我们建立对自己的爱和支持,激励我们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如果我们的行为及个性特点与自我认知极不相符,便形成夸大自恋。夸大自恋又分为夸大的自恋和夸大的自卑。夸大的自恋或夸大的自卑,将带来毁灭他人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夸大自恋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我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有夸大自恋人格的人,常常看不到自我身上的不足,而把所有错误都归咎于别人。在生活中遭受哪怕一点点挫折,他们的自恋都会受到严重伤害。近年常见的报复社会行为,就是这一特点的极端表现。
广西贵港平南镇“红苹果午托故意杀人案”凶手吴业昌,便是一例。年9月21日,诸事受挫、本意打算自杀的吴业昌决定在死前要报复社会。于是他手持水果刀挥向附近一家午托所,砍伤砍死幼儿共16名。案发前吴业昌在广东打工,处处受挫,又因患病医治不好,缺少朋友悲观厌世,于是萌发了报复社会的念头。而吴业昌则称自己的作案动机是“要在死前干一件大事”。
吴业昌符合了夸大自恋的两个典型特征:一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严重不符:吴业昌碌碌无为、诸事受挫、缺乏朋友,导致他的夸大自恋严重受伤。而他又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那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有错;二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报复,只好转而把报复指向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群——4、5岁的幼儿,以“大干一票”来完成夸大自恋的满足,证明自己的“强大”。
有完美型夸大自恋人格的人,出问题后往往把所有的过错归结为社会不公、家人朋友讨厌自己、同事上司针对自己……等等。但他们又常常要面临现实中失败自我的折磨。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无法接受自己的不成功、不幸福,从而常常要面对完美自我破碎的毁灭感。完美自我破碎的毁灭感驱使他们做出两种选择:自杀或杀人。自杀,是完美自我破碎的毁灭感指向自己:既然我无法在此世实现完美,那真是生不如死;杀人,是完美自我破碎的毁灭感指向别人:我本来应该是完美无缺的,都是因为别人的错,才使我变得不完美。我的所有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所有人都应该为我的痛苦付出代价。
社会上不少的报复社会行为,都和夸大自我的失败有关。如福建南平杀害多名小学生的郑民生,由于多次恋爱失败自我受挫,转而挥刀向小学生报复。又如昆明“2·8”汽车撞燃事件,驾驶者马某某因婚姻破裂、家庭关系恶劣而向社会报复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攻击的对象和自己毫无关系,难以用常理理解。
夸大自我的反面,是夸大的自卑。而夸大的自卑,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夸大自恋。他们的观念是:“我是如此的不完美,所以我的痛苦无人能懂”。只是他们把攻击力指向自己,导致严重的抑郁,甚至自杀。
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便是夸大自卑导致自杀的例证。杨元元就读上海海事大学时因经济条件不宽裕,无法承受为母亲租房陪读的费用,遭到同学的排挤和取笑,最后不堪压力在寝室自杀。杨元元的悲剧虽有社会福利不足的因素,但究其根本,依然是她的夸大自卑造成的结果。
过分夸大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以至于无人能懂、抑郁憔悴,是夸大自卑的特征。夸大的自卑所带来的自我毁灭感,往往让他们“生不如死”。
与夸大自卑相伴随的是人际交往中过度的敏感。别人的一句玩笑话,便可能激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过度敏感导致他们常常认为他人对自己有敌意,而“如此弱小”的自己是无法在这样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下生存的,所以便选择自杀来结束痛苦。
拥有夸大自恋型人格的人,人际关系极差,夸大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相差极大。一旦生活中有不顺心之处,便认定是他人针对自己,甚至妒忌自己。日常生活中完全无法自我反省,对自己完全没要求,对他人全都是要求的人,以至于最后企图使用毁灭他人的方法来结束夸大自我和真实自我的落差。反过来过分夸大自己的不幸、痛苦和不完美,以至于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最终只能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来结束夸大自我带来的痛苦。
拥有健康的自恋人格的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既能够接纳和爱不完美的自己,也能够接纳和爱不完美的他人。他们不会过分为自己的不完美感到痛苦,更不会过分地责怪他人的不完美。如果我们生活中总是渴望自己变得完美无缺,或者总是挑剔别人的不完美,又或是总是认为自己的痛苦无人能懂,那便是我们内心的夸大自恋作祟。
2.我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别人都应该要服从我。
有夸大自恋人格的人的另一特点,是人际关系以功利为唯一考虑因素。这一类型的人往往唯我独尊,顺我者生、逆我者亡。近年浮现的众多贪官,有不少是这一类型人格的典型。
小官巨富的原河北供水公司官员马超群就是其中一例。多家报道称马超群时任河北供水公司官员时,常用断绝供水的手段威胁不顺从自己的人服从,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年4月8日被判受贿罪的巨贪,原山东省副省长黄胜,是这一类型人格的又一例证。受贿涉及金额达亿元,拥有情妇46人,黄胜的贪腐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己能够享用的范围。这类型贪腐的共同特征是肆意敛财、生活腐化。而他们贪腐的程度则有如黑洞,能把所有一切的利益中饱私囊,包括金钱、美色甚至权力。
有这一人格特点的人,往往会认为“我是如此特殊,以至于我可以免受惩罚、甚至长生不老”。历史上很多残酷的暴君,都属于此类型。如秦始皇,因已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便继而追求长生不老。他们认为自我至高无上、独一无二,所有别人都是低我一等,以至于他们完全无法感受他人的痛苦。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主义,就是这种过度自我至高无上观念的典型。他们甚至认为全世界上,只有日耳曼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其他所有的民族都应该去死。他们在屠杀犹太人时,只是有如踩死一堆蝼蚁一样毫无感觉。杀人如麻、毫无怜悯之心的杀人犯,也同样具有这类型人格,他们通过灭绝所有不顺从自己的生命,来实现自我的至高无上感。
自杀式的恐怖主义、种族或战争屠杀、宗教或政治迫害,都是唯我独尊型夸大自恋的表现。因为他人的观念、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文化或经济政治模式和自己不同,而否定他人的价值,唯自我的价值独尊。一旦他人做出跟自己不同的选择,就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来攻击对方。有些人一旦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便有强烈的“我被否定”的感觉,便是唯我独尊心态作祟。很多人会背诵伏尔泰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名言,可是在夸大自恋的心态左右下,却往往变成: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所以我要毁灭你以捍卫我说话的权利!
有些有唯我独尊的夸大自恋人格的人,会把夸大自恋投射到自己的“偶像”身上。他会认为“我是如此的独一无二,所以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与我契合”。
对刘德华有疯狂追星行为的杨丽娟,便是唯我独尊的夸大自恋向偶像投射的例子。偶像在这类型人格的人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独一无二”的,所以只要自己不断疯狂追逐偶像,就能与之完全融合,实现自己“完美无缺”和“独一无二”的夸大自恋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普遍出现的追星行为,是对抗“自我不够完美”冲突的方式之一。为了对抗夸大自恋的需要和自我不够完美的认知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通过追逐一个完美的偶像,并幻想与之高度融合,来克服夸大自恋受伤带来的毁灭感。
有些女性很害怕跟别人“撞衫”,因为“撞衫”会显得自己“不再是独一无二”。青少年则更多地表现为过度追求“个性”,不符常规,因为“跟别人不一样”直接等于“独一无二”。
拥有健康自恋的人,能够以平等互惠的眼光看待别人,甚至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拥有健康自恋的人,更能够换位思考、更能够感受他人的快乐和痛苦。拥有健康自恋的人,还能够接纳自己的“平凡”,不会为自己并非独一无二而过度焦虑。相反,过度夸大自恋的人,则要不断面对唯我独尊的需要和平凡的自我的现实之间的冲突,要不就是通过毁灭他人来对抗多元化给二元世界的认知带来的焦虑,要不就是用通过不断追逐偶像来实现完美,对抗不完美带来的毁灭感。如果我们总是渴望自己高人一等,或是总是追求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那就是夸大自恋的焦虑正在侵蚀我们。
3.我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别人不能过得比我好。
夸大自恋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对赞美成瘾。有这样人格的人需要通过不断吹牛、自夸、成为众人北京有哪些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