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有强迫症吗?什么?你说你有强迫症?那先先看着这几张图吧~
它们会让你觉得浑身不舒服吗?如果是,那就有很多人要说你有强迫症了。
在日常的网络生活中,我们经看会看到这样的字眼——“逼死强迫症”:或者——“强迫症福利”:
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种常见的误解:只要你喜欢把自己的东西一丝不苟的整理好,或者一次次洗手以确认它的干净,又或者坚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精确到秒,就会有人,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这是强迫症。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这并非强迫症,或者说只是轻微的强迫症症状,并不是强迫症。▲觉得舒服吗?但这并不能说你有强迫症。图片来源:imgur
所以到底什么是强迫症呢?
强迫症其实是一种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障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1]。说白了就是一种严重程度足以毁掉个人生活的疾病。但是大家伙儿似乎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然怎么会用毫不在乎的语气讲出“我有强迫症”这样的话呢?▲并不是心理疾病意义上的强迫症
强迫症有两种症状:想法上的强迫观念和动作上的强迫行为[2]。顾名思义,强迫观念就是想想不去做,没有具体行为,但脑海里一直不受控制地冒出一个或多个奇怪的想法,显然也不是什么值得享受的过程。而强迫行为就是不但想了,还会去做。所幸据心理门诊统计,百分之七十的患者只有强迫观念,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才会出现强迫行为[3]。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中是痛苦程度较高的顽症[4],强迫症已经困扰了很多人——患者不能忽视大脑中强制出现的各种想法所以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情已经无法正常生活……疾病诱因不同,症状也多种多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磨人的”疾病产生呢?▲不能忽视大脑中强制出现的各种想法,无法集中注意力
其实,强迫症的症结所在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方面就可以解释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强迫症的发作和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强迫症患者的一等血亲患强迫症的比例为10.3%,这明显高于一般居民1.9%的患病比例。根据Black等研究者对21名强迫症患者长达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的孩子有更大的危险患焦虑、抑郁和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另外,关于双生子的调查也支持强迫症和遗传有关的观点:年Garey和Gootesman的研究表示同卵双胞胎均患强迫症的比率为87%,而异卵双胞胎为47%。这下结果可真的是显而易见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家族成因是形成强迫症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5]。个体的人格差异在导致强迫症病发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国外的研究发现有人格障碍的个体更易罹患强迫症,且相同人格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6]。也就是说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更容易患强迫症,而其他人格特征,比如完美型人格特质,这样的人也相对比较容易患强迫症——他们凡事追求尽善尽美,核心特征是制定个人高标准,有较高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追求条理与整洁。总之,强迫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具有高焦虑、抑郁、脆弱、内向、兴趣狭窄和严谨性较差等人格特征;反之,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人也容易患强迫症[7]。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强迫症和元认知受到损伤和干扰有关。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强迫型人格呢?看看下面这个小测试吧~强迫性格小测试 1.你是那种注重细节、次序和组织性,或喜欢制定一览表和日程表的人吗? 2.因为努力使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而花费了大量时间,以至难以完成工作,这种情况你有过吗? 3.你自己或别人是否觉得,你非常热衷于工作或学习,以至于没有时间和别人交往或娱乐吗? 4.对于什么是正确和什么是错误,你有非常高的标准,是吗? 5.你感到难以扔掉东西,因为它们某一天可能会派上用场,是吗? 6.如果人们不同意严格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你就宁可不要他们的帮助,是吗? 7.即使你有足够的钱,你也不肯为自己和别人花钱,是吗? 8.你经常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不管别人说什么,是吗? 9.有人说你是固执或刻板的人吗?
以上9条中,如果超过4条回答是,那么您有强迫性格。
话说回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或多或少强迫观念的影响。说不上病态的痛苦,但这种苦恼也没办法避免。下面就给出一些可以在生活中对抗强迫症的小贴士。1.心理暗示
在自己做完了某件事情以后站在原地,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件事已经做过了,做好了,已经万无一失。这个方法适用于出现了强迫行为的人,比如有一遍遍确认开关状态,一遍遍洗手等行为的人。2.纸条提醒
可以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贴纸条提醒自己:遇事别钻牛角尖,自己已经做得很棒啦!这样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随性的乐趣,习惯顺其自然,也就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3.自我统计
做一个统计表格,查看自己一天下来,在哪些方面有重复强迫行为,记录重复的次数。同时,给自己设立目标,要求自己逐渐减少强迫次数。
当然,这些小小的建议只适用于有轻微的强迫症症状的人,如果你还是无法克服“强迫出现的想法和行为”带来的影响,一定要尽早就医寻求帮助,森田疗法和新出现的中医疗法会帮助你恢复健康,远离那种“被强迫的痛苦”。参考文献:[1]梁海翔,李刚.对强迫症的再认识[J].四川精神卫生,,15(2).[2]赵岩.强迫雇心理治疗方法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5).[3]郑军.哪里有强迫[J].[4]吴承红,蔡澄.大学生强迫症症状学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9(6-3).[5]马超.强迫症的心理研究与矫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5:78-79.[6][7]买跃霞,汤婕.强迫症形成的相关心理因素分析[J].黑河学刊,,4(4).[8]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jc/2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