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静子心理心理影视松子的边缘型人格障
4、松子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简称BPD,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Unstablepersonalitydisorder),在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是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疾病之间的一种心理诊断表现。
据统计,每33个女性中就会有1个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情感不稳定和自我同一性混乱,成因都是在早年遭受的挫折和被攻击,导致自体与客体关系都无法整合。于是成人后出现很多偏差认知,比如:理想化原始思维,容易被暗示,自我认同感弱,自我贬低强,有很深的不配得感,独处时内心时时会产生自我攻击。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松子就是这样一个内心空洞的人。她在原生家庭里没有被填满内心的爱,于是逮到一个人不管他是谁,只要当下的那一刻她感觉自己是被陪伴着的,被拥抱着的,就认为是被爱着的。这种生命的空缺,和饮鸩止渴如同她所说的“这里是地狱,出去也是地狱……”,她的人生经历的一切让她看到的就只是“地狱”。所以,电影好几个画面,每次她回家,她都会说一句“我回来了”,一直到电影的最后,她去世了,她的灵魂沿着阶梯直上天堂之门,她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回来了”。
回哪里呢?回到子宫,回到母体,回到爱。
大多数边缘性人格的人和早年的被抛弃被忽略而抽空的内心的感知觉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看到松子的母亲,之后一个严厉的父亲。母亲的缺失对孩子成人后不断想要寻回母体“回到子宫”寻找安全感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边缘性人格的人为什么不能很好和自己相处,也不能独处。她们需要不停地得到周围的认同。只要这个认同停下来,他们就随时有可能体验到另一种边界的窒息,觉得自己就是不被爱了,被抛弃了。于是,为了不被抛弃,边缘性人格的人最常做的就是讨好。通过不断地讨好来留来他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