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姆·布莱克曼(JeromeS.Blackman),资深精神病学专家,有着超过30年从业经验,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以及美国精神分析学院的认证精神分析学家。他是纽约弗洛伊德学会训练与督导分析师、东弗吉尼亚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弗吉尼亚威斯利安学院心理学兼职教授。

前言:我院有幸邀请到《心灵的面具:种心理防御》的作者杰瑞姆·布莱克曼为我们授课,本次课程主题围绕客体关系展开。他非常详尽的讲述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患者的表现,症状来源及治疗方向。这些来访者在共情、信任和建立亲密关系上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在治疗关系中忽近忽远?他们可能愤怒,攻击,也可能自伤、退缩,使得治疗很难进行。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意义,觉察挡在需要前方的防御显得尤为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是关于共情、信任、以及情感的理论。这个理论涉及到生命中的两个阶段,分别是0-3岁,以及青春期到20岁之间。主要内容是如何去共情、如何去信任、以及如何跟人在情感上建立亲密。我们会在精神分裂症、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其他的疾病患者身上看到客体关系的问题。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与精神病人之间有所不同,虽然前者也是在共情、信任、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出现了问题,但是他们的自我功能,比如整合的能力、抽象的能力、现实检验以及自我观察能力会比精神病人更好一些。在这些问题里面,有一些很复杂的因素——在共情、信任以及亲密关系上出现问题的人,可能是在3岁以前没有一个稳定的客体关系,当然也可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

这些来访者是很难治疗的。

首先,他不喜欢与治疗师建立亲密的关系;其次,他也没有办法共情和理解治疗师,也没有办法信任治疗师。虽然他们当中可能有些人智力超群,但是智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独立于亲密的能力、信任的能力。这些人除了智力之外,其他的能力都是受损的。

虽然边缘型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人可能有着同样的问题,甚至会使用同样的防御,但他们的自我强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控制冲动、调节情感的能力都受损了。这两类人会因为这种受损出现一些酗酒、暴力、情绪爆发、性变态、进食障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跟冲动控制、情感调节、情感容忍度有关的。这些病人在建立安全的依恋,以及从客体关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要容忍一些强烈的情感、调节情感,就须要有好的依恋,以及独立的自我才能完成。而这些病人这些方面都是受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性变态、饮食问题、酗酒、暴力、经常情绪爆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在客体关系上出现了问题。

马勒和他的研究小组曾经出过一本书,《人类婴儿心理的诞生》,这本书描述的是人在3岁以前,人的心理不是一个自然的诞生过程。人的三种能力,比如共情、信任以及建立亲密的关系是需要母亲在孩子3岁前始终如一稳定的陪伴在孩子身边才能形成的。没有人知道母亲需要跟婴儿呆在一起多久,才能让婴儿发展出容忍、信任、以及亲密的能力,但是人们发现内在的客体,比如自己的影像以及母亲的影像、其他抚育婴儿的人的影像会通过婴儿知觉、记忆的能力,慢慢把这些外在的形象整合,通过一个叫做内部表征或内射的过程,整合成内在自体的影像以及客体的影像,这就是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自己的形象和母亲的形象。

马勒认为,婴儿的发展是阶段性的。3岁以前,婴儿会发展出一个对自己和对母亲一致的形象,而另一个研究者皮特和埃里克森也发现,人在青春期会和婴儿时一样遭遇认同的危机,所谓同一性的危机。在那个阶段,人会变的很混乱,继而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一致的自我认同,以及客体的形象。这是发生在21,22岁以前的青春期的事情,很类似与婴儿期。

马勒还谈到了在母婴之间分离个体化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阶段。在依恋的过程中,母亲和婴儿是融合的。他们需要一个分离的过程,婴儿才能完成个体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在马勒描述的四个阶段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16-25个月之间,在这个阶段母亲跟婴儿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亲密感,这种亲密之后,婴儿会试着跟母亲分离,他会开始不顺从母亲。这对中国的父母来说尤其困难,因为中国的父母是希望孩子很乖。这个阶段孩子就是很不顺从父母,会激怒父母。这样他才可以从父母身边分离开来。这很像青春期的孩子所做的。青春期的孩子也会激怒父母,然后借着这股力量从父母身边分离。表面上看非常明显,父母要他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或者他会秘密的在一些地方偷偷地去背叛父母。这都是为了让孩子建立一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有时候,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借助他的攻击性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如果这时父母压制或甚至毁灭孩子的攻击性,不允许孩子去表达的话,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跟人亲近的时候,会感到满足和快乐。但是对精神病人来说,跟人亲近是非常恐惧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跟客体会融合,怕自体影像跟客体影像会融合在一起,担心融合之后,他们自己会消失。这叫做融合焦虑。克莱因把这种焦虑称作毁灭焦虑。

还有另一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表现为很担心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会死亡或消失。当他失去这个重要的客体的时候,他脑海中对这个客体的影像会消失或变得不稳定,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的焦虑跟恐惧。科恩伯格曾经指出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很多的方式去防御这种焦虑,比如通过投射、投射认同(投射出去让别人去体会)或者否认(假装一切都不存在)、或者贬低(贬低咨询师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来不让自己感到难受)、或者通过理想化自己、又叫做夸大自体、或者分裂的防御机制,通过这些防御机制,去防御这些焦虑感。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也会使用这些防御机制,他们会尽可能与人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比如在咨询里,他会通过迟到、生气攻击你、他会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保持沉默或者自杀来保持情感上的距离。下节课我会讲到一些人格问题是如何在这些亲密关系中浮现出来。

精神病人是很难去信任他人的,我们把这个叫做偏执。他们会抗拒亲密的感觉,这跟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很相似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抽象、整合、现实检验、自我观察方面的能力都受损了。当他们靠近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去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因为他们既有融合焦虑也有分离焦虑,所以他们就是想一块冰一样,或者雪花一样,冬天的时候她可以飘在空中很自在很舒服,但是一旦太阳出来了,他感到有温度的时候,他就会融化掉,就会消失,所以他必须要让自己保持一个非常低的温度,保持一个非常冷的状态,他才能保持自己的形态。

边缘型人格障碍会通过性与人获得短暂的亲密感与快乐感。有时候当他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时,他会表现的很幽默、很聪明、善于社交、让人很舒服,让人想亲近,但是一旦与人亲近起来,他会突然的消失。比如,当他跟另一个人开始亲近的时候,但他们建立了性关系,他会突然的消失,会不接情人的电话,他的情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就这样消失了。当情人感到困惑,但是慢慢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情,并开始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个人又会重新回来,打电话给情人说,我们周末一起度过怎么样。这让人非常的困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限于性别,边缘型人格障碍都会快速的通过性去建立关系,之后有可能再也不会回到这段关系当中。这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建立关系又不被融化的方式。

如何去治疗这些病人呢?

在早期的治疗里面,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类型的病人会通过沉默、迟到、完全忘记你说的话,这些方式来跟你刻意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距离。他们可能会在治疗的几周后,赶紧逃离治疗师。如果能帮助他们去理解他们始终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去逃离的话,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是怎样跟人去保持距离的。

第二种类型,我把他叫做月亮型,月亮就像是始终在天上,在固定的位置与地球保持距离,但是它不会离开,也不会更加靠近。这种月亮型的来访者,他即有融合焦虑,不想离你太近,也不想结束治疗,这样的来访者可能会一个月来一次,这样的他不会离你太近也不会离开。如果他离开治疗的话,他会很害怕失去你的客体影像,他很害怕你会死掉,所以他要反复的确认这一点。这样的来访者可能会结婚,他结婚之后可能会经常的出差,一出差就是一两个月。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会想结婚,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像基地一样的大后方让他感受到安全。同时他也会感受到自由,因为他可以随时离开。所以这样可以避免它的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也有可能他们会通过在婚外出轨的方式来回避跟妻子过于亲密,这样他可以通过找别人让他感受到更加自由独立的空间,这样他可以跟妻子分离开。他会反复的回去找妻子,因为他需要确认这个客体不会消失,所以他会反复的在这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位置干不同的事情,他会反复的去做重复的去做。然后这些人在亲密和信任方面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两种焦虑,他们会在这里面遇到很多的困难。

可以帮助他们的一个技术,就是识别他们是通过怎样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把自己从这样的焦虑里面解脱出来,防御这样的焦虑。

我知道有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很想问,就是怎么去理解那些拿刀割伤自己的人。

比如说会有一些来访者会拿小刀个自己的手臂、脚腕、脸或者任何地方。在我看来这样伤害自己的行为已经接近精神病的状态了,在这种状态里,他的自我观察能力已经完全被痛苦和愤怒淹没了,那一刻他是不信任任何人的。而他的现实检验能力在那一刻也崩溃了,因为在那一刻其实是没有任何现实的原因促使他一定要去自杀,尤其是用割自己的方式自杀。

这个时候咨询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你需要跟这样的来访者建立一种关系——他知道你即关心她在意他,同时他也知道你不控制他。如果他感觉到你在控制他,或你离他他太近了,看他可能就会自杀。他感到和治疗是过亲密了,怕自己会被毁灭。这个时候,青少年通常会使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愤怒、通过暴力的方式来激怒咨询师,激怒成年人。这样的方式他会感觉到自己能保持一些距离,能从中分离出来。治疗师对这类来访者太过亲近,可能会引发来访者自伤的行为。来访者这么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可以跟咨询师分离开来,保持距离;

第二,他其实是在反抗咨询师,表达他的愤怒;

第三,就是很愧疚。他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因为他觉得咨询师很好,而他这样是很愧疚的。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将愤怒转向自身的行为。

所以在跟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精神病人工作的时候,咨询师不要太近,而是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关系就可以了。

对话:

疑问1:怎么去理解有些女性在恋爱领域,对一个“冰”一样冷酷的坏的男人着迷,他经常很快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出现,又很快消失,明明是很不靠谱的。

杰瑞姆·布莱克曼:

这是一个客体关系的问题。

第一,如果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她可能现实检验能力有问题,她并不知道这个男人在拒绝她。

第二,如果是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她会选择一个很冷酷的男人结婚,这样她就不用担心亲密,客体融合的焦虑。还有就是不用体会分离焦虑,因为他们结婚了。这个男人始终在那里。所以我把她称作“客体关系的妥协形成”。可以让她同时缓解两种焦虑,第一个就是客体和自体融合的焦虑,第二个就是分离的焦虑。

第三,如果一个人只是轻微的边缘型人格或者神经症层面的话,选择这样一个冷漠的男人是在惩罚自己。这样的女人通常是非常愧疚和自责的,她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减愧疚感,结果她的生活变得很悲惨。那么她究竟在愧疚什么呢?她不是和边缘型人格一样存在信任的问题,她是在恐惧性和攻击性的部分。

疑问2:0-3岁的关系伤害与青春期的关系伤害对边缘性人格障碍造成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杰瑞姆·布莱克曼:

在0-3岁之前出现的客体关系的问题会带来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说,情感容忍的能力,他们会经常被强烈的情绪淹没,因为他们的自我强度存在缺陷,当他们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会没办法通过智力,或者其他方面的能力去看书。他们也可能会及其不顺从父母,父母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惩罚他们,比如殴打,辱骂。他们信任的能力也是严重受损的,这些各种各样受损的能力带到俄狄浦斯期的时候,当孩子渴望和异性父母结婚的时候,他就会把这种想要跟异性父母结婚,但是害怕被同性父母惩罚投射出去,觉得同性的父母非常危险,会伤害自己,甚至还会把这样的恐惧移置到其他东西身上。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在俄狄浦斯期害怕狗,害怕生水,害怕医生,这些都是很简单的投射机制,其实都是害怕同性父母惩罚。

这样的人在小于三岁之前,没有一个很好的客体关系基础的话,那他会没有一种基本的信任感,他会把很多恐惧投射出去,总是不断做噩梦,噩梦里他很害怕人,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景。

还有一种没有发展处共情能力的人,比如这样的人没有办法共情和理解他人,他会发展成毫无人性的小偷或者抢劫犯。鲍尔比在年的时候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人们就没有办法发展出很好的共情能力,这个时候,当6岁的孩子应当发展出一个超我,发展出良心的时候,这样的人就没有办法发展出一个健康的良心,良知。这样的人可能会发展的非常自恋,非常偏执,比如他不想去上学,或者他会有很多偏执的认知,这些都会影响到他这些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成人之后,他的良知都会受损,这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总的说来0-3岁以前的问题,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影响一个人,当这样的人到青春期开始后,如果有一个发展不良的超我,可能会非常暴力,可能会沾染上毒品,可能会成为一个罪犯。这些都有可能。

刚有讲到第三种人,就是从小被虐待,被殴打,这样的情况。无论是被忽略,被殴打,还是有性虐待的情况出现,在三岁之前发生之后,这样的人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问题,而且是很难治的。他们在学校的时候(6-10)岁,学龄期可能有朋友,有良知,有学习能力,这些看起来都会相对好一些,但他到了成年早期,当他经历了同一性混乱之后,他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你可以看到,无论这样的人是一个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来到你这里,你会发现他们有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扰,但都要比之前讲到的那一种早年自我有缺陷的人要更容易治疗。虽然他们会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又想亲密又不想依赖你,想要独立,但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功能没有那么损伤,他们得客体关系没有那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会比之前那种相对早期问题的人更好治疗一些。

欢迎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南昌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185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