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213/4337492.html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7。有学者对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其与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存在遗传重叠。家族谱系研究发现,人格障碍遗传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属中,血缘关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高。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发生人格障碍的一致率更高,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被寄养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仍较高。(二)脑神经发育因素人格障碍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灰质减少、杏仁核体积减小,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体积减小。人格障碍患者还存在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如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多巴胺功能与阳性症状呈正相关。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5-羟色胺和多巴胺功能异常。(三)心理社会因素人格障碍与文化适应不良有关。例如,儿童期从农村搬到大城市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单独活动以及社交沟通上的缺陷,可能会发展成分裂型人格障碍等。对金钱、地位、成就的过分追求也可能是诱发自恋型人格障碍发生的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发育至关重要。儿童时期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如早年分离、虐待、粗暴、溺爱或苛求等)和早期教育的质量除了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外,可能还会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导致终生稳定的行为特征。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一系列早期创伤,如父母的拒绝和威胁,导致患者认为表达情感是没有意义的,其他人是无情的。分离焦虑障碍被认为是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一些“强迫性父母”用僵硬的、控制的教养方式,限制孩子的自主性,从而形成矛盾、固执、刻板等强迫性格特点。双亲的边缘型人格特质对子女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参考文献:1.国家卫健委.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年版).年11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更多呵护健康和疾病防治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