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格层级

第二章人格特质

第三章人格教育

第四章本能与人格

第五章恐惧与成长

第六章自卑与自尊

1自卑感的来源

第七章走出创伤

第八章成就动因

第九章分裂到统一

第十章焦虑与觉知

第十一章人格与生命

第十二章生命的成长

第十三章人性的解放

红色字体章节为本篇内容。

---------------------------------------------

第六章自卑与自尊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自卑”的困扰,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自卑”总会伴随我们度过一生。自卑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出现在生活中,但它的出现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不适。

最早把“自卑”作为人格发展动力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道扬镳后,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把“自卑感”作为人格发展的起点。他认为自卑感会给人带来不适,所以追求优越感成为人类的普遍行为模式。然而优越感并不能彻底解决自卑感的困扰,所以人对优越感的追求也是毫无止境的,这必然会带来无序的竞争,并最终引发战争,成为全人类的灾难来源,所以社会感才是人格发展的理想归宿。

“自卑”的对面是“自尊”,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人格概念,然而却处于不同的人格层级中。“自卑”源自人的天性,也就是“原始型人格”中,在人与环境发展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每个人出生后,在与周边环境相处的过程中,其需求是不可能被完全满足的,这种状况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原始型人格中储备“自卑”的感受,进而促使我们去改变“自卑”带给我们的压力和不适感,这种改变本身会带来人类适应能力的提升。

当“自卑”感被过度放大,并发展成为“创伤型人格”的一部分,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防御模式”,造成“社会型人格”障碍。如果自卑感足够强大,并成为创伤型人格的核心部分时,人对优越感的追求就会变得无限渴望、没有节制,最终世界都成为被征服的对象,就会出现所谓的“战争狂人”或者“历史的征服者”,这些表面强大的人,内在却隐藏着一个“极度自卑的心”。面对无法释放的“自卑感”,他们往往选择了报复,而不是原谅。当然,人永远不会说因为我很自卑,所以我要征服世界;而是说因为我足够强大,但世界并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我要改变世界。

自尊是“成长型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与环境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合理认知。自尊感会控制自卑感的过度发展,并帮助我们治疗创伤型人格,最终在社会型人格中发挥价值。

一、自卑感的来源

自卑感简单讲就是一种“弱势感”,也就是相对与环境和他人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局面时,人所感受到的压力和不适。当人处于弱势时,本能就会带来不安全的感受。那么外在的不安全感为什么会转化为内在的“自卑感”?这也是人类本能进化的一个里程碑,我认为群居的灵长类动物都具备自卑感,这是维持和发展群体社会性功能的基础情结。如果人类对弱势的感受只停留在不安全的防御性范围内,就会停滞并退缩,不会有进一步的自我调整和反馈,人类的生存能力也不可能提升。而“自卑感”就是这种“不安全感”的内在转化,由防御行的“不安全感”,转化为具备自我改变意识的“自卑感”,通过“自卑感”激发内在的需求,改变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所以,从积极的意义讲,自卑感是人类自我成长的基石。

既然自卑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结,并可以成为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为什么会给儿童成长带来创伤?

自卑与自尊

自卑感与自尊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结伴成长,也是上帝送给人类自我的最好礼物。自卑会让自我变得脆弱,激发自我寻找突破;自尊会增强自我的耐受性,让自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87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