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7662464.html
今日推荐:《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作者:[英]西蒙·巴伦科恩。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三章囚禁于自我聚焦状态中:边缘障碍、精神病态与自恋人格

我们来稍微详细地研究一下第二条特征:不会焦虑或内疚。在我看来,焦虑和内疚这两种情绪和P型有着相当不同的联系。显然,一个缺乏内疚的人做了坏事也不会担心自己以后会觉得难过,至于别人难过与否他就更不担心了。有了共情,人才能感到内疚,而没有共情就不会。你可能会就此认为内疚和共情是一回事。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人可以感到内疚而不必产生共情(比如在闯红灯之后)。共情可以引起内疚,内疚却不能证明共情。焦虑和病态行为之间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人没有了焦虑,就可能做出坏事而不担心会受到惩罚。但焦虑本身同样不是共情的组成部分。它只为一个人为什么不会伤害另一个人提供了一种解释。

注意上面的清单里有几项特征都和共情的丧失密切相关,比如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缺乏醒悟,比如自我中心。我们在第二章看到,共情低下的本质是缺乏自我觉知,这大概就相当于“缺乏醒悟”(lackofinsight,这是精神病学家特别钟爱的名词)。我们看得出来,这两个概念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合。比如一个人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可能是说错了话)。在这个例子里,缺乏醒悟就是缺乏共情的必要成分。我们对一个缺乏共情的行为能有多大的宽恕?你可能会说,我们如果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伤害了别人,总比我们故意(也就是“有预谋”地)伤害别人要好。在克莱克利的定义中,一个精神病态者或许能同时做出这两种缺乏共情的行为:他们缺乏内疚,因此会在明知别人会痛苦的情况下伤害他人;他们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缺乏醒悟,因此也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伤害他人。

有意思的是,克莱克利对精神病态的定义里没有提到对他人的身体攻击或者违法行为,这暗示了精神病态者未必会引起刑法体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300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