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网络游戏反社会人格的服从性测试工具
宜长袖
关于“反控制”系列鸽了蛮久,前阵子比较忙,很多计划被打乱了,这阵子终于抽出空,后面会继续更新......
冥冥之中吧,从几年前看的关于基因的博弈论、到一年前开始接触的中西哲、再到有关宗教...结合自己的经历,逐渐很多点开始串成一条线,才发现每一个点刚刚好就在那个位置,没有一个多余的,而这一切讨论,开始模糊的感觉正在回归一个二分法讨论,我现在还不确定它是什么,这茂盛的好奇心哈哈哈...
网络游戏:反社会人格的服从性测试工具
游戏中的魔鬼
玩游戏时经常勃然大怒、并随意指责、甩锅队友、甚至故意拱火诬陷队友的人,一般生活中都控制欲都比较强,而且大都常见。
正常人会下意识会为其辩解:
他可能比较在乎输赢……
他可能只是脾气比较急…
他可能最近压力比较大…
可能他队友确实玩的不好…
但是有一小类人在游戏中往往这种攻击性会更明显,而且这类人更加重视游戏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这种攻击性和压力甚至会给他的队友带来心理、生活困扰...
正常成年人会疑惑只不过是游戏而已,游戏本是为了放松,为何和这类人一起游戏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异常?
那你就说了:“既然游戏会带来困扰,那么不和这类人一起玩不就行了?”
通常情况下,的确远离即可。
但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比如一个小圈子在工作之余有大量时间仍然需要呆在同一个空间环境,并且这类人作为圈子核心一再强调“团队氛围”“游戏氛围”,并且拒绝游戏的人会被这类人激烈的孤立和打击时,这个圈子里将有人不得不为了维持社交,而“被迫”参与游戏。
对于这类人
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真的存在嘛?”
即便存在,有人会开玩笑说:他不会是分不清游戏和现实吧?
游戏是什么?在游戏里我们杀死另一个人而毫无负罪感或自责,因为我们清楚知道那不是真的人,我们也会用计谋去欺骗对手而心安理得,因为这种带有竞技性的消遣,唯一的导向就是赢。
现实是什么?是人与人的连接,我们尊崇社会的道德礼法,我们和他人存在真实的感情……有更多除了“赢”还更为重要的东西。
没有人真的会认为有人分不清游戏和现实,更何况在这类人在工作生活里面通常看起来很优秀…他可能是备受领导重视的同事、一个小组的组织者等等…他们可不是傻子,反而通常看起来是很“精明”。
而且我们大都不会在意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游戏而已~
但是,假如魔鬼隐身于游戏中呢?
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性:这个玩笑可能真的猜对了——这一类人而言,游戏和现实几乎不存在区别,更进一步的说,当在一类人眼中,现实也是可以由他们操控的游戏。
试想,假如现实世界在你眼里就是一款模拟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毫无良知,不管干了什么坏事都没有一丝负罪感或自责;
再设想一下,你无法用负罪感或羞耻心来抑制自己的任何欲望,换句话说,你的内心完全不受束缚,而且你的这种为所欲为不会引起良心的不安,是外人无从知晓的,相比那些受良知约束的人,你拥有一种荒诞的优势——道德不过是可供你利用的工具,而别人对此一无所知。
你可以让一些人对你产生畏惧,或者把他们使唤得团团转,你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偷东西,或者设法让他们感到自卑,而这可能是让你最过瘾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当你所操控的人物在某些方面比你强的时候:最让人兴奋的事情莫过于用权势打压那些比你更聪明、更有成就、魅力大、更受欢迎、更仁义的人。
这不仅仅是好玩而已,它是你为赢得“存在感”而对他人展开的复仇。如果你缺乏良知的约束,这么做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你可以面不改色地跟你的领导撒谎,暗地里把同事的项目搞砸,用空头许诺诱人上当,或者放出一些永远无法追责到你头上的误导性消息。
事实上,即便诉诸移情作用,我们也无法彻底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你要是把自己想象成为这类人,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因为这类人就是疯子,而且相当危险。这个群体有一个专属称谓,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这种缺乏良知或毫无良知的状况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服从性测试工具
这意味着当反社会型人格从"现实游戏"过渡到“真实游戏”时,基本不存在认知过渡,反而反社会型人格可借游戏之名,彻底放下伪装,更赤裸裸的释放控制狂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游戏对这类人有更深一层的重要意义:游戏对反社会型人格而言更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工具,通过游戏间接对周围人实现影响以及操纵——包括随意对参与其中的人进行暗示、打压、诬陷、欺凌、煽动,以加强自身的控制感,而参与游戏的人将进入他操纵的范围。而拒绝游戏的人,往往会被反社会型人格视为抵抗和背叛,这种失控感足以让这类人感到极度愤怒,因而会遭到反社会型人格激烈的打击和孤立。
而被迫参与游戏中的人,将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且会因为游戏不得不打乱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从而成为受反社会型人格控制的“陪玩”...
无节制
因为现实往往无法彻底满足反社会型人格总是追求“赢”的本性,缺乏和人的共情能力让他们感觉乏味,因此这类人总是在渴望更多的刺激,而补偿“刺激欠缺”的一种方式就是在游戏中的操控,因此他们对游戏也常表现出明显的无节制的状态——疯狂的游戏:每天从下班后玩游戏到凌晨2、3点,然后发一张熬夜加班的朋友圈——这类人非常善于欺骗和树立人设。
同时又因为无法对人形成真正情感依附,为了寻求更多的刺激,这类人可能会在游戏中同时和多位异性形成“感情”关系,但往往也会迅速以失败告终…这类人即使聪明绝顶,但往往也都目光短浅,浅薄得惊人......
后记
在目前对反社会人格的权威研究资料中,几乎没有关于此类人格在电子网络游戏中行为的研究,我猜大概是那些心理学专家教授大都已经是过了四十不惑的人,没几个会长期接触电子网络游戏(笑),从而缺少观察这方面的视角。
根据我的经历,确定无疑现实中遇到的某人具有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征,此人作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研究样本,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此人的具体行为上,昨天想到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而言,“现实世界”与“游戏世界”的趋同,突然理解了此人对游戏的异常态度。
而网络游戏也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和视角,虽然通过游戏不大能辨别出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当反社会型人格借游戏之名对身边人实行操控时,更容易会放松警惕,不经意间放下伪装,从而露出马脚。
而作为正常人,同样也会因为是游戏而放松警惕,从而被反社会型人格通过游戏对你进行“服从性测试”和暗示,因此当游戏时发现感觉不太对劲时,及时止损。
同时推荐一本书: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作者:渐野
这是我自留地
得闲|来|小憩
渐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