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严重人格障碍中的暴怒、嫉羡与仇恨(一)以及这篇文章是对OttoF.Kernberg论文AggressionandTransferenceinSeverePersonalityDisorders的整理。原文链接和作者简介在文末。

翻译/整理:小Qin

躯体和性虐待会对仇恨的精神病理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无意识的内部客体关系被仇恨所主导,原始的分裂防御会长期持续,而这将导致边缘型人格组织的产生:病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存在理想化的和迫害性的客体关系,其中迫害性的客体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将导致偏执倾向、结构化的仇恨,以及施虐和复仇愿望。因此,仇恨产生的基本机制可以概括如下:创伤性情境所引发的痛苦首先转变为暴怒,暴怒进一步转变为仇恨,而仇恨则强化了对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无意识认同。

在某些临床情境中,病人被仇恨和毁灭所仇恨客体的愿望所主导: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方式,病人内心世界的折磨者与被折磨者、暴君与奴隶的关系被活现——病人无意识地激发治疗师成为“施虐的暴君”并试图控制治疗师。

在极端情形下,例如边缘型病人精神分裂症性的焦虑和暴怒发作(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移情退行),病人对仇恨充满恐惧——这些仇恨一部分来自于病人自身,另一部分由病人投射给治疗师;此时在病人的感知中,现实变得无法忍受。具体而言,如果在移情中出现共生性退行(symbioticregression),或者在非共生性退行下的投射性认同被强烈地激活,病人的整个内心世界将成为仇恨之海,在这种情况下,将意识隔绝于现实之外是最原始却最常见的应对方式,而这可能引发两种情形:1.进入精神病性的错乱状态;2.非精神病性的病人表现出欺骗性,并且期待治疗师被欺骗,所有的交流都蒙上一层虚伪的面纱,而强烈的情感则以解离的形式表达出来。Kernberg将第二种情形称为由精神病态移情(psychopathictransference)所主导。

在一些相对不那么极端的情形下,例如恶性自恋,病人可能:1.对治疗师表现出强烈、甚至过分强烈的好奇;2.对治疗师表现出持续的傲慢与轻视,并且无法与治疗师展开认知性的语言交流;其中后者对应于比昂所说的“假性愚蠢/pseudostupidity”(关于假性愚蠢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探讨)。

意识中无法容忍的原始仇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仇恨转向自身,例如将仇恨转变为自残形式的躯体化,或表现出稳固的自杀倾向。

在对移情被仇恨所主导的病人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建立严谨、灵活却坚定的治疗关系框架,这是为了避免见诸行动对治疗乃至治疗师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治疗师只有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够对移情中的深度退行进行分析。对于具有毁灭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病人而言,签订合同能够鼓励ta们在移情中表达仇恨,而非通过躯体化或见诸行动进行表达。

当认知性的语言交流无法顺利开展时,应当首先对精神病态移情进行工作。当交流中的欺骗性减轻到一定程度时,潜在的偏执倾向将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在治疗过程中,“受害者-加害者”模式可能反复出现,病人可能时而认同受害者,时而认同加害者,并且将受害者或加害者的角色投射给治疗师。这要求治疗师对反移情保持高度警觉:治疗师可能感受到作为受害者的痛苦,也可能感受到作为加害者将攻击性的反移情见诸行动的冲动。

在对虐待行为的受害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可能倾向于回避对“与攻击者认同”进行分析,这一点尤其值得警惕,这是因为将病人一贯地当作受害者可能促使病人将攻击者的角色在治疗之外进行投射,从而强化理想化的移情情景,而这种理想化的移情情境与由仇恨主导的基本移情情境是相背离的。治疗师应当将患者视为负责任的成年人而不是长期受害者,而病人需要意识到在应对创伤时ta们是如何与加害者认同的。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65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