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61.html

第一次接触心理学大概是在高中,那时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着了迷。高中时偶尔还会做梦,不像现在,梦几乎成了稀客。弗洛伊德把梦与性和死亡联系起来,认为梦有两个作用,实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改装具有破坏性的想法保护睡眠。小时候经常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孙悟空似的人物,这应该是第一种功能。正如俗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二次接触心理学是高三毕业的暑假。那个暑假太难熬了,以前总是抱怨暑假作业太多,想过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可是真到高三毕业时,却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了。于是不知道去哪里找了本卡内基《人性的弱点》。当时看这本书时,又爱又恨。怎么有人这么腹黑,却又把人性总结得这么深刻。对周围的世界也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看完《人性的弱点》,迷上了这类腹黑书籍,又看了好几本。现在只记得一本叫做《职场腹黑学》的书,其他的都不记得了。

再后来是大学,刚上大学时充满了求知欲。到处找书看,找视频学习。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如获至宝,一有时间就看,还做了大量的笔记。视频里提到的很多书也都去翻来一一看了。现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思考致富》,就是讲如何不断想象自己有钱,然后付诸实施变得真正有钱。现在想来,那些书籍都太过于偏激了,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认为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做到。这大概也和当时的年纪有关吧,总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但是当时看到第十集就没看书了,觉得这样太累,后来就只是看视频,没再去看视频里提到的书籍了。

再后来是卡伦霍妮的《自我的挣扎》,这大概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了吧。从大三开始,一直到研一上才结束,中间还工作了两年。卡伦霍妮是新弗洛伊德派的集大成者,和弗洛伊德不同,她认为心理发展的动机是基本焦虑,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的性或死亡的冲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书虽然也有专业的影子,但是对于外行来说,也还是能大体读懂。卡伦霍妮的书就是另一种了,充满了专业名词。有时候看半天才能完成一页。看完之后对这些概念也是模模糊糊的,等到几天之后再看又忘的差不多了。开头的几十页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才终于把专业名词以及书的大纲看懂。后来有段时间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所以就停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再次拾起是研一了。我有一个习惯,看的书一定要看完,不管有多烂或多难。所以那本书一直留着,直到研一才看完。

再到后来就是想系统地学学心理学,于是就找来北京大学课程《心理学概论》,大概了解心理学的情况以及心理学的发展史,算是做了心理学的入门吧。看完视频之后,便找到了这本菲利浦津巴多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这本书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转变,从广泛的阅读向专业学习的转变。在这之前,虽然我看过很多书,涉及的领域也很广,但是这些书籍很广很杂,很难形成一个系统。以前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大量广泛地阅读,于是我读了很多领域的书,此外我还认为需要阅读经典,所以也读过不少经典。现在想来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实是不科学和错误的。现代学科大多都是科学,对于科学的学习,科普类的书籍更多的是帮助培养兴趣。这样的书读一两本就够了,再多读就像是看电影一样仅仅只是一个休闲的方式而已,已经起不到学习的作用了。而对于经典类的书籍,比如《国富论》,《乡土中国》这类书籍其实并不适合外行去看。书籍经销商们不停地鼓吹读经典,人文学科的大师也鼓励要广泛阅读。但是这类经典并不适合,对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一方面这些书的难度太大,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读这些书无法形成系统。我并不是否认这些书籍的经典性,而是现代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严密的系统,这些书籍在这个系统形成的时候的确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但是这些书并不是科学,里面充斥了大量和科学相矛盾的观点。如果先入为主,很容易让人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是正确的。正确的应该是学习现代的学科,然后以这些经典作为辅助,这样既能系统科学地学习,同时也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经典,加深对学科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解应用能力。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给我最大的一个震撼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是科学。我一直以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一门科学,结果发现这个学派的理论无法被证实(科学需要证实),虽然它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特别是人文领域(如恋母情结)。其次就是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比如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其实是心理学回报理论中的接近原则;颜值即正义,是回报理论中的外表吸引力原则;分享秘密能让关系更亲密是回报理论中的自我表露原则。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很多非常有趣的和现象,更了解人性。比如棉花糖试验表明有自制力的人往往更能取得成功,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情景能极大影响一个人,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阿希的从众实验表明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心理过程和行为。《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共14章,第一章为概论,大概是按照现代心理学七大流派——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特质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来讲述。第二章到第十四章分别为:生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意识状态,心理发展,感觉和知觉,学习,记忆,思维和智能,情绪和激励,压力、健康和幸福,人格,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治疗,社会心理学。接下来就按《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章节,把每一章中我认为非常有趣的部分摘录出来。作为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吧。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流派,现代心理学流派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过程。这一章最有意思的是,心理学是科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共同特征,而不是个体的。心理学不能算命,也不能猜到别人内心正在想什么。算命,占星术等不是心理学。

第二章主要从生物观点介绍了心理学。包括遗传进化的观点,身体各系统的交流以及大脑如何产生心理过程。比较有趣的是关于天性-教养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女性选择比自己大,经济条件好的男性结婚更有利于繁衍后代;人不喜欢吃苦的东西因为远古时苦的食物往往有毒,喜欢吃甜食和高热量食物是更有利于恢复体力。男人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是因为繁殖能力更强(遗传进化观点)。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会随人经历的改变而改变。左脑控制身体右半侧,主导理性和积极,右脑控制身体左半侧,主导感性和消极(半球优势),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意识的形态,意识的周期性和其他意识状态。比较有趣的是意识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主观解释。前意识是需要提示才能想起的东西,意识是不需要提示就能想起的东西,潜意识是没有察觉到的意识状态。做梦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如果头一天做梦被打断,第二天会出现快速动眼反弹。睡眠也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为了保存能量,避免受伤,恢复智力。睡眠不足会对认知和运动机能造成损害。睡觉打呼噜很可能是一种病,叫睡眠窒息症。其他意识状态有:催眠,冥想,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酒精是抑制剂,尼古丁是兴奋剂。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学上人一生的发展阶段,发展的渐变-突变和天性-教养问题。有趣的有: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无法解决天性-教养问题,发展似乎是渐变-突变的集成。铭印,指某些动物会把出生见到的第一个活物当成它妈,婴儿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要么安全要么不安全,这种关系和孩子以后的风格(回避还是依恋)有很大关系。婴儿接触依附者既有食橱理论(为吃的),也有接触安慰(接触中获得刺激和放心),前者满足便会走向后者。人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中内嵌学习语言的结构),语言学习阶段——牙牙学语,掌握词汇和语法,命名爆炸,语法规则,其他语言技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图示,同化和顺应交互,认知发展阶段。顺应,为整合信息修改图示,同化,为符合图示修改信息。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2岁之前),前运算阶段(2-6或7岁)——自我中心主义(认为别人和自己眼中世界一样),万物有灵论(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能思考),中心化(只能看到某一方面,看不到本质),不可逆性(水倒到地上比装在杯子里多),具象运算阶段。四种教养风格——权威型、独裁型、宽容型、放任型。社会化中女孩更容易组成合作性小团体,男孩更容易组成有等级结构的大群体。埃里克森社会心理阶段主要挑战——信任与不信任(1.5岁前),自主与自我怀疑(3岁前),进取与内疚(6岁前),能力与自卑(发育期前),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青春期),亲密与孤立(成年期早期),繁衍与停滞(成人期中期),自我完善与失望(成人期晚期)。外表是青春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女生尤为如此,男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70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