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忍让,家暴的护身符
温柔不等于忍让
家暴者算是“人格分裂”吗?在心理咨询的课间,有学生问起我这个问题。因为家暴者常常会出现两面性:在施暴时穷凶极恶,可事后突然会像良心发现一样拼命痛悔甚至跪地求饶。然而,下次再发作时却是变本加厉。看上去,还真像一个身体里有两个“灵魂”。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家暴者都很清楚自己在不同时候的表现。也正是这迷惑人的两面,让他们在受害者面前变得有恃无恐。
家暴的溯源有感动写下这篇文字,是因为看到这个叫拉姆的藏族姑娘。很可惜,虽然拥有20多万的粉丝,我却在其被前夫重伤以后才知道她的存在。当看到原本视频中活泼、清纯的她躺在病床上被烧成焦炭一样,作为陌生人也痛心不已。听闻她最终去世,倒感叹这样能少受一些折磨也好。可是,当得知她与前夫那分分合合的婚姻经历,却又让我唏嘘不已:千万不要轻信家暴者一时的忏悔,因为很可能这将成为你的催命符,而对他却会成为一张继续施暴的护身符!
当然必须承认,有一部分施暴者本身确实有一些完全丧失自知力(Insight)的疾病、即全然不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相当一部分家暴者的原因都归于一种叫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保障”、“爆发型人格障碍”等,i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就是突发的、难以自控的愤怒情绪与暴力行为。有时候会因为小事引起,也有时毫无由头就会因自己所思所想而自发。一旦发作起来则往往会不顾忌任何后果,或伤人毁物,或是自伤、自残。基本上,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经常会处于担惊受怕之中。
但与其他人格障碍不同的是,等到情绪消退以后,他们又会出现反悔的行为。这也正是让许多受害者选择继续忍让的原因,就连一些旁观者、乃至法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会被迷惑、认为这个人“真的有改好的可能,应该原谅一下,毕竟是一家人嘛”。可是就临床上的观察研究发现,冲动性人格的反省并不太深刻、下次很可能会故态复萌,由此不断地呈现间歇性发作的状态。如果进一步更严重的就变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对自己暴行完全没有痛惜和悔悟的残酷。说实话,真要那样恐怕也就此让大家避而远之了。可冲动性人格却如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男主一样时而温柔像天使、时而却凶恶如魔鬼,使人防不胜防。不要轻信任何保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格障碍在各种心理疾病中非常特殊: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它是由于从小到大非正常的心理环境中慢慢形成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性的扭曲,所以找不到确切的起病时间。由此,也导致了他们不可能因一时的责备、感动或者怜惜的情绪就能轻易改变自己的性情。而受害者的原谅、容忍,便成了病人从外部环境得到的次级收益(secondarygain),使他们在下意识里继续放任在他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拒绝接受任何治疗。
可以说,看上去似乎很善良的包容行为,在这个时候却成了害人害己的催化剂、让冲动性人格障碍患者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也给自己埋下了深深的危机。如同年轻的拉姆、还有最近那个被婆家虐待致死的媳妇一样,最终都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因此,我总是劝说所有家暴的受害者要及时采取行动、哪怕暂时远离对方的威胁范围内。就算你真的还在乎对方,这也是让其能真正得到改观的开始。就如同小孩子因为害怕打针吃药而拒绝就医一样,父母若一味地选择放任,又怎能看到病好的那一天呢?
真的爱我,就拿出实际行动在心理学上通常认为,一个人有坚定的认知观念(cognitionbelief),一定会配以相应的行为,毕竟人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外在行为来间接体现的。为此,心理咨询中针对观念的改变会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综合方法。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如果真的有痛改前非的意愿,应该付诸于行动、而不只是挂在嘴上。
在不轻信其保证的前提下,任何“观后效”的手段,首先都要确保自身的安全,而不是简单地让对方跟自己共处一室、看看是不是真的“悔改”了。除了在必要时申请司法部门的保护以外,在专业上最合适的方法,便是带着对方去接受专业心理干预。这本身也是检验其有没有真正的决心去彻底调整自己个性的试金石。同时,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必须接受双方暂时保证距离、等待病情稳定以后再慢慢恢复。比如,可以按照心理学条件反射的原理,只有当出现进一步的积极变化时才给予增加接触的机会、以作为奖励,由此渐近式地推进,直到完全改变其行为后方能恢复共同生活。相信,如果其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真正愿意用心在乎的人,那么自然也愿意为了自己忍耐和成长!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人格障碍本身的病理特点,大多数患者并不太有接受专业治疗的意愿。遇到这样的要求,或是讨价还价、拼命耍赖,更可能干脆恼羞成怒、再次爆发攻击行为,真愿意乖乖听从的并不占多数。站在这个角度,本身在谈判的当下也需要做好一定的安全措施、避免发生不测。不过,临床数据显示,人格障碍的预后并不良好、也就是不太容易治愈。因此遇到这样的一位对象,还是奉劝受害者尽可能当机立断吧!即便是出于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等等因素考虑,在一个不断出现暴力的家庭里,又怎能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呢?但愿,像拉姆姑娘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重演了吧!
参考文献[1]薛应军.遏制家暴从提高法律意识开始[N].民主与法制时报,-10-27().
[2]车文博编著.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黎淑贞.家庭暴力及其心理根源[N].上海中医药报,-03-11().
[4]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
[5]王宏伟.构筑“家庭暴力”维权网络体系[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31(02):47-51.
end感谢你阅读我的文字,
愿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