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管理和社会适应大津秀女
载《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管理和社会适应
糖尿病患者心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正确评估,合理管理,利用自身和外界的各种资源,让其心身处于相对适宜的状态,然后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去。
心(理)身(体)状态俱佳时,患者才能更好投入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良好的生理指标是基础,保持指标稳定,需要患者长期的综合努力,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三方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患者本人稳定的心理机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心态、心理痛苦与社会适应
调查[1]显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发生率为18%~45%,18个月的发生率为38%~48%,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2-4]。
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包含以下方面[5]:
1,担心未来发生并发症。
2,担忧糖尿病饮食治疗。
3,负罪感和/或自责感(例如肥胖、不良血糖控制方面的影响)。
4,否认患糖尿病的事实。
5,社交活动痛苦不适。
除上面的负面影响外,每日必须定时服药或皮下注射也无疑增加患者的生活负担,这会让人们普遍觉得他们的社会功能会受很大影响,生活品质也极度下降,不过已经有许多研究证明,实事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
国内外数项调查表明,除躯体不适感与一般健康状况外,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家庭收入、婚姻情感和人际关系)和一般人群,没有显著差异,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糖尿病并发症逐年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寿命近年显著提高,接近一般人群[5]~[11]。
在糖尿病心理管理中,我们要积极促进患者社会适应的发展,减少大众对糖尿病患者的误解与歧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糖尿病不影响社会功能、经济收入、婚姻和育儿,或把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许多时候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并非实事,而是态度与认知。
例如,患者要每日测血糖和打针,事实上这会对身体带来的不适感或某种损伤。那我们去想象,芭蕾舞演员和可可西里的救援队员,每日身上都遭受的疼痛与打针比起来,岂不更加不堪?再比如,患者每日要控制饮食,还要配合运动,没办法去吃冰淇淋自助。患者毕竟是可以吃饱的,只要注重食材和搭配就好,可诸多影视演员和歌舞明星,还要特别注意节食和练肌肉,他们岂不更痛苦?
演员会十年如一日的去坚持自律,忍受伤病,因为他们心中有目标,为了目标和理想,主动忍受各种艰辛。糖尿病患者容易陷入抱怨,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主动去体育训练或者极地救援,而是被动应战糖尿病魔,心态不同,节制的行动力和对痛苦的感知亦会不同。
所以在糖尿病心理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对患者和家属的认知调整,从被动打针、控制饮食和运动,升华为主动自律。例如对于生活方式极不健康的三高人群来说,若是不患糖尿病,将会一直胡吃海塞下去,有概率会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现在因为糖尿病而改变生活习惯,有了更多的谨慎、注意和自律,兴许可以更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现实中这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也注意到也有个别的人患糖尿病之后,不严格依从医生的建议,仍然放纵自己的口欲,数年后各种并发症骤然而至,悔之已晚。
二,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与社会适应
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抑郁和焦虑的情况很多,许多时候患者本人和家属,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因为身体问题导致情绪有些不太好而已,而忽视了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患者若一时无法调整好心理状态,就会影响社会适应,低社会参与又会加重其负面情绪或低自我价值感,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