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314/8744649.html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之前,大家对回避型人格若没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看看心聲往期的一篇文章——通过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解析此类人格(点击阅读),再来阅读此篇文章会易懂。

许多情形下,我们简单地使用“溺爱或匮乏”、“关爱多了还是少了”来描述复杂的母婴关系是有局限的,也难以解释出现在学龄孩子和成人身上常见的“宅居”、“穴居”、抑郁、敏感以及更为严重的孤独回避行为,因此需要引入“不良刺激”这一亲子关系概念。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段文字来概略描述“不良刺激”或“恶性刺激”对婴幼儿个体的不良影响及后果:

养育者是“不良刺激”的主体,是惩罚、敲诈、诱惑或控制性情绪及情感互动的策划者,他们作为“自体客体”,与婴幼儿的互动是压抑的、紧张的、过度的、胁迫的及令人疲惫的,常常无法让自体处在自发的体验中。长期处在这种不良的恶性刺激中,可能导致个体无法忍受任何哪怕是善意的刺激和响应,敏感于人际交往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并对人际亲密关系怀有渴望与拒绝的矛盾、分裂或双趋体验,严重时会导致个体逃避创造性的活动或回避理想化的人物的压力,或者以强迫性仪式行为或多种抽动行为来抵御外部世界对脆弱自体空间的侵袭。如果恶性刺激导致自体的负荷过重,可能造成敌意、偏执、妄想等症状。

研究发现,不是缺少关爱或忽视,而是存在于早期母婴关系中令孩子感到恐慌的“不良刺激”才是导致“回避交往”的心理养育基础。临床上把这类以“敏感焦虑”、“回避”或“逃避”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称之为“回避接触型人格”,也可称为“人际焦虑型人格”。

回避型接触型人格患者具有以下基本的症状特征:

01人际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容易因他人的否定性评价、表情和行为而受到伤害,他们怀疑自身价值,敏感而脆弱,甚至偏执,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些小事情而感到不如意时,即表现得很委屈、很受伤,甚至引发儿童式的愤怒或难以自控的歇斯底里发作。02回避交往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己,只与自己亲近的某一个或几个人产生交往。严重时即使面对自己的父母、家人、配偶仍然心存防备,回避沟通,力求维持自我心理空间不受侵入。譬如,长时期的不与家人一同进食、反锁房门等。03逃避合作除非确信安全并受到欢迎和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5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