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痤疮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躁狂抑郁简称“躁郁”,也叫“双向情感障碍”。

关于世界双相障碍日(WorldBipolarDay):

今天是3月30日,是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生日。他去世后,医学界推断梵高很可能是罹患了双相情感障碍。为了纪念他,所以就把这一天作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如果说抑郁的人是“陷入了情绪的低谷”,那么躁郁的人就像做过山车一样,在情绪的高峰和低谷之间上上下下。

这听起来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躁郁的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都误以为他们是“抑郁”,就连精神科医生,也很容易把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抑郁症”。

这恐怕是因为,我们的主流文化更接纳、认可和欣赏情绪激昂的状态,却对情绪低落的抑郁状态很不待见。

观众看明星、老板看员工、年轻人看自己的交往对象……大都喜欢对方活力四射、兴致高昂、精力充沛、才思泉涌,而不喜欢ta落落寡欢、暮气沉沉、愁眉苦脸。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两面,多半会觉得,ta落落寡欢的时候是抑郁的,而活力四射的时候是“正常”的——一个人如果时而“抑郁”时而“正常”,那ta当然是“抑郁的”。

ta自己很可能也这样认为。我们大都希望自己元气满满而不要无精打采。

这种希望有时会带来一种错觉:那个自我感觉良好、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自己,那个精力充沛、创造力强、可以花几个小时完成别人几天工作量的自己,那个谈笑风生、指点江山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而那个躺在家里出不了门、什么也做不了、连电话也不愿接的自己,只是生病了(得了“抑郁症”)。

其实这就是双向情感障碍:那个让你觉得“正常”的自己,“我不就该是这样吗”的自己,其实是进入躁狂状态而超水平发挥的自己,正如那个抑郁的自己,是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的自己。

这种说法也许会让初次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躁郁的人不太开心。这样的真相虽然痛苦,接受它却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

如果一个人把超水平发挥的自己认作是“正常”的自己,就可能在这种状态下给自己制定很多完不成的计划,等过山车从坡上下来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就会让ta傻眼,接下来变得更抑郁。

一些从事创作类工作的躁狂者,会在偶发的躁狂状态中,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优秀的作品。

于是ta心想:对嘛,这才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旷世之才啊!

ta开始参考这种状态去预期未来:做计划、接订单、签协议、收订金……不久,躁狂状态结束,进入抑郁状态,什么都做不了,ta甚至感到绝望:

“缪斯女神什么时候才会再次青睐我呢?”

有些人甚至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或损害健康的药物,尝试激活躁狂状态(可能被认为是“创作状态”)。不论成功与否,结果当然都是一样的——进入抑郁状态。

躁郁的转换常常呈现出对称性:越躁狂,越抑郁;躁狂得越久,抑郁得也越久。如果抑郁暂时没有来,那只是因为被攒到了未来。

躁狂就像心理能量的透支,透支了多少,就要用多少抑郁来偿还。

也有一部分躁狂的表现是话多、脾气大,甚至有暴力倾向,这当然就不是主流文化所能接纳的(本章选自于玲娜老师新书《我抑郁了吗》)

《我抑郁了吗》书评|了解自己,是走出抑郁的关键

提升性生活质量真的可以挽救亲密关系吗?

什么是女性应该追求的独立、自由、平等、奋斗和快乐?

知识专栏

第七节——心理识别施虐型人格障碍,以及识别人格障碍的方式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81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