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没有一种爱是通过控制别人来实现的心理
年,专栏作家凯特琳·吉布森在《当我们谈论特朗普和“煤气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文中写道:在特朗普整个竞选期间,不只一次地被指出通过使用“煤气灯操控”对大众进行了心理操控。
去年某著名歌手的离婚事件以及后续衍生的相关新闻中,也让“煤气灯操控”和“自恋型人格”这两个心理学术语受到大家热烈的讨论。
同时也再一次带火了年上映的经典电影《煤气灯下》,女主角英格丽·褒曼也凭借精湛的演出获得了第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以及第二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而“煤气灯操控”也成为了心理学者以及大众讨论的社会现象延续到了现在。
心理学者罗斌·斯特恩在《煤气灯效应》一书里,从社会关系与家庭亲密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心理操控在人际关系之中的一系列表现,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识别与摆脱这种有毒的关系。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一词源自于《煤气灯下》这部电影:男主角安东为了夺取妻子宝拉的姑妈留给她的遗产,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试图对她进行心理操控。他在房间的煤气灯上动了手脚,让它变得忽明忽暗,却欺骗宝拉这是她产生的心理幻觉。
年,《当代家庭治疗》刊登了《煤气灯操控:一种婚姻综合征》一文;年,《纽约时报》首次使用了“煤气灯操控(gaslighting)”这个词;年,美国方言协会将这个词评为最有用的新词,这意味着人们渐渐意识到心理操控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心理学词典里,将“煤气灯操控”定义为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经历与见解产生怀疑。
这个词最早源自于年的同名舞台剧,并于年和年两度被改编成了电影。
煤气灯操控者的3大特点
在一场煤气灯操控之中,首先需要包含两个角色:操控者和被操控者。
对于操控者来说,他们通过一系列有意或无意的行为,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利以及获得利益,来满足自己自恋的心理需求。
而对于被操控者来说,通常会对操控者产生一种理想化的移情,由于自己内心的匮乏感,即使产生了自我怀疑甚至受到伤害,也无法抽离对操控者的依赖。
比如在电影《煤气灯下》里,女主宝拉在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后,便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投注在了男主安东的身上,这也成为她走进这种情感幻觉的一个重要条件。
煤气灯操控者具有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的一些典型特点,很有可能也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
以下3种表现,都有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具有煤气灯操控者的特质:
1.自大
在自体心理学中,将自恋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维度,而自大就是一种不健康自恋的典型表现。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对此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心理上的通货膨胀,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要远远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
一个煤气灯操控者在生活中,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因此在认识还不够深入时,大多数人会将其视为极具魅力的人。
2.善于甩锅
以前在公司里,曾经参与过一个新项目的运营,经常需要开会对方案进行讨论。
在早会时,小领导对方案非常认同,但到了下午,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度的转变。
后来才知道,是由于老板对项目进度不满意,于是他急需找一个来背锅的。
煤气灯操控者非常善于掩饰自己的甩锅行为,他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帮助自己合理化。
对于一些有意而为之的甩锅行为,可能还比较容易察觉,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问题。
这很有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潜意识里使用了“逆转”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无意识的将本应该对自己的指责转变为对他人的指责。
3.道德法官
很多人会认为,批评是很多操控者惯用的一种手段,但忽略了很多人会通过赞美来操控别人。
对于煤气灯操控者来说,在关系建立之初,他们往往也会不吝于表达自己对你的赞美,来快速地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而他们会不时地切换到批评的模式之中,通过否定甚至是谩骂的方式,来打击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煤气灯操控者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因为TA既有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也有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
对于煤气灯操控者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握着一把绝对的道德之尺,可以随时对被操控者的行为进行审判,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
事实上,在一段“煤气灯探戈”中,两个共舞的人很有可能都共同具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
操控者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操控行为,被操控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通过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心理依赖。
尽管煤气灯效应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用语,但目前心理学协会依然没有将其纳入专业的心理学术语之中,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的使用煤气灯效应这个词可能会让人们忽视心理伤害的严肃性。
但我们可以时刻记住的是,没有一种爱是通过控制别人来实现的,真正的爱必定意味着宽容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