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也行,百合你成精了吧?没有,我只是走火入魔而已,离成精的路还很遥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玛格丽特和克莱因等人研究三岁前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认为对日后所建立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往后生活中的客体关系,均源于儿童想寻求跟母亲再度联结。至於心理发展,可以想成是个体在区隔自己与别人时的演进方式。分为四个阶段:

正常性婴儿自闭——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星期

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只知觉到部份(胸、脸、嘴、手)而非完整的自我。在此状态下,没有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的客体。

共生——出生后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

婴儿非常依赖母亲,似乎期望在情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化历程——始于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

幼儿于此阶段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矛盾。

对自我与别人的——通常要等到幼儿满三岁才会

此阶段幼儿能更完全的了解自我,认知逐渐稳定,开始与别人是分开的,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去自己的个体感。

先来看看谁呢?自然是菲律宾。

先了解一下菲律宾的成长史。

年,苏门答腊岛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国。在西班牙侵占和乐岛前,菲律宾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经常到中国朝贡。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清朝与藩属国苏禄王国的交往中断。年,爆发美西战争;6月12日菲律宾宣告独立,成立菲律宾共和国。尔后西班牙战败,签署巴黎和约,美国接收菲律宾,改由美国统治。二战期间为日本所据(年-年),日本占领菲律宾后建立傀儡政权(菲律宾第二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年7月4日,美国同意菲律宾独立。

长期被奴役的国家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自然是先选择向自己首先屈服的第一个国家开炮,可是他又离不开对美国的依赖。从心理学角度讲,菲律宾此时正处于幼儿的分离-个体化历程,即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阶段。幼儿于此阶段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矛盾。所以,当南海仲裁事件发生之后,菲律宾突然怂了,呼吁各方“冷静”。因为他既不想失去爸爸(中国),也不想失去妈妈(美国)。

说到这里,有人不免疑问,为啥中国是爸爸,美国是妈妈?呵呵,回到上面看看菲律宾的成长史,最早是向中国朝贡对不?对了,这就是父子相处的方式。而美国呢?殖民(一直带在身边,从未远离),虽然美国不知道是第几个后妈,可这个后妈比前面几个妈(西班牙、日本)厉害(强势)多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美国这个后妈,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存在,即表演型人格障碍。

啥?美国居然是表演型人格障碍?对了,不信,你跟着百合一起看看美国。

谈到美国,首先要说一下美国的妈妈,菲律宾的继祖母——英国。为什么说英国是美国的妈妈,看一下美国的全称:美利坚合众国(UnitedStatesofAmerica),英国呢?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很相似(United),是不是?

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年合并爱尔兰,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美国人主要来自哪里?

北美原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始向这里移民,英国则后来居上。年,英国已建立13个殖民地。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也就是说,在美国独立之前,她一直是依附于英国的。由于美国没有顺利完成与母亲英国的分离,于是产生了投射性认同(客体关系理论),美国对英国的投射性认同表现在哪呢?权力!是的,就是权力。英国曾经征服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家,直到现在有些国家表现上是独立了,实际上却还是英联邦国家。美国也想如此,于是就有了我们经常看到的“到处干预”。

现在,我们来看看表演型人格障碍。什么是表演型人格障碍呢?百合在前几期介绍过,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以高度情感性和以夸张的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朗的某个水平。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

DSM-5表演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一种过度的情绪化的和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以下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在自己不能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2.与他人交往的特点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3.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表浅;

4.总是利用身体、外表等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5.言语风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细节的;

6.表现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

7.易受暗示(即容易被他人或环境所影响);

8.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的更为亲密。

CCMD-3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6)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美国在世界的表现,经常是以一种爱出风头、引起注意的形式出现,一旦发现谁有可能强了她的风头,就开始给人难堪,比如,最近这几年中国的发展让她感到不安,怕被夺去风头,于是酝酿出了南海冲裁案。但是她又装腔作势,说话夸大其词,缺乏具体真实细节。只会在那里指着中国说,“你得履行海牙仲裁法庭的仲裁结果。”可是具体理由,她却说不出来。此外,美国为了引起注意,经常寻求刺激,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诸如此类。而且,美国经常自以为和其他国家关系亲密,因而经常对人家指手画脚。一旦发现不对头,态度马上来个度转弯,情绪变化无常。根据DSM-5,美国的症状符合1/3/5/6/8项;根据CCMD-3,美国的症状符合1/3/4/5/6/7/8。据此,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就是说,美国人格尚未完善,还停留在少年期。

玛格丽特认为,人们最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一方面以自己为荣,另方面又能把别人理想化。成熟的成人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植基于自由、自足、与自尊的身份感,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换句话说,无论是菲律宾还是美国,都害怕被封闭、被遗弃。因为他们人格尚未完善,心理还需成长。

调侃完了,接下来是严肃的事情。

百合跟你谈一个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

前两天因为南海仲裁案,百合在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07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