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自恋与移情
弗洛伊德认为,利比多是一种能量,可以向内投注,也可以向外投注。向内投注称为“自恋”,向外投注称为“他恋”或“对象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向内投注多了向外投注就会减少,爱自己越多爱别人越少,自恋的人难以产生对象爱。荣格就是据此区分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心理的发展就是一个从自恋到他恋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到了成年期还很自恋,那就是不正常的,称为“自恋性人格障碍”,简称自恋障碍或自恋人格。幼儿的自恋称为“初级自恋”,成人的自恋即自恋障碍称为“次级自恋”。次级自恋是他恋受挫,利比多撤回的结果。其实,弗洛伊德所说的次级自恋实际上是“三级自恋”,真正的次级自恋发生在潜伏期,由于俄狄浦斯情结得到解决,利比多撤回到自身,对异性的兴趣明显减退。过了这个时期就是青春期,利比多重新投向异性,如果由于受挫而撤回,那就是“三级自恋”,这才是不正常的。
科胡特认为,利比多有两种:自恋利比多和对象利比多。不管向哪里投注,自恋就是自恋利比多引起的,与对象利比多无关。换句话说,自恋和他恋与利比多的投注方向无关,而与利比多的性质有关。自恋和他恋并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并存的。一个人完全可以既自恋,又有良好的对象关系。甚至可以说,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别人。因此,自恋是正常的。当然,过分自恋是不正常的。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的人无法产生移情,所以不适合做精神分析。而科胡特认为,自恋的人是很容易发生移情的,但跟神经症病人的移情有所不同。神经症病人的移情是把对象利比多投注于分析师,产生爱或恨的情感,而自恋的人是把自恋利比多投注于分析师,产生自恋移情。
自恋移情分为两类:1、反映性移情,也称“镜像移情”,就是把别人变成自己的附属品,用别人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唯我独尊;2、理想化移情,就是把别人当成理想化父母,过分依赖别人,惟命是从。
反映性移情又分三种:1、原始融合,就是他我不分,人际界线不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要求别人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2、他我移情,承认别人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个体,但有心灵感应,想法一致,属于“同类”,相当于拉康的“镜像”;3、狭义的反映性移情,承认别人跟自己是不同的,但希望别人能够赞同自己、支持自己。
对象利比多的作用是适应环境,与他人或物体发生联系,形成客体关系。自恋利比多的作用是形成“内聚的自体”,也就是统一、完整的人格。
自体的结构是两极性的,一极是夸大自体,一极是理想化父母,两者互相呼应。夸大自体就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非常重要,自我夸大,喜欢表现。理想化父母就是认为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非常优秀。
夸大自体的产生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父母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后来,孩子渐渐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无微不至的,于是就把父母内化,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称为“志向”。这样一来,即使父母不那么无微不至了,也没关系,“志向”依然无微不至。
理想化父母的产生也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如果父母能够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会把父母理想化,认为父母无所不能。后来,孩子发现,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于是就把父母内化,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称为“理想”。“理想”永远是无所不能的。
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父母就会受到压抑,科胡特把这种情况称为“水平分裂”;如果父母利用孩子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父母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父母就不能内化,从而泛化到其他人,甚至物体,这种情况称为“垂直分裂”。
科胡特所说的“理想”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我理想”,但不完全相同。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俄狄浦斯后期把父母的好的一面内化为自我理想,把坏的一面内化为良心,二者构成超我。科胡特认为,理想化父母既可以内化为超我,也可以内化为自我,这取决于时间。以三岁为界,在此之前,理想化父母内化为自我,在此之后则内化为超我。“理想”横跨自我和超我,模糊了两者的界线。
自恋的发展如果在生命早期遭遇严重挫折,就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人格,其人格是支离破碎的,这种情况见于精神分裂症、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如果在两三岁(前俄狄浦斯期的后期)遭遇挫折,就会形成“脆弱”而“饥饿”的人格,需要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得到滋补,形成“自恋障碍”,容易发生“自恋移情”。如果在三岁以后(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青春期)遭遇挫折,人格已经形成,仅表现为神经症。
科胡特把自恋人格分为五种:1、融合饥饿型,人际界线不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卷入,过于纠缠;2、他我饥饿型,非常渴望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到处寻找自己的“镜像”,甚至假想出这样一个人来;3、反映饥饿型,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渴望被赞扬;4、理想饥饿型,很容易把别人理想化,到处寻找偶像,最后变成追星族;5、回避型,孤芳自赏,孤影自怜。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理想化移情,就是把分析师理想化,认为分析师无所不能,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因而非常信赖分析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师身上。然后,依次出现:1、狭义的反映性移情,希望得到分析师的赞许和认可,分析师的意见和态度显得非常重要;2、他我移情,与分析师心有灵犀一点通,越来越有共同语言,类似于荣格的“感应”;3、原始融合,向分析师提过分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负性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的任务是配合病人,扮演相应的角色。例如,配合理想化移情扮演理想化父母,配合狭义的反映性移情提供情感支持,配合他我移情与病人保持步调一致。一般认为,做到前两步就足够了。如果病人的理想化需要和反映性需要得到了满足,自恋障碍就能得到修复。对于情况比较复杂、自恋障碍比较严重的案例,还可以做到第三步,与病人同步,满足其他我移情的需要。这是底线,不能再深入下去了,不能进入原始融合。
在配合病人的同时,分析师的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解释。
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