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性质《心理学专业综合》是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三、考试方式与分值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分钟,满分为分。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相关心理学概念、实验与实践结合的深入论述。四、考试内容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考试内容为《心理学导论》、《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六部分内容。职业心理健康与EAP(员工帮助计划)方向、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考试内容分为《心理学导论》、《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五部分内容。用户体验(UX)方向考试内容分为《心理学导论》、《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四部分内容。五、考试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第一章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5.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学心理学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2.突触3.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模块说5.神经网络学说三、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2.感觉的种类3.感觉测量4.感觉现象(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2.视觉现象3.视觉的生理基础4.视觉理论(三)听觉1.听觉的含义2.听觉现象3.听觉的生理基础4.听觉理论(四)其他感觉四、知觉(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2.知觉的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二)知觉的特征1.知觉选择性2.知觉整体性3.知觉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2.运动知觉(五)错觉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3.错觉产生的原因五、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种类3.意识的功能4.睡眠与梦5.催眠(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功能3.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六、记忆(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过程3.记忆的种类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二)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感觉记忆的特征(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短时记忆的特征5.工作记忆(四)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长时记忆的特征(五)遗忘1.遗忘的含义2.遗忘曲线3.遗忘理论4.影响遗忘的因素(六)内隐记忆七、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3.思维的种类(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种类3.概念的形成4.概念结构的理论(三)推理1.推理的含义2.推理的理论(四)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3.问题解决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五)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六)表象1.表象的含义和作用2.表象的特征3.表象的种类(七)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的种类3.想象的功能(八)决策八、语言(一)言语概述1.语言的含义2.语言的特征3.语言的结构(二)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1.布洛卡区2.威尔尼克区3.角回(三)语言的理解1.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2.词汇理解3.句子理解4.篇章理解九、动机(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和种类2.动机的功能3.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二)需要1.需要的含义2.需要的种类3.需要层次理论(三)动机的理论1.本能理论2.驱力理论3.唤醒理论4.诱因理论5.动机的认知理论十、情绪(一)情绪的一般概念1.情绪含义和功能2.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二)情绪的种类1.情绪的分类2.情绪状态和分类(三)表情1.表情的含义2.表情的种类(四)情绪与脑(五)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2.情绪的认知理论十一、能力(一)能力概述1.能力的含义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能力、才能与天才(二)能力的种类(三)能力的结构理论1.能力结构的传统理论2.能力结构的新理论(四)能力的测量(五)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3.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十二、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功能2.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2.人格类型理论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三)气质和性格1.气质的含义2.气质的类型3.气质的理论4.性格的含义5.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四)认知风格(五)人格测验(六)人格的成因第二章心理测量学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一)心理测量的基础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二)经典测量理论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2.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信度和效度的关系。3.心理测量的误差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测量误差的估计。4.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难度;区分度;项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项目功能差异。(三)项目反应理论1.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2.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3.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四)概化理论1.方差分量的估计2.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3.G研究与D研究二、心理测验及其应用(一)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3.题目编制技术4.测验标准化5.测验等值技术(二)心理测验的施测1.测验的设计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三)测验常模1.常模与常模团体2.分数转换与合成3.常模的编制4.几种常用的常模(四)标准参照测验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五)常用心理测验1.成就测验2.智力测验3.能力倾向测验4.特殊能力测验5.创造力测验6.人格测验7.态度测验8.兴趣测验9.心理健康量表10.发育量表(六)心理测验的应用第三章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自我(一)自我即中心——一些现象(二)自我概念(三)自尊(四)文化与自我(五)自我服务偏差三、社会知觉与判断(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二)印象与印象形成(三)归因(四)社会判断四、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的概念及成分(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三)态度的改变及理论五、从众(一)从众的定义及经典研究(二)从众的影响因素六、说服(一)说服的途径(二)说服的要素七、群体影响(一)什么是群体(二)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三)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四)去个体化八、偏见与歧视(一)什么是偏见与歧视(二)偏见的根源(三)刻板印象九、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的理论(二)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三)如何减少攻击十、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一)人际吸引的规则(二)爱情十一、助人行为(一)助人行为的理论(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四章发展心理学一、绪论(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二、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三)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四、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一)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三)胎儿期的心理卫生五、婴儿的心理发展(一)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二)婴儿认知的发展(三)婴儿言语的发展(四)婴儿的气质(五)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六、幼儿的心理发展(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二)幼儿的游戏(三)幼儿言语的发展(四)幼儿认知的发展(五)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七、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小学儿童的学习(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三)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八、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三)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九、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一)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二)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三)成年早期自我的形成(四)成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五)成年早期的恋爱、婚姻及事业十、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一)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二)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三)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四)成年中期的生活十一、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老龄、老化与发展(二)成年晚期的认知(三)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四)成年晚期的个性和社会性(五)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和长寿心理第五章人格心理学一、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四)人格与文化(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二、人格研究方法(一)假设—检验方法(二)个案研究法(三)数据的统计分析(四)人格评价三、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三)应用:精神分析(四)评价:投射测验(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四、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一)梦的解析(二)防御机制(三)幽默(四)催眠五、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三)卡尔·荣格(四)埃里克·埃里克森(五)卡伦·霍妮(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七)评价:个人叙事(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六、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一)焦虑和应对策略(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七、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特质学说(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八、特质流派:相关研究(一)成就动机(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三)社交焦虑(四)情绪(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九、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二)气质(三)进化人格心理学(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十、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二)外向—内向性(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十一、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三)卡尔·罗杰斯(四)亚伯拉罕·马斯洛(五)最佳体验的心理(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十二、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一)自我表露(二)孤独(三)自尊(四)独处十三、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行为主义(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三)社会学习理论(四)社会认知理论(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六)评价:行为观察法(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十四、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三)习得性无助(四)控制点十五、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个人建构论(二)认知人格变量(三)自我的认知表征(四)应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五)评价:轮流呈现网格法(六)认知流派的优势与批评十六、认知流派:相关研究(一)认知与攻击(二)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三)认知和抑郁第六章变态心理学一、绪论(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二)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及其演变(三)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二、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一)生物学理论(二)心理动力学理论(三)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理论(四)行为主义理论(五)认知理论(六)社会文化理论(七)系统整合的观点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科学方法的特征(二)科学研究的范式(三)常见的研究方法四、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一)心理障碍的评估(二)心理障碍的诊断五、神经症性障碍(一)什么是神经症(二)焦虑症(三)恐怖症(四)强迫症(五)躯体形式障碍(六)神经衰弱六、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一)癔症(二)应激相关障碍(三)特定文化相关障碍七、心境障碍(一)心境障碍概述(二)心境障碍的类型(三)心境障碍的病因(四)心境障碍的治疗(五)自杀八、人格障碍(一)人格障碍概述(二)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九、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二)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三)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四)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十、进食与睡眠障碍(一)进食障碍(二)睡眠障碍十一、性心理及性功能障碍(一)概述(二)性别认同障碍(三)性偏好障碍(四)性功能障碍(五)性取向障碍十二、物质相关障碍(一)物质使用和滥用(二)麻醉药品(三)精神药物(四)其他依赖性物质(五)网络成瘾十三、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一)概述(二)精神发育迟滞(三)广泛性发育障碍(四)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五)抽动障碍(六)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七)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八)学习障碍十四、老年期心理障碍(一)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二)痴呆、谵妄和器质性遗忘(三)老年期常见的其他精神障碍十五、变态心理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一)概述(二)精神疾病的影响(三)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伦理准则(四)精神病人的监管与看护(五)精神障碍与刑事司法
此文来源自北师大心理学院项目官方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