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数天之前,《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的文章在网上刷屏,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很快,这篇文章成为舆论热点,在朋友圈刷屏:媒体紧跟:11月29日中午12:30,韩天江老师就此问题在做了“孩子如果出现‘空心病’了家长该怎么应对?”的主题分享。此次讲座为家长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许多未能听到这堂课的家长都深表遗憾。小编整理出了讲座的主要观点,家长可以回复关键词“空心病”,回听课程!什么是空心病?

它是精神障碍的一种表现症状,它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虽然没有抑郁症情况严重,但是如果不加以干预治疗,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有:孩子不知道今后自己要做什么,理想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孩子长大后不去上班,坐在家里啃老等等。

如何从心理角度理解“空心病”?

许多心理健康疾病都可以导致孩子患上“空心病”。

1

焦虑障碍

患有焦虑障碍的人面对困难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如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高,从小管得很严,孩子在高压下学习,易累积焦虑情绪。许多孩子会出现吃不好、睡不好、坐立不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和干预,孩子为保护自己就会选择逃避,最后患上“空心病”。

2

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和持续性抑郁障碍是其中两种典型的疾病,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特点是人会变得消极,对未来不抱希望,自我价值感非常低。这类孩子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抑郁一部分源于遗传、一部分源自环境的影响。

3

人格障碍

其中分裂样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都会导致孩子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态度消极。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一切都无所谓,不愿意和任何人发生关系,也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也不在乎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这类人格障碍以遗传为主。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自身行动能力较弱,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事情,当别人不帮他时他会产生怨恨情绪,怪别人对自己不够好。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对许多事采取回避态度,尽量不和他人交往。

4

无欲状

这类人没有欲望,不求上进但也不是特别糟糕,在中小学中这类人也普遍存在。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预防“空心病”?1

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注重孩子全方位的培养

1-2岁是安全感的培养;2-3岁是自主性的培养;4-5岁是自我价值感的培养;6岁是独立性、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现在大部分家长只注重成绩,不







































北京到医院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白癜风好了应该要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1992.html

------分隔线----------------------------